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

2020-12-13 21:33王建兵刘永建王彦刚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基底节中线血肿

王建兵 宋 歌 刘永建 王彦刚

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很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基底节区是其最常见的出血部位[1~3]。2014 年1 月至2018年1月采用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7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高血压性脑出血,头颅CT 检查明确出血位于基底节区,出血量在30~70 ml,中线移位<1 cm,未发生脑疝,发病后4 h 内入院。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药物病人,排除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肿瘤、颅脑损伤引起的出血及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病人。

1.2 一般资料72例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36~82岁,平均(59.6±4.3)岁。嗜睡8 例,昏睡或意识模糊15 例,浅昏迷33 例,中昏迷16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受损表现。

1.3 影像学表现 出血位于内囊区23 例、外囊区25例,混合型15例,合并破入脑室9例。出血量30~40 ml有22例,41~60 ml有36例,61~70 ml有14例。

1.4 手术方法 穿刺点:距眉间8~10 cm,中线旁开3.5~4.5 cm。依据CT测量标记血肿中心在同侧颞部的体表投影点,连接投影点与额部穿刺点为穿刺平面,沿穿刺平面并平行于矢状面穿刺血肿,见暗红色血性液涌出,以20 ml 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后,留置引流管引流。对血肿合并破入脑室者,同时可行单侧、双侧侧脑室引流或腰大池引流。

术后立即复查CT 观察血肿的变化及引流管的位置。引流8 h 后,加用尿激酶3 万U,引流不畅者12 h后重复操作。一般血肿清除达80%以上可拔出引流管。

1.5 疗效评估 根据术后拔管时血肿的清除率及意识情况评定手术疗效。出院后随访3~6 个月,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评估预后。

2 结果

术后复查CT 证实穿刺准确率为100%,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7 d,平均(4±1.5)d;2 d 内拔管28 例,3~5 d 拔管37 例,6~7 d 拔管7 例。拔管时血肿清除率(85.4±13.2)%。术后再出血3例,其中2例开颅手术,1 例保守治疗。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 例,腰大池引流及鞘内注射抗菌素后感染控制。拔管时,57例(79.2%,57/72)意识好转。死亡5 例,其中3 例死于肺部感染,2 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存活的67 例出院后随访3~6 个月,按ADL 评分:Ⅰ级9 例,Ⅱ级16例,Ⅲ级28例,Ⅳ级11例,Ⅴ级3例。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救治方式越来越多,但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4]。对出血量超过30 ml 且未明显形成脑疝病人,临床倾向于微创手术治疗[5],硬通道或软通道穿刺技术是主要微创方式。本文穿刺技术和以上两种方式方法又有不同之处,其优势为:①额部头皮及穿刺通路大血管分布少,经颞穿刺难以避开受压移位的侧裂区较大的动静脉,经额可减少穿刺通道出血发生率;②经额穿刺在基底节区引流管方向几乎平行于豆纹动脉,而且软通道的“圆顿”在脑实质中穿行时可利用脑血管的“躲避”对基底节区血管起“分离”而不是“切割”作用,因此可以减少术后再出血;③经额穿刺引流管侧孔接触血肿腔面积大,有利于血肿的抽吸及引流[6];④额中回前部穿刺区域为相对功能哑区,可减少穿刺造成神经功能缺失;⑤额部头皮薄,皮下无肌肉,穿刺不易滑动,易于固定引流管,而颞部头皮厚,滑动性大,并有颞浅动脉分布;⑥经额穿刺置管术后对体位要求不高,可以减少肺部坠积。

我们选择中线旁开3.5~4.5 cm 的原因是最内侧豆纹动脉距中线约26 mm,最外侧豆纹动脉距中线38 mm[7]。对于内囊区血肿,血肿中心到中线距离一般在3.5~4.5 cm,穿刺方向平行于矢状面指向血肿中心。对于外囊区血肿,血肿中心距中线一般超过4.5 cm,穿刺点仍需旁开中线4.5 cm 处,为了减少损伤血管,穿刺方向应与矢状面成一点角度稍向外偏离即可。对于出血量大、中线偏移明显者,穿刺时需依据中线偏移程度调整穿刺角度。由于额部区域为“天然的”类球状结构,基底节区血肿多为球囊状,只要CT听眦线扫描近乎标准,同层面额部到血肿最大层面的血肿中心的距离几乎为穿刺深度。穿刺靶点并非完全强调要在血肿腔中心,徒手操作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只要引流管末端在血肿腔内,可以随血肿的清除后脑组织的复位而移动,并不会偏离血肿腔。脑室额角一般与基底节区血肿范围多在同一冠状面上,我们认为只要有穿刺额角的经验,只要学会判断脑室额角和血肿中心的位置关系,对血肿有立体的解剖结构观念,对于30 ml以上的基底节区血肿,穿刺并不困难,熟练后操作起来同脑室外引流一样得心应手。但经额穿刺路径稍长,穿刺中可能会出现偏移,术后应该立即复查CT,观察血肿的变化及穿刺置管的位置,必要时在CT的引导下校正。本文病人术后复查CT证实穿刺准确率为100%。

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缺点主要是不能在直视下操作,术后需多次注射溶酶药物以促进引流,容易导致穿刺后再出血及颅内感染,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本文术后再出血率为4.2%。要规避穿刺术后再出血:①影像学预测再出血。脑出血CT 检查发现血肿边缘不规则或分叶、混杂密度征、增强CT 点征等表现均提示早期再出血的可能性大,对于有这些征象、凝血功能正常的病人,早期应用止血药物是控制血肿扩大、改善预后的可能途径[8]。②控制好血压,发病前血压正常病人短期内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 较为安全,长期严重高血压病人最好逐步降压。③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出血后6~24 h 内被认为是微创治疗最佳时间窗,对于全身一般情况尚好、出血量大、有突发脑疝的可能,也可在6~7 h 内进行手术[9],但是不能过分强调手术时机,需要综合评估病人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时机。④避免术中抽吸力度过大、抽吸过多,首次抽吸量应控制在30%~50%,不仅可以缓解脑疝的形成,还可以防止脑组织的快速复位而发生再出血。

总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创伤小,定位准确,疗效肯定。

猜你喜欢
基底节中线血肿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课本内外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