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恒
“网络霸凌”近年来已成为时常出现的社会现象。当一个负面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在网络上公布当事人的个人私密信息,编造负面新闻,丑化和攻击当事人。接着,就引来网络围观、起哄、谩骂,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
最近,成都市郫都区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赵女士就遭遇网络霸凌,有人故意在网上散布关于她的一些重要个人信息,甚至对她的行动轨迹和个人行为做出负面的联想和描述,并以此嘲弄她、贬低她,这给赵女士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困扰。赵女士的遭遇引起了北京一位“西城大爷”的共鸣,后者此前也曾因感染新冠病毒而遭到非议和攻击。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声援赵女士的同时,也提到一个有效应对之策:面对网络上复杂的非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应对。
从心理层面说,很多时候网络霸凌难以避免,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由“受害者”自己决定的。作为网络霸凌受害的一方,首先,需要自我调适,保持积极的心态,走出心理阴影。乐观向上,不悲观、不紧张、不抑郁……通过体育锻炼,倾诉等方式摆脱负面情绪,这就是一个主动的“自我疗伤”过程。
其次,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当一个人有“事”做,工作中有成长,有追求,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强大从而形成心理免疫力,这是遇到伤害时最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事实上,一个缺乏事业和追求的人,内心会变得虚弱,遇到网络霸凌这种应激性事件时就很难应对。
再次,选择性“忽视”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卫机制。作为一个受伤害者,越在乎霸凌者的行为,就越容易受伤,同时也更多地满足了霸凌者和跟风者的心理需要,这反而会助长网络霸凌行为的发生。
另外,维持一个积极的朋友圈以获得帮助。你的身边有可以倾诉的真诚的朋友,这种相互交流和倾听,有利于缓解心中的压力和不安。在网络霸凌事件中,人们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社交网络上积极的情感支持。其实,真诚的朋友就是受欺凌者最好的“心理医生”。
网络霸凌行为传播范围广,大众参与度高,所引发的从众、跟风、模仿、放大等特点明显具有“社会群殴”效应,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伤害,也毒化了社会道德风气,是任何一个文明的法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因此除了个人心理调节外,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第一,对违法的网络霸凌行为进行及时的司法干预。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有震慑力的措施。第二,网络平台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一个社会面对危机事件的时候,公共媒体和网络平台理当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第三,网络霸凌现象频发,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近期,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向社会公布。
当一个人面对困难和危机的时候,社会需要给予的是同情和关爱,而不是嘲弄和攻击。▲(作者是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