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方旭运用“六病三分法”论治眩晕病经验

2020-12-13 21:29赵文冰阚方旭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5期
关键词:三分法二分法阴阳

赵文冰,王 进,程 初,阚方旭

(1.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5300;2.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5311)

眩晕是神经内科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类症状,其发病原理为患者对自身的空间定位和平衡感觉发生了障碍,进而对自身或者外界物体感觉产生的一种运动性幻觉或位置性的错觉。[2]眩晕的发病原因很多,疾病谱结构复杂,并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颇大,笔者通过跟诊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省级名老中医阚方旭主任医师学习,总结临证医案,整理相关理论,介绍其“六病三分法”论治眩晕病的理论渊源及临床特点,以期更好的总结、传承、发扬其学术思想。

阚主任治疗眩晕病依据“六病三分法”,即以“六病辨证”为纲,“三分法”为目,分病位、分病势,分病理产物,具体选方用药上以经方为根,时方验药为辅,重视病势的预判,或因势利导,或逆流而上,现介绍如下:

1 “六病三分法”的理论渊源。

“六病三分法”理论来源于阚主任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辨治法的归纳和深入探析,认为其理论根基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辨析法“二分法”和“三分法”。《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中医与哲学对事物本源的观点一致,把事物的本源视之为“一”(即“道”),而它的表现形式既可以为“阳”,也可以为“阴”[3]《类经·阴阳类》:“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二分法”认识事物,既看到事物的矛盾性,又看到事物的和谐性,属于一分为二的辨证法世界观。“阴阳学说”提出阴和阳的概念是为了互相区分,从一而二的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那么如何从“二”到“三”,其中蕴含着哲学的“二分法”和“三分法”,可以说是中医象数模型的建立。“象”是一种直观、感性的经验综合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通过象数模型的建立,也就从世界观落到了实处。 “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期形容,象期物宜,是故谓之象”,“数”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而且实质上是对“象”的表达,它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以说明事物之本源,即“理”的存在。而“三分法”是对“二分法”的补充和延伸,原本“二”的本源是“一”,对立面双方之间不是割裂和真空地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条彼此交流,能量转圜的地带,哲学家们把它抽象为“三”。老子曰:“三生万物”,道家有云:“一气化三清”。中医学从“一”而“二”,创立“阴阳学说”来提携天地,张仲景又创造性地运用“三阴三阳”、“六病学说”来论述人体疾病,从而的把阴阳的消长、阴阳的动态转化表述清晰,把中医学平治于权衡、阴平阳秘健康理念落到实处,故基于“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六病辨治法—“六病三分法”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辨治疾病的理论源泉。

2 眩晕病基于“六病三分法”的临床应用

2.1 分病位

眩晕病灶在头,头为诸阳之会,就病机而言可分“太过”与“不及”,就“六病三分法”而言,可以分表阳、表阴;半表半里阳、半表半里阴;里阳、里阴。人体就分部而言,可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部。只有观察人体自我排病的反应趋势,采用“六病三分法”的视角,才能动态把握疾病的传变与转归,才不会自缚手脚、画地为牢。

眩晕病灶虽在头、在上,就三焦来言,非只脑病,也是受到中焦、下焦脏腑的影响,中焦的不运化水湿、痰食,积久也可影响气血运行而致气血淤滞,下焦的气化不行,浊不降,清难升,这些都会影响眩晕病的治疗怀与康复,非独上焦之过。所以明白“一源三歧”,明白三部一统,有整体观、大局观,才能在临床中游刃有余。

2.2 对于病理产物的处理

也是一分为三,“气、水、血”,都是津液的不同状态,合而为一,异而为三。理气药、化痰湿药、活血化瘀药的选用,也是根据药物性味的轻、中、重来应用。对于气实者选用理气药川芎、香附、木香、青皮、佛手、香椽、八月札、川楝子、大腹皮等;对于气虚者,选用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白术、甘草、饴糖、仙鹤草等。对于水肿实者,选用茯苓、猪苓、薏仁、泽泻、矍麦、木通、冬葵子、赤小豆等;对于水肿虚者,选用白术、苍术、黄芪、木瓜、砂仁等;对于血瘀实者,选用川芎、丹参,桃仁、红花、泽兰、苏木、水蛭、地龙等;对于血虚者,选用当归、芍药、地黄、阿胶、桑椹等等。活血药具有促进瘀血溶解、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而行水药则促使组织间液渗入血脉,并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发汗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瘀血的代谢产物从鬼门而出;而利尿则使肾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 , 使瘀浊之邪经净府排出体外;通大便逐水则逼迫水毒从魄门而泻。

2.3 分病势

疾病之于人体不是静态和固态的,是有一定时空转化的。如果对“证”的走势不能做出准确的预判,那么必定是一定滞后的状态。根据人体对疾病的排病反应,大体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又可以根据反应的太过与不及,分成六种状态,或者称之为表阳、表阴;里阳、里阴;半表半里阳,半表半里阴也是可以的。但六种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对人体的盛衰预判“证”的变化趋势,既而早用药,也与仲景的传变思想、赵绍琴老的截断疗法有异曲同功之处。

3 病案举隅

王某,男,64岁,邹平。2013年2月17日初诊:自诉头晕、心悸反复1月,上午重

下午轻,时有胸闷,手不麻,舌质淡黯,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按“六病三分法”分析:患者病发于心脑,判断发病后人体气血津液上冲以自救,人体下部的气血津液相对亏虚,主要病位在半表半里之上,以气滞、痰湿、瘀血阻滞为重,病性趋于向阴证转化,治以温通枢转,化痰祛瘀通络为法,处方:防已黄芪汤合二陈汤加减:黄芪、甘草各2包,防已、葛根、菊花、陈皮、姜半夏、茯苓、土元、白芍、乌梢蛇、蜈蚣、龙骨、牡蛎各1包。(中药免煎颗粒剂)5剂,水冲早晚温服,日一剂。2013年2月21日复诊,诸症减轻,偶有头晕、泛酸之感,无明显胸闷、气短之感 ,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加海螵蛸、钩藤、益母草各1包。2013年2月28日复诊,诸症基本消失,唯觉疲倦,手足发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山萸肉、生地、茺蔚子、桑寄生各1包。方药分析:用葛根、菊花清上祛风解痉,防已黄芪汤益气通利水湿,二陈汤化痰湿气滞,龙牡收摄元气于下,固气血津液于根,用乌梢蛇、蜈蚣血肉有情之品,既祛风化瘀通络,又有滋养壮元之功,一举两得。二诊,诸病减轻,脉趋于缓和,海螵蛸收湿制酸之余兼固敛脾肾,钩藤、益母草清肝活血利水防止肝升太过。三诊,重在固摄精气以收尾。

按:阚方旭主任运用“六病三分法”对“眩晕病”论治有提纲挈领之利:从大势上把握人体疾病的走向,进退自如;从病位上三部分病,易于掌握,不至于歧路亡羊;从“气、水、血”一源三歧,把握气血津液的变化,治理病理产物同时又兼顾人体的正气。综合来看,此辨证方法完全可以延伸到其他内外科杂病的辨治中去,相信也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三分法二分法阴阳
用“二分法”看七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审题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三分法”教学浅析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试析高职物流教学中“三分法”教学模式的应用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