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2020-12-13 11:49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培育

金 瑛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之所系,一个民族的血脉之所依。文化自信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大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群体,是国家未来不断发展建设的接棒人。大学生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有所缺失。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教育的问题,从而将“以德育人”与“以文化人”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探索有着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积累沉淀,彰显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代表一个民族的血脉所依,能够构建人民精神的美好家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换言之,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信念,也就是既要传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大学生文化自信,显而易见,就是大学生秉持的文化自信心,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同时有在未来将之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度自信。在社会的多元文化中,须科学理性地分析外来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性意义。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应当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创新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进行具体的探索分析。

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当具有的强大信心。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棒人,是国家未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涉及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联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4]

提及大学生文化自信,我们会看到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轨迹以及思想教育情况。在大学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之一。因此,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脊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坚定不移地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针对大学生开展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就更加水到渠成。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和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文化观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大多数大学生可以准确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上出现迷茫与困惑,在文化自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一些大学生自身文化认知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追根求源,鉴古知今,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过去,从而更好地创造我们的未来。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敢想敢拼、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的学生群体,在“互联网+”背景下,他们擅长通过互联网,及时有效地了解掌握自身所关注的相关信息,以此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还处在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辨析能力,造成了个别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缺失。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势。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复杂多变的事态中处理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大学生要积极运用辩证法武装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分析现阶段具体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认知的培养,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有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知程度明显不高,有的甚至孤陋寡闻,状况堪忧。

(二) 家庭文化氛围重视不够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家风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知道,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伴随着他的成长、成才,每个家庭都有着独特的家庭文化氛围。“父母教导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等,都是在以父母为榜样,一代一代传承着孝道、礼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对父母一言一行的模仿出发,父母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孩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孩子要有一个虚心好学的良好品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孩子养成节约朴素的好习惯。虽然孩子年龄小,但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一份关爱、一句慰问、一个举动,会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让家变得温暖。不难发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有时我们听到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指责,而不是善于发现和积极引导。真正的自信,其实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些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最好的物质基础,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这直接影响着一些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传统美德的概念,导致了个别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 校园文化实践有待完善

大学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规范化、科学化的授课模式,融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而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仅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反思。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贯穿始终,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必修课,更是终身教育。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余生活中,检验学习的效果,课业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的权重。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一切从实践出发,因为实践出真知,才干在实践中养成,也终究会在实践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实践的活动中,要强化“实践”的关键性。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全面的社会实地观察、传承的红色主题教育、科学的思维能力训练、丰富的经验交流研讨等,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参与、思考,在校园文化实践中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 社会文化背景多元化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文化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对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美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反之,杂乱无章的社会文化环境,则会阻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融合、交流、碰撞之中,有的大学生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轨道,迷失方向,失去文化自信。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部分大学生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抉择性、善变性、差别性等特点,那么大学生面对眼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怎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 提高自身文化认知,树立文化自信

提高大学生自身对于文化的认知分辨本领,乃大势所趋。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首先要时刻保持理性、清晰的头脑,主动去学习文化、感知文化、传承文化,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其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剖析,提升自己的甄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活动中,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在“战‘疫’里的最美青春——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讲座中指出:“我们之所以有底气、有信心,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赋予我们的底气,这也是中国制度、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赋予我们的自信。”

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对国内外的形势进行深刻、具体、全面的了解,以此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开阔自身的眼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积极踊跃探究的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两者缺一不可。通过上述举措,让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注重家庭文化氛围,培育文化自信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视,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家文化”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凝聚着家庭的文化,我们中国人自古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阐释“家”与“国”的联系。“家”这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蕴藏着特别的意义:从家庭到国家,再到家国天下。

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中可以看出他的“家教”,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身上,父母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家教家风的构建,需要全家人共同努力。只有社会中的各个家庭都有深切的家庭情怀,重视家庭、重视家风、重视家教,才能建立真正具有美德的家庭。日常生活中注重家庭文化氛围,能使孩子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其文化自信。

(三) 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通过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例如建立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将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舆论宣传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积极探寻大学生雅俗共赏的传播形式。让大学生感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主动传承文化基因,以此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让大学生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内心。

第二,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将文化自信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主题文化教育讲座、阅读分享会、经典国学诵读以及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参观博物馆、参观历史纪念馆等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认知,坚定文化自信。

第三,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规范管理。推动大学文化的整体发展,以大学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加强大学优良校风学风教风建设。

大力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思想铸魂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育人、文化理念育人的独特亮点,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将“以德育人”与“以文化人”贯穿始终。

第四,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符合高校自身专业优势的主题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使学生亲身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魄,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第五,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正在逐步深入到高校校园的众多方面,成为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面。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方面,坚定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 塑造社会文化环境,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所在。高校可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勉励大学生刻苦拼搏,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学生敢于担当,以“言必信,行必果”的优秀品质鼓励大学生诚实守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坚定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引导大学生将质朴的情愫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茁壮成长的丰厚养料。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对于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在社会大家庭中,充分凸显新媒体这一有利形式,实时宣传积极上进的文化底蕴,给大学生以宽广博大的文化浸染。

我们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整体把握,把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打造自身进取、家庭和睦、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风、家风、校风以及社会的优良风尚,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培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