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红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湖南 娄底 417000)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根本遵循,是在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领域的体现。这个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自成体系,大体可从理念、思想、战略三个层面来把握。
发展理念是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是这一经济思想中最具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内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思想,是习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灵魂,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
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为什么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1]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决定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没有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我们仍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主旋律是高质量发展,而不再是高速增长。一是支撑我国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发生了变化;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主要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重要路径,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七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骨架和基本原则。从发展保障看,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发展思想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发展逻辑看,要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发展体制看,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发展主线看,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发展战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从工作方法看,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七个坚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和规律性认识,更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既包含了政治保障和根本立场,又明确把握大逻辑、用好“两只手”等实践方向,既涵盖明方位、辨大势的认识论,又突出抓问题、怎么干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是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新“两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勾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蓝图。从内涵看,中国梦展示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国梦的美好憧憬;从路径看,规划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几个里程碑,激发了信心和士气;从实践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是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三是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惯性思维和做法中解放出来,深刻认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因而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些战略安排和政策举措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时间表”“路线图”“工具箱”,既是立足当前的重大举措,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根本立场、发展理念、制度基础、主题主线、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取得巨大成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重大理论创新总是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中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善于观大势是其鲜明特色[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矛盾新任务,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经济发展的理念、思想、战略怎么完善?“四个重大判断”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是这一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石。
2014年,在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形势下,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提出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要求。这个重大判断,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思路、大方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新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处于爬坡过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也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阶段,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这种新的变化既有速度换挡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又有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力转换带来的机遇,要克服换挡焦虑,把握转型机遇,引领经济走上更高的层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人民需要看,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温饱现状, 而是对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拓展,层次大大提升。从社会生产看,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已摆脱物质匮乏的年代, 落后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明确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薄弱,但经济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后发优势明显,具备实现高速增长的客观条件与环境。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条件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减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递减等问题凸显,因此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取得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过去,只有通过结构调整,转换增长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4]。从国际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围绕利益和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十分激烈,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上扬,给世界秩序、国际规则带来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虽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但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没有变,科技进步与互利合作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变。特别是在这种大变局中,我国在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如减贫、生态环境保护、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以上“四个重大判断”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入手,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个关键,明确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最后归总和落脚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深刻回答了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的基本问题。“四个重大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石,使这一思想始终植根于现实要求和时代背景之中,其思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取得显著效果。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内涵上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发展。从外延上看,微观层面主要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中观层面主要是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宏观层面上主要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谋发展、抓创新、聚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必要。“三个第一”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国家由大变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最大的国情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没有变”决定了新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没有变。经济强是国家强的基础,但是要更加重视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注重质量与效益。
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过去在追求高增长中主要强调要素的大量投入,当前我国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支撑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这种大投入大产出的模式不仅受到资源要素的约束,而且产生许多负效应,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各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因此,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通过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才能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浓郁风气。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激励等工作的体制创新。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真正使人才资本的价值得以体现。
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质量的改进、效率的提升,但根本取决于动力的变革。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以“动力变革”促进“效率变革”,实现“质量变革”。
一是通过质量变革提升发展成色。质量贯穿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国家的发展过程,它往下延展到微观产品质量与企业质量,往上延伸到宏观产业质量与国家竞争力。质量变革就是以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为基础,从产业发展理念、目标、制度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变革,彻底摒弃重数量、铺摊子、低端化等倾向,最终形成产品与企业溢出价值,提升产业乃至国家经济竞争力。实现质量变革,要紧紧围绕政府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家精神提升和劳动力优化等展开。通过改革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评价体系,全面构建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增长体系。
二是通过效率变革增强发展活力。这主要是提升行政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出台损害营商环境负面行为清单,多措并举降成本,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健全营商环境考评监督机制,定期发布营商环境指数。
三是通过动力变革点燃发展引擎。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瞄准重点领域,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形成更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发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失败。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因为,如果出现重大社会经济风险,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实现全面脱贫和环境根本好转,高质量发展内涵就不完整。必须打赢三大攻坚战,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5]。
第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由于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同时我国从中等收入逐步迈向高收入的关键阶段,矛盾多发、风险突出是重要特征。从经济领域看,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一是防范重点领域“灰犀牛”风险。二是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处理好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的关系,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群众需要服务。
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总的要求是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重点抓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让贫困人口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技术实现脱贫。
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的目标是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结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
总之,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贯穿到我国经济建设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奋力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