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卡的自性化实现
——原型理论视域下的《廊桥遗梦》解读

2020-12-12 01:36孙曼曼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性弗朗西斯罗伯特

孙曼曼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本是一个活泼的意大利少女, 和丈夫理查德结婚后在美国一个保守小镇过着平淡、压抑的生活。在丈夫与儿女外出的短暂四天时间里, 她出于本能欲望和偶然相遇的摄影师罗伯特相恋,却出于理性的考虑最终放弃爱情,回归家庭。作品问世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牵动着全球读者的心,也引来了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评论。但是大多数评论家都是从作品中两人的爱情出发,探讨婚姻中的爱情、责任、道德,或者从女权意识、文学伦理学等角度分析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选择。笔者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 分析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人物形象,解读她的自性化实现过程。

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原型形象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荣格把它称为“原型”。根据荣格的解释,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1](5),并且它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 但这种原型是“一种不具有内容却可以生成内容的、 有意味且有力量的形式”[2](102),这种形式必须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得到实现, 这种具体的方式就是原型形象,且原型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3](48)。 荣格认为重要的原型形象有以下这几种:自我、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玛斯、阴影、自性。其中,自性是这几种原型形象的中心,它统一着人格各部分的力量,使心灵达到完整性的统一状态。 原始自我、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的原型形象在弗朗西斯卡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 影响着她的行为模式和心灵状态,使得她最终实现自性化。接下来笔者将从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 自我觉醒承认阴影、在悲剧爱情中实现“自性化”的回归这三部分来分析弗朗西斯卡的自性化过程, 解读其人物形象。

一、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该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的体系”[4](230)。 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所呈现的对外面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我性格和向外呈现的人格面具,弗朗西斯卡也是一样,婚前的她是活泼的意大利少女,结婚后她和丈夫生活在一个保守的小镇,这里和她希望的完全不一样,为了适应小镇和婚后的生活,她只能戴上人格面具。笔者在这一部分从弗朗西斯卡的原始自我、压抑的生活环境、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来分析弗朗西斯卡这一阶段的人格。

(一)弗朗西斯卡的原始自我

荣格认为, 一个人的自我感从孩童时代产生以来,“精神的诞生及意识里随之而来的自我与双亲之间的明显区别,便跟随着青春期、性生活的介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5](109),且这种自我以后会随着“体质上的各种症候更加强”[5](109)。 弗朗西斯卡从小在意大利长大,少女时代的她热爱自由,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喜欢音乐、艺术、文学这些极富浪漫的东西。人的“个性附属于自我,是自我的主要特征”[6](3)。 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 她的原始自我就是一个极具浪漫气息的自由女性。

(二)压抑的生活环境

由于理想的爱人并没有出现,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弗朗西斯卡几经斟酌,作出了另外一种看似合理的选择:理查德。 理查德从美国而来,那个时候的美国“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人民富裕自信”[7](371),美国梦的希望也借由好莱坞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弗朗西斯卡就是怀揣着对美国的美好希望和理查德一起来到美国的,但她不知道的是,美国的生活和她的梦想完全不同。

1. 美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 《廊桥遗梦》 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美国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二战让美国快速发达起来,城市中的工业文明、现代技术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 但与此同时,“统治集团机器过于强大和成熟”[8](57), 科学与理性的倡导使得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作品也多次借由罗伯特之口表达了对城市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下的市场、人的状态的批判。

2. 古老保守的麦迪逊小镇。 弗朗西斯卡所生活的麦迪逊小镇是美国一个集现代化、古老、文明于一身的地方。大城市的工业文明、机器化已经渗透到小镇的生活里,小镇居民的生活里离不开收音机、电视机、福特车。他们靠这些现代化的机器来接受外界的讯息, 接收一切新鲜的、 可以用于讨论的新鲜玩意儿。与其工业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镇上的居民仍然保持着美国清教主义的文化传统, 保持着美国传统的文明礼仪与民主文化。他们注重实际,思想僵化,任何非主流的文化与出格的行为、言语在这里都会遭到排斥;他们喜欢八卦、小镇上任何新鲜事物都会得到很快的传播与关注:长头发、略带嬉皮风格的罗伯特的到来引得小镇上“大家都打量他”[9](40),此后他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麦迪逊小镇又是一个文明的小镇,小镇的人很善良,他们互相帮助,为邻居做任何需要他们做的事,这里的生活井然有序,人们品格高尚, 小镇上的居民在这里过着安稳和谐的生活。

3. 刻板保守的美国丈夫。 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铸就了美国的民族特性。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下,美国人传统上普遍“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倡导“禁欲主义的基本教义”[10](278)。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是典型的美国男性, 他如大多数传统的美国男性一样刻板保守,注重实际。他不喜欢弗朗西斯卡工作、不喜欢她抽烟、不喜欢她穿性感浪漫的衣服,而且“对性生活的兴趣不太经常,大约两个月一次,不过很快就结束,是最简单的,不懂感情的。”[9](35)渴望自由、热情洋溢的弗朗西斯卡需要一个既是诗人又是勇猛、热情奔放的情人。 但是显然,在她与理查德的生活结构中是容不下任何含蓄细致的情调的, 两个人一直在烦乱巧妙的应付中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

(三)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

与理查德一起来到美国生活的弗朗西斯卡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相反,她所处的时代,她所生活的小镇,以及和她一起生活的丈夫,都与她自由浪漫的个性格格不入。在罗伯特问起弗朗西斯卡在小镇上的生活时, 弗朗西斯卡的回答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不是我少女时梦想的地方。 ”[9](118)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弗朗西斯卡心里的压抑。在小镇生活的这么多年,弗朗西斯卡一直戴着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本义指“本源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11](69),它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基础,因为它“作为社会生活和团体生活的基础,可以使人的生活更为自由些,也较少受人打搅”[12](106)。 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她戴着面具在家庭里扮演着好妻子、好妈妈的角色,这种向外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能免去她生活中的很多麻烦, 她就是这样“在二十年的封闭生活中,长期遵循乡村文化所要求的克制、含蓄、不苟言笑的行为准则”[9](84)。

二、自我觉醒,承认阴影

如果说人格面具是我们呈现在外面的状态,那么阴影就是心灵内里的阴暗面, 它是人的心灵深处本能的欲望,“拥有情绪化的本性, 有几分自主性”[6](5),“常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或犯罪行为”[3](51)。 正因如此,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格阴影部分采取逃避措施,这对于实现自性化显然是不利的。 我们需要勇敢承认内心深处的阴影, 承认它就是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得心灵趋于完整,实现自性化。 弗朗西斯卡, 这个农民之妻在小镇里戴着人格面具压抑着自我过着平淡的日子,她隐藏着内心对于文学、音乐、艺术的热爱。 然后在与摄影师罗伯特的相遇、相恋中经历了欲望萌动、逃避阴影、承认阴影、勇敢追求爱情的过程。

(一)初次相遇:欲望萌动

第一次见到罗伯特的弗朗西斯卡就“感到自己体内有什么东西在跳动”[9](82), 为什么第一次见罗伯特就在弗朗西斯卡心中引起这么大的激荡? 从身体上看,罗伯特的肌肉坚硬紧实,动作迅速,“不像那些早晨饼干就肉吃得太多的当地人”[9](98)。从人格上看,罗伯特在整个社会迅速工业化、人类被异化的时候,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立的思想和个性, 保持着他对艺术独特的理解, 坚毅而又浪漫的个性特征正是他独有的人格魅力。 身体上的坚硬与精神上的独特使得他与镇上那些大腹便便、喜欢喝酒吃肉、邋遢、讲求实际的美国典型男子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 而后来罗伯特做出的一系列诸如礼貌收拾车子, 为表达感谢送花等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行为更是逐渐唤起了弗朗西斯卡隐藏于内心热情而又敏感、 追求自由浪漫的自我个性。

(二)内心挣扎:逃避阴影

在荣格看来, 阴影人格是人类为了迎合外界期望而压抑的部分,在直面阴影之前,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一番挣扎。 已婚的农民之妻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外出的日子与一个从他乡而来的陌生男子近距离接触并对他产生了异样的情愫, 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 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完全不应该踏足家庭之外的爱情”[13](91), 所以她的内心经历着极为复杂的挣扎。尽管她渴望和罗伯特接触,渴望和他谈论文学,谈论艺术,谈论音乐,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小镇居民的非议,所以她“张望了一下确定没有邻居的车向这里驶来”[9](100),“引导他把卡车停到屋后面”[9](104), 她害怕自己与罗伯特的接触被小镇居民看到,害怕引起小镇居民的谈论。和罗伯特初次相遇,原始自我被唤起的时候, 弗朗西斯卡在理性的克制下逃避自己人格中的阴影, 试图隐藏这一系列看起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三)勇敢追求:承认阴影

尽管弗朗西斯卡在尽力克制着自己的行为,但是她内心对音乐、艺术的渴望,对既是诗人又热情奔放的情人的追求使得她终于直面阴影, 勇敢追求她的爱情: 在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黑夜即将离去的时候,“她从卡车里拿出一个手电, 把大纸条用大头针钉在桥左边入口处,然后回家。 ”[9](181-182)那张纸条上写着什么呢? 是“‘当白蛾子张开翅膀时’,如果你还想吃晚饭, 今晚你事毕之后可以过来, 什么时候都行”[9](197)。 这是弗朗西斯卡勇敢承认她内心阴影的表现,是勇敢追求她梦想爱情的开始。 终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两个人的身体和心灵双双碰撞,“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14](59)。 在这场对爱情的追求中, 弗朗西斯卡的本能欲望和自我意识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并暂时战胜了美国现代社会文明的压抑与束缚。 罗伯特满足了弗朗西斯卡对爱情的本能需要,使得她的本能欲望得到了满足,自我得到了实现。 实际上, 寻求爱情的过程也是追寻自由的过程。 弗朗西斯卡在顺应自我的自然选择中直面自己的内心,承认了自己人格中的阴影部分,在自性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三、在悲剧爱情中实现“自性化”的回归

在荣格看来, 自性化指的就是我们的整个心灵整体化的一个过程,而整体性“呈现为自发或自治的象征”[6](27),“有着‘联合’(unity)与‘总体’(totality)的象征意义”[6](27), 要实现自性则要经历分化与整合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是每种人格单独呈现,在第二个阶段中主体对每一种人格进行充分整合, 使其达到心灵的完整与统一。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最开始呈现出来的是其原始自我, 后来受生活所迫戴上人格面具生活,罗伯特出现后激起了其阴影人格,做最后选择的时候又在主体意识的控制下达到了本能欲望与人格面具的整合,既保留了自我,又维持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形成了一个完善而又独立的自性化人格。

(一)悲剧的爱情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下,一段婚姻,一个家庭中,一个出轨并和情人一起离开的女子势必会给这个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整个家庭中的成员都会受到周围人的非议,他们要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度过余生,要在精神上忍受巨大的痛苦,这是不言自喻的。 而在麦迪逊这样一个保守而又喜欢散播流言的小镇上更是如此,“理查德必须忍受这种痛苦,而孩子们就要听整个温特塞特在背后叽叽喳喳”,“他们也会感到痛苦”[9](297)。 除此之外,弗朗西斯卡清楚地知道这种思想负担会给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 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9](299)所以,尽管弗朗西斯卡知道留下来自己就会继续以前那枯燥乏味的生活,没有“对一个懂得情爱的男人的奇妙的感受”[9](296),但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 出于理性的考虑, 弗朗西斯卡选择了留下,她和罗伯特短暂的爱情成为了悲剧。

弗朗西斯卡的选择和美国的民主意识有关,虽然从小在意大利长大, 但婚后的生活使得美国的民主文化已深深渗透到她的大脑里。 美国作为一个信仰与商业并重的民族, 要求妇女必须具备自我牺牲的精神,一旦她们与通行的教条背道而驰,自己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就有遭到破坏的危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美国人一方面是清教徒,另一方面又是商业民族。 由此,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商业习惯, 都要求妇女必须具备自我牺牲的精神,让自己的乐趣永远服从于事业需要。 ”[15](434)所以对于在美国一个古老的小镇生活多年的弗朗西斯卡来说, 她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妇女在婚姻中需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思想的影响。

(二)自性化的实现

自性化的第一个过程就在于分化, 也就是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人格。 要使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格分化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在弗朗西斯卡身上,她的原始自我、人格面具、阴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了展现, 这是她实现自性化的整合过程必经的阶段。经历过这些阶段以后,她的主体会对这些外界影响与内在自我进行一个充分整合,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颗完整的心灵,一个有着充分主体意识的人格。

荣格认为,人的主体——心灵“有两个以上的方面,被感知觉和思维所调节”[6](28)。弗朗西斯卡在选择家庭以后, 理性思维使得她继续平静地在小镇上生活,心底却藏着对罗伯特的爱情,她内心的那个本我的火焰从来都没有熄灭过, 所以丈夫去世后她尝试与罗伯特联系。 接到罗伯特去世的消息与邮寄来的包裹后, 每年回顾一遍包裹里面的物件成为了弗朗西斯卡一年一度的仪式。去世后,她在遗书中嘱咐儿女把她的骨灰撒在廊桥附近, 这样她就能和罗伯特永远在一起。 弗朗西斯卡很好地处理了爱情与家庭的关系:生前属于家庭,死后属于爱情。 她这样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就是很好地达成了各种人格的整合,在这一个过程中,她人格的各个部分取得平衡发展,很好地处理了外在环境与内在本能的关系,使得她对自我形成了客观的评价, 达到了内外价值尺度的有机结合,完成了自性化的实现。

在爱情与婚姻的抉择中弗朗西斯卡选择了家庭,她在不断的心理斗争过程中做出了理性的选择,看似自我牺牲的选择其实显示出了她的理性和责任感,她没有在爱情中迷失自我,而是在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做出了一种具有明确自我价值与独立主体意识的选择。

弗朗西斯卡在这样一个从原始自我到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 再到在寻求爱情中勇敢承认自己的阴影人格, 最后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进行自我调整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整合了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因素,最终达到心灵的整体化,实现了自性化。 所以从弗朗西斯卡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 自性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整合与超越的过程。

猜你喜欢
自性弗朗西斯罗伯特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以建筑的力量回馈社区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欧元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享年88岁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如何读《坛经》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大哲学家买鱼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大哲学家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