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泽 高 凯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
2018 年6 月21 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把“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作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以本为本”是以“人本观”为价值追求,以现代哲学发展观为借鉴,将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来审视本科教育,不难发现其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上处于“量变—质变”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转化为客观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新时代教育“以人为本”发展的关键前沿,因此也是“四个回归”的正本清源。“四个回归”是指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以本为本”的有机拓展。其中的“回归常识”,是以教育学上的“知识观”为支撑,要求本科教育必须坚持“知识本位”导向,围绕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师生理性思考,获得真学识。其次是“回归本分”,是以教育学上的“师德观”为指导,引导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上来。高校教师潜心从事教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就是教师的本分。三是“回归初心”,是指本科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时代培养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而“回归梦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性地建设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梦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说也是带有“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属性的教育工作。在成长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本科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转向环节,是落实好“以本为本”的教育任务;在目标靶向上,要坚持“回归马列常识”,懂国情,传经典;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师德观和主体间性理论下教师“回归初心”教与学生“回归常识”学的辩证统一;在价值旨归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
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本为本”的有机组成。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从高校的教育体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一样,是本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两者从关系上来看,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以本为本”作为本科教育的整体规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根基和观念保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实现“以本为本”的重要途径和支撑。
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推进是“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价值落脚。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统一的,提出“人应该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此岸性”[1]。“四个回归”理念是否能够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依靠生动的实践来验证理念的合理性,因此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通过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验证“四个回归”的实践价值。要认识到常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内容;教师回归本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回归本分的根本保障;回归梦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指引。综上,要把握住两者的科学内涵与现实关联,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具体标尺、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是一种矛盾运动的关系,在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的指导下,主客体需在矛盾的运动中寻求平衡,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实现“主体主导—主体主动”的转向,重构教育秩序。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是把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揭示了人在本质上是能动的、自觉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关于客体,马克思主义曾有“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理论[2],所以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实施者,而受教育的意识和社会行为则是自然的、可被改造的。但目前单一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趋向权威性,主客二元思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隐性逃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动应付”现象的存在。
1.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受教育者内在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式教育仍有很大市场,个别教师沿用“满堂灌”式教育方法,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致使学生“隐性逃课”。具体来讲,一是教育内容陈旧落后。观点平铺直叙,没有延伸,理论观点缺乏新见解,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导致“思政无用论”等言论的产生。二是教学方法的古板扼杀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率直接影响课堂“抬头率”,而目前的一些大学思政课堂,体验式的教学环节不多,有的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感情交流。三是活动平台载体单一。目前,讲座仍然是小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的活动方式,活动平台活力不足,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
2.以成绩为导向评判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成绩作为学生知识获得的重要评判指标固然重要,但如果单纯地以课堂出勤、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指标,以期末成绩作为思想政治素养考评依据,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学生势必容易产生功利主义学习观。
进入21 世纪,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逐渐趋向轻龄化,他们与学生年龄相仿,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言行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师风师德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目前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主流良好,但仍有师德失范现象存在。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价值取向功利化
个别高校青年教师只重眼前利益,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利用资源攫取个人利益。例如,2018 年,某高校教师陈某因违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延迟录入学生考试成绩,与学生关系暧昧,私下接受学生送礼,利用教师身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而被给予留党察看、降低岗位等级等处分。另外,个别青年教师主动育人意识也较为淡薄,教学敷衍了事,只为完成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不愿意主动作为,缺乏一定的奉献意识。
2.政治倾向错误化
当前青年教师的政治立场总体上是明确且坚定的,但受时代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小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政治意识略有淡薄的情况,个别青年教师上课信口开河,言论偏激,利用社交媒体软件传递错误政治倾向,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健康发展。例如,2018 年,某高校助理教授周某,在新浪微博发表大量歪曲历史,侮辱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被予以解聘。另外,高校有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群体中,个别的也存在政治立场模糊的情况。
青年流行文化是青年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人认同的独立价值和行为规范[3]。它反映了青年人的价值认同、外在行为和心理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思想分歧、个体差异、网络虚拟与主流文化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的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偏离。
1.流行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流行文化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广泛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流行文化的活动以其平等性、猎奇性、多样性、娱乐性深受青年追捧,特别是以追星、拍摄短视频、直播、玩游戏等方式滋生的泛娱乐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淡化理想信念。现今社会由于网络的风潮,“游戏青年”“网红青年”“直播青年”一夜暴富的个别案例让一些青年心态膨胀,厌倦学习,热衷直播,信奉“不劳而获”,追求崇高理想的意志被严重削弱。二是模糊道德判断。以网络短视频为例,短视频的优势是短小精简、门槛很低,正因如此,深受青年学生青睐。一些视频的内容参差不齐,传播错误道德观念,严重影响青年成长。三是扭曲核心价值观。流行文化的个别活动,例如网红直播、点击率就是金钱、热点就是财富等,使得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的热点产生机制以水军炒作为主,个别主播传递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言论大大加快了网络热点的产生速度,而忽视了其潜在的不良价值倾向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2.流行文化与思想政治常识教育的冲突
流行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崛起,对常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抽象性遭受个别青年拒斥。流行文化所宣扬的当代风尚是“追求新奇、简单易懂、直观感受”,它所衍生的“快餐文化”正改变着许多青年人接受知识的习惯:一些青年人没有耐心也不愿接受晦涩的理论,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充知识面而是为了追求乐趣。显然,这些抽象性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常识与流行文化中简单易懂的碎片化信息是相悖的,因此,一些青年在心理上容易拒斥“高大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二是流行文化产生的话语差异对思想政治常识教育造成话语权困境。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流行文化产生的话语表达开始出现言语形式的变异、内容的娱乐、对知识表达的不规范、对常识的重新解构等特点。有的人会重新解构常识,例如戏说知识观点、戏谑历史事件等,甚至会为了博取眼球而歪曲常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接受性被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常识”难度加大。
3.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冲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它所包含的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中华传统哲学理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红色文化中厚植的家国情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支撑。而流行文化包含外来文化,它的功利性、庸俗性、娱乐性决定了它可能通过文化包装的形式对青年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冲击,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主导意识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被抑制等问题,要主动寻找能够吸引教育主体、促进主体间互动的教育内容。第一,在内容选择上,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具有时代潮流感并能让主体间产生共鸣的教育内容。例如,在选择案例分析时,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加强主体间平等对话,力求找到共鸣点,在这个基础上突出适应主体间的教育内容。还有,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代入感。教育者要擅长将“高冷”的理论变得富有生活感,在教育结构上进行系统优化,通过将热点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融合,改变抽象、晦涩的专业术语,将抽象的理论向现实生活倾斜,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语言结构、认知需要。例如,可以利用文学、动漫、剧集中的人物来诠释理论应用,也可以将网络用语运用到理论传授中,等等。第二,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中视频、音频、图像等各种教学素材的优势,利用融媒体下的教育新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改变固有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第三,在考核模式上,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构建。应重视考核的多样化,采用“课堂测试+小组讨论与展示+实践教学+课程测试+课堂表现”等多样考试模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考评权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授就得教书授课,离开了教书授课就不是教授。”[4]陈宝生部长一语中的,道出了教师的本职和使命,这对目前高校中“重研轻教”的现象是一声断喝,及时击中了要害。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理论学习,针对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漠、服务意识不强的状态,高校要善用新思想武装青年教师头脑。在理论学习方面,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座谈、讲座、谈话等形式,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先进理论,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增强职业道德感。也可通过师生同上形势政策、国防教育课等形式,使青年教师了解新时代新进展新成就,帮助青年教师准确了解国情,正确把握形势。
针对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冲突等问题,加强青年流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很有必要。第一,要善于寻找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教育方向,从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形成的伟大品格中汲取营养,不断为教育内容提供文化基因,为思想政治方式变革寻找灵感。例如,利用学生喜爱的文创产品,展示好文化遗产,讲好历史故事,彰显民族品格,鼓舞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第二,要善于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红色文化在新中国70 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符号文化等成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财富,可以通过深度融合,促进两者有机结合。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挖掘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名人伟绩的当代价值意义,深入挖掘那些鼓舞青年、感动青年、引领青年的好故事,创新活动模式,赋予红色文化更多鲜活色彩,才能把蕴藏于党的历史中的精神密码输入到更多学生心中,真正达到“四个回归”的教育目的。第三,要推进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流行文化高度融合,增强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制短视频,新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四个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