邹 蓉,刘海艳,龙玉华,赵田英,熊晓静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重症患者在全院住院人数中的占比较小,但其需要的医疗资源大,加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床位紧张等,ICU会选择尽早转出病情有所改善的患者。由于重症患者在ICU 住院期间得到精密的护理,转出ICU后因治疗方案、护理级别等发生变化,或其他照顾单元护理人员配比不足、能力不足等,使得患者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护理,甚至重症护理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增加转出患者的风险[1]。这些风险促使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并且无法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国外针对ICU转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提出ICU过渡期护理模式,以保证重症患者的连续护理,从而提高疗效。本文对当前ICU过渡期护理的临床实践进行综述,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TCM是为确保患者在不同照顾单元间进行运转时具有协调性与连续性,而在疾病治疗及康复阶段提供的一系列护理服务。关注过渡期护理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应用过渡期护理模式时没有固定的形式,实践者主要结合患者病情、基本情况及回归照护机构需求等为患者制定饮食、康复计划、药物指导等健康教育,并定期进行电话或家庭随访追踪护理效果。目前认为TCM主要包括[2]:①为患者提供健康动态记录本,告知其记录的目的、方法,以便在进行转运时不同照顾单元的医护工作者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准确掌握患者的实时情况,确保护理计划的连续性;②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系统,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用药方法、不良反应等,加强患者的药物自我管理;③患者参与医护人员的随访计划的制定中,医护人员定期完成随访;④了解红色情报:告知患者并使其掌握病情恶化的征兆及处理方式。目前在我国过渡期护理模式被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根治术等疾病治疗过程,疗效确切。杨丽丽[3]等研究中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措施,干预3个月,结果显示该组患者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均有所改善,且自我观察能力显著提高,说明过渡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危险因子,避免病情发展,降低再次入院率;还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冠心病危险因子,促进心理健康,改善预后。
ICU TCM最初于2005年被Chaboyer等正式提出,主要指由ICU护士作为联络员,主导ICU患者从ICU至其他照顾单元前后的过程,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4]。目前认为ICU TCM主要包括:①高级临床实践:针对计划转出患者,ICU护理团队成员需参与该类患者的每日床边查房,并对其转出ICU的合适性、及时性进行评估,确保患者转出ICU的安全[5]。另外,护理团队还需结合患者转出ICU时的情况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我国ICU过渡期护理模式主要被应用于儿童、新生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涵盖重度颅脑损伤、食管癌根治术后、心外科手术、Degos病并发肠穿孔等多种专科疾病。②沟通与协调:在ICU病房中,所有患者均采取统一集中护理的形式,当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会产生“不受重视”等想法,不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在过渡期护理期间应给予患者相应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快速适应环境和护理模式,减轻情绪起伏。有学者认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患者或家属与环境、不同照顾单元医护人员均为ICU TCM中沟通与协调中的对象[6]。③教育与支持: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病房护士、患者及家属,其目的是实现重症护理知识与技能在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共享,同时也是ICU TCM护理联络团队的核心内容。殷传慧[7]等研究中在患者转出前通过各种宣传手册告知患者可能遇到或需关注的问题,并指导患者如何面对,结果显示患者护理满意度高。④研究与质量改进:在ICU TCM护理期间,ICU护士与病房护士需收集患者的各种资料,并共同制定患者的随访计划,促使双方人员均能够了解对方的具体要求,做到交接连贯;同时还需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指出质量改进措施[8]。
ICU TCM是以重症患者为中心的理论,护士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进行护理评估及制定护理计划。ICU TCM的应用能够填补转运期间护理的缺失,促进ICU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护理人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升护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结局。目前该模式在国外医院得到较好的应用,但由于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其是否适用于我国临床护理,尚还需大量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探索。为促进ICU TCM在我国能够更好的应用,相关工作者应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更适合我国发展的护理模式,从而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为有效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