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嘉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
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目的在于帮助老人以正向积极的态度探索其内在价值,在与社会环境的动态互动中认识到自我价值。提升老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而来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老人的价值与自我尊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专业价值观”一词更加受到人民的关注,老年社会工作理应考虑老人的情感,自尊等要求。
以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来看大多着重于实务的研究,缺少对伦理困境的思考与分析,基于这个原因更应该精细分析伦理困境的概念成因及相应对策。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实务开展的过程中服务人员处在各种关系之中,如案主与社工,社工与同事,机构,社区人员等等,而在互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可平衡的情况,导致伦理困境的发生。
第二,社会生态理论支持人是处于社会系统中的独立的子系统,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彼此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的不同而导致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因而发生冲突而导致服务过程中产生伦理困境的问题。
第三,平衡点产生伦理困境。是指在服务过程中要想平衡两点就要平均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比如在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若想维护其利益也应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这一点就可能会引起伦理困境问题的发生。
关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类型,我国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其中罗肖泉学者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在四个层面上体现。第一层面在社会价值与专业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上;第二层面是专业伦理内部之间的矛盾;第三层面是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理论之间的矛盾;最后是案主与个人机会之间的冲突。根据以上的观点笔者将在下文依据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困境问题进一步分析。
长春市新城社区位于南关区,社区面积较大,楼层较高,道路平整,绿植覆盖率高,社区内有可供歇憩的长椅与亭子但娱乐健身器材较少。新城社区居委会设施功能较完备,一二楼分别为老人设置了棋牌区、舞蹈室等休闲娱乐场所。我们在福友社工机构承办的南关区公益创投项目“绿意生活,心悦银发”项目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伦理价值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服务对象与其他人在动态互动过程中往往以自身利益为主,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去思考。这样的理念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是有两面性的,短浅的看这样似乎是对自己有利的,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服务对象的“自我”理念可能会使他们失去一些必要的支持,这并不划算。
服务机构也应考虑自身持续性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若不考虑其因素,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停止运行。社会工作秉持自身原则,基于“普惠性”目标,要时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利益问题,社会工作者也应在考虑服务对象利益的同时考虑机构的利益。因此子系统之间的“自我”理念为自我利益相互博弈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其中难以平衡。在服务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作为工作者应当在活动开始前强调活动规范让大家理解并遵循,小组成员参与并讨论规则,应用团体动力帮助成员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作为专业的工作者在面临价值观伦理困境时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敏感度,尽可能选择可以平衡问题的方法,既可以保持服务继续进行,同时促进机构运行。若在活动开展之前及时向小组成员阐述活动开展目的是为充实受助者的日常生活,提升受助者的思维、动手能力。活动成本由工作者所属机构提供,并向小组成员表明希望节约使用。最重要的是允许所有小组成员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明确制定小组活动规则的意义确保成员遵守规则。
在服务对象不专业,私人化的认知层面来看,认为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关系除社会工作者这个角色外,还可能是朋友或信任者角色,使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产生“移情”现象。
对于案主而言,赠与社会工作者礼物是表达自我感情的正常行为,并不存在越界的困扰。但作为社会工作者来说,案主与自己之间只能是专业的关系,服务对象的行为超越专业关系的其他接触与做法,很容易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反移情”现象发生。
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社会工作者打破专业的公正性,产生带有感情色彩的判断,同时引起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的信任危机。这对于社会工作的开展及后续工作的进行有一定影响。
防止移情状况的发生,要求社会工作者按照专业价值伦理与原则,在接案时向受助者表明自己担任的角色和应履行责任,明确自身原则与准则。同时应有一定的灵活度,不能打击受助者积极性并思索一些平衡且温和的方法,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
在阐述了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价值观伦理困境含义及类别的基础上,我们应思考在实践中不断产生社会工作价值观伦理困境的具体原因。
第一、观念差异,忽视伦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普遍的家庭养老模式对整个养老体制来说功能是不完善的,而民众对新型养老模式认知了解程度的匮乏,使老年社会工作发展艰难。养老及为老人服务的精神传达力不足;老有所乐精神发扬非全民化,服务者对老人照顾的热情欠缺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建设力度发展不完善,观念落后和专业体系发展迟缓都是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化和伦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角色身份复杂性。社会是多元性的,每个人可能会归属于多个群体,对这些群体的身份在认同上存在差异,对于这些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有所不同,且所归属的群体的身份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归属于不同种族和民族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当事人,以及宗教信仰、社会阶层、性取向不同的当事人,可能会有不同类型的行为能力上的欠缺。社会工作者对于其不同的归属性,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方式也有所不同。
解决服务中的价值观偏差问题至关重要。提升服务质量对解决伦理困境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以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解决伦理困境的问题。
微观层面。首先,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是其专业的核心。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各高校的教育体系有待提高,不足以应对实务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问题。因此应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问题。再者,正确使用原则。进入服务机构后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机构内的人情关系,工作关系,普通与特殊关系同服务理念相结合。找到机构目标与专业目标之间的平衡。从而更好满足案主的利益以达到服务目标。
宏观层面。巩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督导机制。督导环节是社会工作服务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但督导环节往往是机构的薄弱之处,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方面的欠缺。巩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督导机制,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方面的督导,二是在价值观、伦理规范方面的自查自律。一方面进行监督、引导,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监督、审查。这两方面的督导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个是加强社会工作督导能力的培养,二是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升理论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价值观伦理观念是其灵魂的存在。在实务过程中都会面临伦理困境这个难题。存在人文关怀与道德文明优势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具备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帮助服务对象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凸显出社会工作实务是道德实践的变现形式。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价值观层面下进行专业实务的开展需要工作者结合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念综合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及价值伦理,在掌握理论基础介入手法的同时更需要了解服务方法才会适用于本土化的道德伦理,因此社会工作者是技术的操控者更是道德实践者。
对于老年社会工作来说价值观伦理困境问题会始终伴随着实务开展的各个阶段。服务者应当时刻反思实务中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困境,以提升专业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