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张 琦,卞蓉蓉,王 颖,陈 曦,李 尧*
(1.徐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2.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已上市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1]。椎间融合器产品适用范围适用于脊柱椎间融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相邻椎体骨性融合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椎间融合器根据其材料可以分为:①金属类融合器,大多为钛合金融合器;②非金属类融合器,如碳纤维融合器、聚醚醚酮、自体骨和同种异体融合器等。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MAUDE数据库[2],在2009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上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下载6468份报告,以此为基础开展分析。
在MAUDE数据库中,事件发生时间为非必填项,报告时间为必填项,6468份报告纳入本次研究,填写了发生时间的报告共4996份,填写了上报时间的报告共6468份。着重分析填写上报时间报告数量,其中2009年~2018年报告数量呈上升趋势,在2018报告数量最多,为990份。
2.2.1 报告类型统计:为研究十年来FDA收集椎间融合器报告的类型,分别对6468份报告类型进行统计,器械故障3668份,占比56.71%;患者伤害2703份,占比41.79%;死亡事件22份,占比0.34%;不详38份。占比0.59%;其他37份,占比0.57%。
2.2.2 报告类型与时间趋势分析:为研究十年来FDA收集椎间融合器不良事件报告类型的变化,分别对6468份报告进行统计。发现十年报告均以器械故障和患者伤害为主;按照年度变化比较,患者伤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2019年,患者伤害的占比大于器械故障。
为研究比较FDA十年收集到椎间融合器不良事件表现情况,对6468份报告中填写的不良事件表现进行统计,其中排名前五的事件表现分别为破裂(1037份)、无法识别的事件(530份)、移动(471份)、移除(334份)、设备迁移或二次手术取出(333份),椎间融合器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破裂、设备迁移或二次手术取出等。其中与手术操作相关有手术失败(54份)、操作不当(31份)、尺寸不合适(8份)等。
2.4.1 案例一。事件描述:植入时融合器破裂。生产企业分析,医生没有将椎间盘空间扩大到足以容纳植入物的大小,几次撞击后,融合器破裂成多个碎片。讨论:后位融合器和尺寸过小的融合器是后融合器迁移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医生来说,重要的是要避免将支架中心放置在椎间盘中心的后面,并且支架高度应该等于或大于术前的椎间盘高度[3]。
2.4.2 案例二。事件描述:因为患者的椎体太小,当外科医生斜着插入椎间时,椎间融合器破裂。医生取出破裂的椎间融合器,并插入备用产品。讨论:为了简化椎间融合器的插入,很可能增加了进入椎间盘空间的入口。断裂可能是由于植入物施加了巨大的中侧向力。
2.4.3 案例三。事件描述:在融合器被放置到可接受的位置后,不能从插入器中脱离,医生施加力度后,植入物从所需位置移开,但是医生无法正确定位植入物。讨论:最佳椎间体角度往往不能仅通过融合器的几何形状来实现,在保持整个腰椎前凸和椎间体角的同时不会对相邻节段施加负荷的椎间几何形状,这对于椎间空间的扩张和椎间插入是最佳的[4]。
建议监管机构加强对使用部门的监控,严格审核使用部门上报的不良事件,应要求尽量提供不良事件的证据,以便生产企业开展不良事件调查,对一些非产品质量造成的不良事件应严格控制。各级监管部门应关注椎间融合器的不良事件监测,督促生产企业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探索持续改善产品,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5]。
建议使用单位规范手术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单节段者颈椎椎间融合器必须置于椎间隙的中央,便于骨愈合。遇到严重不良事件,需要第一时间告知持有人,积极填报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以便及时发现用械风险。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岗前培训,并仔细阅读生产企业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签,特别是禁忌症、使用说明等要求[6]。
建议生产企业增加椎间融合器等材料供应商、定期对该类关键原材料进行进货质量验证、寿命验证等,从材料源头把好质量关。及时开展产品不良事件的监测、分析、评估和研究工作,做好产品的定期风险和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