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佳
(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排粪造影是借助造影剂模拟排便活动,观察患者排粪时直肠肛门部位全过程的动静态情况,以充分达到诊断目的[1]。其可更能直观的展示直肠及肛管的器质性及其功能性异常情况,是功能性出口梗阻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对于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治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且有助于开展普通灌肠与内窥镜检查。因便秘成因主要在于出口梗阻与结肠无力,且两者通常混合并发,因此行便秘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时,可借助钡剂X线与排粪造影联合检查患者盆底、直肠功能性症状病情。
选取本院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便秘患者,男12例,女48例,年龄28~78岁,病程1个月~24年。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肛门坠胀等,排便时通常会阴与腰骶疼痛明星,排便不整。超80%患者需借助外力辅助方可解便,其中,34例长期服用泄药,18例用手按压会阴,8例间断灌肠。排粪造影显示54例具异常X线征象,6例X线不见明显异常。
检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250mL甘露醇+250 mL温开水,清洁肠道。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ZPH—AD8型800MA胃肠机,青岛东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QD—Ⅱ型硫酸钡干混悬剂。钡剂浓度控制为75% 300 mL,首先应用75%的硫酸钡混悬液300 mL予以灌肠达到降结肠远段,而后应用一沾钡剂的棉棒缓慢、轻轻置于肛管内, 作为肛管位置入路,协助患者坐于DS11型坐便器之上,以股骨重合为目标对应调整高度,展示耻骨联合,逐个摄取静息、提肛、初排、力排时的直肠侧位片与直肠黏膜正、侧位相。力排主要包括最大程度用力时直肠充盈情况与黏膜变动情况。照片的注意重点包括耻骨联合、骶尾骨以及肛门;测量时,使用与照片放大或缩小等同比率的放大尺或缩小尺,所测量数据即为实际数值。
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60病例中,49例发现有异常82.6%。其中,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内套叠41例,在49例异常者中83.7%,直肠外脱垂4例8.10%。直肠前突28例57.14%。直肠前突并发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内套叠共22例44.9%。11例发生前突合并会阴下降22.45%。耻骨直肠肌肥厚症1例2.04%。盆底痉挛综合征3例6.12%。其中,乙状结肠疝1例2.04%。乙状结肠冗长2例4.08%。内脏下垂8例16.33%。各类异常并发总计42例85.71%。
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即是受到直肠内外的各类原因的混合影响而引发的直肠平滑肌迟缓或痉挛症[2]。其直接降低直肠黏膜感受器敏感性、直肠反射较为迟钝,或排便过程中直肠黏膜脱垂、套叠、前壁疝入阴道、肛直角不张且持续性缩小、会阴持续性收缩或直肠周围脏器受到强烈压迫等等导致粪便排出受阻、滞留于直肠等一系列排便困难问题。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致病成因主要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综合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等连带病变。
本组60例患者,透视下观察排便全过程动静态情况,同时摄取静态相、力排相、黏膜相以及提肛相等。力排时的采集速度对应的显示情况的类比分析来说,以3 帧/s的采集速度摄取图像,显示直肠肛管的形态改变效果最为优异。静态相可精确显示出直肠前突及突出情况,黏膜相可精确的显示直肠黏膜脱垂、内套叠情况,力排相与提肛相主要采集直肠肛管的动态变化。静态相与力排相的类比观察,可更为直观的显示耻骨直肠肌与盆底肌群的功能输出情况,动态观察可精确显示直肠前突的最大程度和会阴下降情况。
综合来说,借助钡剂X射线开展排粪造影,对于因盆底直肠功能性病变引起长期顽固性便秘、长期排便障碍、粘液血便、肛门坠胀、排便时会阴及腰骶疼痛的病人的诊断,更为精确、可靠、敏感,是首选辅助性诊断方法之一,其X线征象更为典型,是直肠盆底功能性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临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