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东,杨劲松
(广东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网络英语词汇是当前国内词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新兴的研究对象。论者们主要是从网络英语词汇的特点,网络英语词汇的理据,网络英语词汇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它的构成探究及其发展趋势及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多样化的解读丰富了我们对网络英语词汇的理解,但论者们尚未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视角对网络英语词汇的特点进行探究。
“零度与偏离”是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提出的一组重要概念,后来他又在不同的文章中对该概念进行阐述。根据他的观点,零度与偏离不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的,也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当中的[1]。“零度”是语言系统存在的基础,“偏离”打破了语言的平衡状态,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词汇的零度就是决定一种词汇现象存在的质,而词汇的偏离则是所有词汇现象的表征”[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英美国家的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利用英语的现成材料再造了许多新词,导致现代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大量网络专用术语、网络事务及相关现象的称谓随之而来。谈论网络语言对现代英语的偏离,主要是因为网络语言的一些造词法与现代英语传统的造词法是有差别的,而且由网络产生的新词本身也是对现代英语词汇系统的偏离。以下将借用零度与偏离概念探讨网络词语的偏离方式。
英语网络词汇方面的偏离主要有谐音缩略偏离、纯缩略偏离和自由拼写偏离这三种,这三者在形式、特征和社会心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谐音缩略偏离,主要是一种用字母或数字替代单词的偏离造词方式,它是建立在字母和数字与所偏离的词汇发音相似的基础之上的。使用谐音缩略的词汇偏离方式,主要是因为在当代高效率的生活中,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最多的信息的这么一种心态下所催生的一种造词方式。这主要是形式上的偏离,而其意义与原来要表达的意义相差不大且有密切联系。例如以下的转化方式:
(1)Are you sure? — r u sure
(2)You are 15 —u r 15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形式上的偏离程度比较大,而它们的基本意义是不变的,在音上是有关联的。you和u,are和r发音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民在缩略时用了小写的形式,这样的话,在交流中甚至省去了大小写切换的环节。这也体现出这种偏离主要是为了实现时间方面的节约和提升交流速度的特征。
而数字也被用于这种偏离当中,如:
(3)you too—u2
(4)Good night—Good 9
网民在使用这种缩略偏离时,音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用音代义的倾向在这表现得极为明显。这种表达更接近于口头、听觉的表达,而不是视觉的表达。网络语言有着显著的书面语形式的口头表达风格。而谐音缩略偏离则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书面形式的口头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零度与偏离理论,偏离被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能产生积极修辞效果的语言现象,而负偏离则是让人费解的语言现象。显然,谐音缩略偏离是属于对正规英语的一种正偏离,它给人一种简洁明了的感觉,而且引发人对音的感觉与想象,在达成快速交流的同时,把字母本身在音上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感知世界,感知综合为概念,概念进而上升为经验储存于大脑之中。从认知上讲,这种偏离有从概念返回到感官的逆向特性。词的形象性和概念性被简化为对音的感知,形成了对人通常的认知顺序的一种刻意的背离。
这种偏离还有一种特征就是它是基于字母与单词发音的巧合,如you和u,are和r。而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所以,谐音缩略偏离是网络英语词汇偏离中的贵族,它取决于字母天然的发音特性,正如贵族取决于他们的出生一样。这也是笔者为什么把它作为第一种方式提出来的原因,这是一种非常典型而特殊的构词方式。同时,这种偏离转化方式也为广大网民所接受。根据李肖等人的调研结果, 81.90%的被调研对象认为,在网络语言中,英文字母U就是指第二人称代词you[3]。这是一种典型的利用“同音”来进行语言偏离的现象,是大多数普通网民认知水平范围内的偏离,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快捷”的表达方式,所以被网民们普遍接受和采纳。
从社会心态而言,这种谐音缩略偏离主要是为了直接交流的方便。而用口语化的表达在网络环境中还可以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它的信息交流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说话人没有想增加听话人的认知难度的意图,直白而有效是这种偏离所要达到的目的。省时省力是这种偏离所追求的目标,它是网络语言经济化原则的一个体现。同时,把are拼成r也反映了网民一种慵懒、自由的心态,折射出网络空间是一个不同于日常工作空间的、开放性的和更为亲近的话语空间。
纯缩略偏离的造词方式与上面谐音缩略偏离不一样,在这种缩略方式下,它缩略后的成分与偏离的对象没有读音上的联系,同时在对语法形式的刻意偏离上比前者更为明显。如:
Does anybody want to chat in private? —anybody wanna chat in pvt.
这句话中的Does被直接掐掉,而private一词被pvt代替。这几乎是没有理由的,就是为了方便做事。它不要求对方“听”懂自己写的东西,只要眼睛能辨认出来,能“看”懂就可以。这是一种快餐式的书写方式,不求质量,只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多信息的交流。
这种情况下,一个词在网络语言中可以切头、切尾、切中间,却仍然存在于交流中。如ok可以变成k,grin可以变成g,faint可以变成ft。就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一样,可以没头挺着肚子作战。语言似乎在向语符转化。在网络这个语言手术台上,每个人都在给词汇做着截肢手术。
为了防止大小写的切换,除了用小写缩略,网民们也喜欢用一句话的每个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来表达意思。如“Are you stupid or something?”可以用AYSOS表示,Got to go可以用GTG来表示。这种表达,对不懂的人犹如暗语,它与原来偏离对象的“音”的联系完全失去,而“意”的联系被抽象化表达出来。视觉的作用在这种交流中被凸显出来,而抽象化的思考,又成了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种偏离从特性上讲有可能是正偏离,也有可能是负偏离,这取决于交流双方的默认和前见。如果交流的双方都默认pvt是private,ft是faint,这种交流仍然是无障碍的和快速的,而一旦双方在交流之前的期待视野不一致时,就会发生障碍,产生负偏离。例如ft,对于小朋友而言,他们的理解可能是foot,fat也可能是fast。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信息的发出者要作出诸多的解释才能达成交流。如父亲与身处国外的孩子用网络进行交流时,他感到头晕,在电脑上打出这样的句子:“I am ft”。在父亲的脑海中,这里的ft是faint的意思。看到父亲打出这个句子,孩子误以为ft是fat的意思,就会在网络上用句子回答“Are you fat,Dad?”。这种情况下,简单就会产生负偏离的效果。
相对于谐音缩略偏离而言,纯缩略偏离是一种对交流者的认知能力要求更高的偏离。而从交流的态度上讲,它仍然是严肃的,信息交流的目的仍然是比较明确的,需要付出认知上的很大努力。这有时就会导致“正偏离”向“负偏离”的转变。
这种缩略偏离的造词与传统的缩略法(clipping)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的缩略法把单词缩写后,单词的词义和词性保持不变,主要有截头、去尾等。如quake(earthquake),memo(memorandum)。这种情况下,截去一部分之后,剩下的仍然是一个完整的词汇,符合同时兼有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的构词规则。而在网络的纯缩略偏离造词中,元音字母可以被全部割舍,整个词是一“辅”到底,也可以根据需要一“元”到底。这种任意性是传统的缩略法所不具备的。网民在创造这种词汇时,并不期待它成为正规书面语的一种,而是把它保留在网络交流的层面。从动机上讲,这种造词不追求永恒性,而追求类似后现代的一种玩弄符号的感觉。网络语言可看作规范语言的一种“低级变体”[4],而缩略偏离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这种表达还有其不稳定性。比如b to b和B to B都可以表示Business to Business,在大小写的问题上没有传统语言中的严格规定。而每个网民群体都可以发展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一套缩略系统。
从社会心态来说,这种偏离和谐音缩略偏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对听话者在认知上是有一定挑战的——这种偏离所产生的词汇需要听话者在语境和前见上与语言的发出者有一定的默契。虽然交流仍是这种偏离造词的主要目的,但网民在这种造词中更具有一种主导性的倾向,体现了他们的主导意识。他们对词汇的截取是非常主观的,去头,去尾,去中间,仿佛都是他们说了算。背离社会语言规则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得更为明显。语言发出者更喜欢语言变异后所具有的抽象特征,而不是追求如口语一样直白和读音上的感染力。这是纯缩略偏离和谐音偏离最为重要的区别。
自由拼写偏离,是指网民任意改写语言或插入符号以代替标准的词汇,这种自由而任意的改写和插入,没有多少规则可循,主要是出于创造性的欲望需要。有时这种形式上的改变能让人在认知上产生困难,如With被网民以“w/”的方式写出来。这种认知上的挑战,比纯缩略偏离又要大得多。如:
laugh—larf
Right—Rite
用larf来替代laugh,主要是依据ar和au发音上的相似。但是这种完全随意的自由拼写,仿佛在与人玩捉迷藏的游戏。人们置身于这种交流中有点像在参加假面舞会。这颇像在汉语世界中用“杯具”代表“悲剧”、用“鸡冻”代表“激动”。在这种交流中,人被卷入了词汇形式的狂欢当中,网民的犯错不是无意的,而是故意和刻意的。而且似乎偏离的程度越大越过瘾。这种网民心态与前两种偏离完全不一样。
为了强化效果,这种偏离中往往不是用缩略而是用拖长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从而来把思想形象化。如:
Zzzzz…—表示不耐烦和瞌睡;
Kkk…—表示不好意思说出来或咳嗽提醒。
用符号代替词汇是自由拼写偏离的又一主要特征:
angry— > : -(
disappointed— . : - e
w ink—;)
shocked,surprised—: - O
网民在对话中插入这些符号,主要是源自一种创造性的冲动和快感。这种自由的插入是网民个性展现的重要方式,这种插入是随性的发挥,不是刻意的模仿,也没有语法规则可依据。通过改写语言和插入符号来捕捉生活的新鲜感,获得情感上的高潮体验,是这种自由拼写的目的。它的修辞功能远高于交流的功能,这是一种直接的感知方式,不是抽象的感知方式,这把它和纯缩略偏离区别开来。它注重的是词汇错拼和图片的效果而不是声音的效果,这又把它和谐音缩略偏离区别开来。
日常生活和网络空间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是社会不断竞争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网民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性的语言,而在网络上用非规范的语言。这种非规范的对词汇的刻意错误改写和符号的插入,同样隐含着网民对话语权的渴求。通过错误改写此词汇或插入符号,网民的网络存在感得以满足,这种满足感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确认。故意拖长的Zzzzz…和Kkk…以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反式在表达对主导性话语的反抗和对多元共生的要求。这也是表明自己在场的一种范式。诚如国内论者冯薇所言,“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隐性权威”[5],而自由书写偏离则是网民展现其隐性权威的一种方式。
从社会心态上讲,这种偏离更接近于狂欢的情感。日常正统文化以严肃为主要特征,而网络文化的特征就是狂欢。如果说正统文化构成了等级分明的第一世界,那么网络文化则建构了第二世界。作为当代网络文化的一个部分,网络英语词汇必然也深受其影响。网民的狂欢心态在网络英语的自由拼写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情感的宣泄和话语权的要求是这种自由拼写关注的主要对象,它不同于谐音缩略偏离所强调的音义联系,也不同于纯缩略偏离的认知挑战的欲望。如果说,谐音缩略偏离是口语化的,纯缩略偏离是抽象化的,那么自由拼写偏离则是狂欢的,它更加接近于儿童玩弄海边沙子的状态。儿童玩沙子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也是专注于自娱自乐。这种偏离的情感倾向是为了满足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信息的传达。对于正常词汇的刻意删改,恰恰体现了网民对正规文化的挑战和开拓自由领域的向往。笑脸和图画的任意插入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了正规语言在意义表达上的有限性,也是对传统语言表达的一种颠覆的姿态。
上面谈到了三种主要的网络英语词汇的偏离造词方式。谐音缩略偏离,着重于音上的关联,从社会心态上看,主要为了直白和口语化的交流;纯缩略偏离,着重于用部分符号替代整个单词,在认知上也给语言接受者带来一定的挑战,在社会心态上体现了主导性和独断倾向;自由拼写偏离,强调的是对词汇的错写和图画的插入,它体现了网民对话语权的要求,在正常交流中构建一种第二世界狂欢的交流模式的倾向。这三种偏离方式从不同形式、特征和社会心态上揭示了网络英语词汇造词的典型特征。这三者并不是完全分开的,网民在使用谐音缩略偏离的同时,往往也会使用到纯缩略偏离和自由拼写偏离。对词汇偏离的考察,给我们理解网络语言的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