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得失观问题思考

2020-12-12 20:58
关键词:集体利益大学生

高 雅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以培养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为目标,将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灌输的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1]。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失观是关于得与失的基本观念,即人们对利益得失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利益方面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人们的行为及其后果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主要指的是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也指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的增加,前者标志个人向社会的索取,后者则标志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所谓“失”是作为“得”的对立概念来使用的,相对于前者,相当于个人利益的牺牲;相对于后者,则相当于社会利益的损失。就得失观视域而言,多数大学生均能确立科学正确的得失标准和得失态度,但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重视物质、个人和眼前之“得”,轻精神、集体和长远之“失”的现象,更有甚者,近年来以“佛系”一词为代表的对利益得失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逐渐在青年学生中蔓延开来,这对大学生正确得失观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当前大学生中的这种得失观的问题加以梳理和研究,分析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探讨大学生得失观的养成之策,成为中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得失问题

大学生的“得”“失”主要体现在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关乎评奖评优、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具体态度。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对待这些利益关系上,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表现。从主体上讲,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得失观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和欲望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重物质之得与轻精神之失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在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下,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有条件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更加张扬自我的意识,尤其注重对物质之得的追求。沈壮海和王迎迎[3]在《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中指出,“享乐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抬头之势,大学生在人生理想注重因素上,对“事业成就”(32.8%)“物质财富”(19.2%) 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国家或社会需要”(5.2%)等社会因素。这部分大学生过分享受感官的刺激,热衷于获得物质利益,逐渐淡化了理想追求。因此,部分大学生对得失判断的能力有所下降,形成以了以物质之得为中心的倾向,从而导致得失行为的偏差。他们注重物质之得,对就业认识更加实际[4],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同时忽视了培养自己的得失选择能力,缺乏对精神之得的认识,缺乏精神信仰。在对待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关系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说明他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弱点,拜金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这种扭曲的金钱观,一方面,使他们过于注重物质之得,信奉金钱万能论,认为钱是万能的,没有什么事是金钱解决不了的,凡事向钱看齐;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们世界观扭曲、人生观堕落、价值观错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必须对该群体进行正确的得失观培育,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重个人之得与轻集体之失

部分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时,依然坚持个人利益至上,即过于注重个人之得。2015年,经过调查全国23个省和直辖市的52所高等学校的92 122名大学生后,谢妮[5]指出,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收入如何、社会地位如何、工作压力是否小、对社会的贡献。对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学生给出的答案依次为: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心、经济上富足、受到他人尊重、为社会提供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注重关心个人的利益已是一种趋势,个人发展上强调自己的兴趣、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没有把“对社会的贡献”一项像社会期待的那样排在优先位置上,没有体现出“集体至上”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对淡薄,过度强调现实利益[6]。作为道德的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感反映出个体的道德水平,大学生应该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更为理性和务实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注重提高自我价值的同时寻找保持个人与集体的平衡点。部分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利益作为具体行为选择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奉行集体主义原则。在集体之得与个人之得冲突的情况下,重视集体之得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必须建立在不损害个人之得的基础之上。认同集体主义是大部分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深处的想法,并且他们坚持以集体之得为重,也希望能在获取国家和集体之得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追求自我,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得的关系中,他们选择追求平衡的状态,拒绝因为集体而放弃个人的合理利益需求,有追求个人之得的勇气和独立的精神。

(三)重眼前之得与轻长远之失

眼前之得和长远之得涉及到“得到”实现的时间因素,是不同形式的时间利益。眼前之得主要涉及人的当前“得到”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长远之得主要涉及人的未来“得到”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眼前之得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关切到人们的迫切需求,影响着人们利益目标的确定。但在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时,中国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眼前之得、一时之得,反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沈壮海和王迎迎[3]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后指出,大学生对未来发展规划非常重视,95.1%的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其中,47.3%的大学“长、短期规划都有”。但是,也有近1/4(23.1%)的大学生表示对未来感到迷茫,40.7%的大学生目前“只有短期规划”。在这40.7%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得”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谈及长远利益,于他们来说都是虚的,没有真实感。虽有部分大学生有意识的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发展,但是却又缺乏对未来利益得失方面的总体发展规划。他们过于重视眼前之得,行为处事缺乏对长远之得的规划,往往陷入鼠目寸光的窘境。同时,过于关注眼前之得,忽视长远之得,容易导致大学生个体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从而止步不前,个人之得也得不到很好的实现。人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无论是眼前之得还是长远之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中国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感性之得与轻理性之失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部分大学生以“佛系”青年自居。“佛系”青年指的是对生活和学习无所追求,生活方式以“一切随缘”为衡量标准的青年人。“佛系人生”是存在主义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表现,尤其是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后的当下,消极遁世、生命悲观主义、重在当下、快乐至上等存在主义思想受到青年一代的偏爱[7]。高校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具有引领作用,但是他们中部分人对待学习却缺乏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刘诗仑[8]通过调查全国不同层次的10所高校的大学生,得出以下数据:35%的人表现出中等程度消极状态,而64.9%的被测者表现出中等程度或更为严重的消极状态,约16%的人无明显消极行为表现。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上不在乎成绩好坏、不关心评奖推优,另一方面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集体讨论时默不作声,甚至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无视老师、家长的苦口婆心。以“佛系”青年自居的这部分大学生,无所谓自身“得”与“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看淡一切,为人处世以“随缘”为主要价值取向,“都可以”“顺其自然”是部分大学生的经典口头禅。他们既不注重“得”也不在意“失”,不知道珍视价值,也从未感到过威胁,漠然和麻木不仁是他们对外界采取的唯一态度。他们与各种情绪绝缘,无欲无求,总是表现出一种看似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势[9]。

三、当代大学生得失观存在问题的致因分析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大学生无论是过于注重自身的“得”,还是无所谓“得”与“失”,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完善、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以及大学生自身阅历、心理等原因。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苏醒,主体地位渐渐提高,同时市场经济突出了人对物质之得的追求,促使人的物质欲望的膨胀。许多大学生放弃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追求,越来越关注现实,整体的社会得失观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其次,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大力提倡个人主义。以集体之得为主、维护个人的正当之得是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主张,然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从人的自私性出发,过于强调个人之得与个人价值,把个人之得凌驾于社会之得之上,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背道而驰。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冲击,中国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对获取个人之得的满足,对物质享受过于关注,忽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当代大学生得失观正处于构建过程中,与此同时,新旧价值观并存是他们构建正确得失观面临的难题。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环境,大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得失认识合理准确地选择和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念和得失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首先,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只考虑如何传授关于“得失”的理论内容,对学生处理得失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视而不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特别是涉及得失观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仍然在做乏味的说教,这种理论性的说教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忽略了其专业间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几乎采用相同的方式教育他们,这是大学生得失观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其次,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得失观教育内容枯燥是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大问题,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合理地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具体现象,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导致他们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育者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得失”困惑。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取事物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方式,甚至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熏陶,这对他们的得失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过去的得失观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理论,远离社会现实,对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得失”没有有效的答案。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容易出现知行不一、价值取向模糊的情况。

(三)家庭教育存在片面性

在中国,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不是十分富裕,因此,在成长学习过程里,重物质的得失观是大学生形成科学得失观的最大绊脚石。家庭成员中的小市民主义、拜金主义、官大于民、“铁饭碗”等负面得失思想从大学生幼年便影响着其得失观的形成。这些不良得失思想大多重物质、重个人、重眼前之得,使得当代大学生得失观容易出现忽视精神、集体和长远之得的倾向。改变自身命运、追求更好的工作生活成为家长督促学生进步的咒语。而家长们往往以是否有物质之得作为好生活和好工作的衡量标准。因而,部分大学生深受物质得失观影响,兼职为了挣钱,评奖学金为了增加收入,努力竞争助学金的发放名额,甚至未来择业就业也要选择高薪职业。在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的得失观道路上越走越远。除此之外,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家庭里都是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从小被家人当作宝培养。因此,家长往往包办一切,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陋习,这些纵容和溺爱严重影响了当前大学生正确得失观的形成。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缺乏人生阅历。步入大学之前,大学生一直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虽然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并且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接触过现实社会,对社会上的得失现象了解甚少,依然不明确社会的复杂性。缺乏人生阅历是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错误得失观的重要原因。由于涉世较浅,当代大学生辨别不清某些社会得失现象,容易导致得失判断的茫然和不知所终,在得失行为上有失范的一面。其次,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生命时期,从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正因为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不成熟阶段,所以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10],这对其得失观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灌输”正确得失观的同时,学生倾向于抵触并具有逆反的行为,导致教育效果收效甚差。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此时情绪波动较大,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辨别得失方面出现一定的逆反心理。又因为大学生易于接收别的思想,所以这又加大了提高其得失判别能力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对其进行得失观教育的难度。

四、当代大学生得失观教育的引导对策

当代大学生得失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甚至课堂教学,他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以及自我的提升等因素。

(一)社会要塑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社会应努力营造肯定并尊重个人追求合理利益的得失氛围,应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宣传追求个人正当之得的合理性。正能量的传播将会对塑造学生的得失观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讲文明、树新风”带来的社会主义新气象。当个人正当利益在全社会得以承认和保护时,既有利益个体之得得以满足,又能促进个体之得和社会之得的和谐。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正当之得的权利,但利益追求过程中产生不公平现象时,道德就被抛之脑后,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得失观很容易被扭曲,甚至做出非正当的得失判断。因而,优化得失观教育环境,构建公平的利益环境,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优化得失观教育环境,应首先从营造公平的利益氛围着手,只有在公平的利益氛围下,人与人之间才能遵守道德约束,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形成良好的得失观教育环境。优化利益观教育环境,还要构建公平竞争的利益环境,具体来讲,要形成公平竞争的条件,让大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去参加各种社会利益活动,并且保证各项利益活动都公平、透明地进行。

(二)学校要加强理论教育

高校对学生的得失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细节,长期影响学生直至走向社会。从进入高校到走向社会,学校切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强调思想的启迪和指导价值,把党和国家的需求成为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标准。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11]。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导学生以集体主义观念为主,不要满足于个人之得而忽视集体利益,不要拘泥眼前之得而忽视自己以及国家的长远利益,更不要打着“大学生”的名号在学校里碌碌无为。其次,教育学生辩证看待得与失,选择合理得失参照点[12]。高校必须要教导学生承认得失的客观存在,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认识得与失,教导大学生要抵制住眼前的诱惑、坦然接受眼前的“失”,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实现自己和中华民族的长远目标。高校要教育学生得到一定的成绩时,不能骄傲,不能固步自封,依然要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在失去时,如恋爱和评奖、推优等不顺心时,不要伤心,要继续鼓足干劲,厚积薄发,积极地创造条件进行得失转化。

(三)家庭要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

第一,营造健康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除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人际关系外,还包括家庭成员与亲友之间的人际关系。父母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涉及得失考虑,如物质之得与精神之得的考量、眼前之得与长远之得的考量等。如果父母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唯利是图、目光短浅,那么子女也会形成过分重视物质之得的错误得失观。因此,父母应当做好榜样,处理家庭人际关系时,应当坚持在不严重侵犯个人之得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父母要完善教育方式。由于教育理念的不科学,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得失观教育产生偏差。传统的中国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认为学习好、考试分数高是衡量孩子成长成才的标准,忽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得失观的形成。所以,父母应当及早改变观念,配合学校、社会,加强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得失观。第三,父母要加强得失观自我教育。父母在面临得失抉择时反映出的正确的行为对子女正确得失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又因为人格特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因此,父母要积极改变自身消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加强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这对大学生正确得失观的培育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自身要提升实践认知

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大学生的得失观,要使学生的得失观形成与社会发展主流价值有相一致的认知,要注重及时提醒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异常行为,培养学生积极接受、学习、理解和参与实际行动的得失观念,促进学生正确判断得失的实践水平和能力的大幅提升。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持续参与实践锻炼活动,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巩固,一次两次的得失观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大学生只有经常性参与得失观实践教育活动,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加深得失的辩证转化。另一方面,实践锻炼方式多种多样,学校要根据大学生对待得失的具体表现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主动选择参与实践活动的类型。例如,针对大学生重视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之失,学校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如设立劳动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现在美好生活中的来之不易,改变不铺张浪费的习惯;针对大学生注重一己之得忽视集体之失,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提供不同的参与机制[13],在集体活动中要明确奖惩措施,深化大学生对集体得失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其感受集体之得的重要性。

五、结语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努力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国大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学生得失观存在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得失观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得失观教育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得失观教育的重要举措。但是,对大学生进行得失观教育不能仅靠学校,而是要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己四者的教育合力,以此推动大学生得失观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大学生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我为集体献一计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I Love You, Dear China
警犬集体过生日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