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位彬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职业文化素养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 不仅鲜明体现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别特色, 而且决定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效度,相对于其他素质,文化素养更具有内源性和恒久性。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文化不仅是群体外在行为的表征, 而且是个体内在心灵的一种自我情感表达方式和省察方式,具有独特的品格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品格特征, 这是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传承性。因而,文化品格的核心是文化的承载者——群体抑或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特征、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生存智慧。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1](81)。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文化品格, 必须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生涯需求具有内在的同构性, 既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职业(行业)“自我的对话、省察的方式”的独特意蕴。因此,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必须浓笔重彩深着“职业”底色,“以现实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为参照……突出行业、企业特点,营造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文化环境”[2](231), 形成跨界并蓄,“职化”鲜明,气象万千,充满阳刚之美、创造之美的独特校园文化。 这是职业院校文化特质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显著特征, 也是教育哲学之于职业院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主阵地在校园,而源头在企业。在推进产教文化、校企文化有效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引入企业文化源头活水,并在移植整合和建构过程中实现升华。
职业精神是职业人的活灵魂, 与人们特定的职业活动相联系,具有自身职业鲜明特征。如军人的果敢、会计的精细、教师的大爱、运动员的顽强、工匠大师的精益求精等, 无不表现出其职业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化传承以及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品质和处事风格。职业精神产生于职业活动中,是一个行业特有活动内容及其交往方式的集中体现,不仅具有原则性,而且往往生动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摹性、稳定性、连续性、传承性和发展性。职业精神作为社会精神的一部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 成为各行各业精神的内核; 另一方面,职业精神也体现着社会精神,使社会精神原则具体化,进而“职业化”“专属化”“类别化”,以此把社会精神原则贯穿于个体的职业活动中, 不断强化职业人的职业意识,使个体精神“成熟化”,形成具有价值导向的职业心理,包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养成职业人的职业习惯,积淀成为他们的心理结构, 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职业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 影响着个体的精神风貌。
职业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基础上的组织文化,不同专业应有对接不同职业(岗位)精神文化的关照。 在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上,“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3](68), 充分彰显与其专业贯通的职业文化精神,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铸就质量特色品牌的内在需求。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一所以金融专业为主体的金融类专业院校。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紧紧立足校情,对接金融行业,积极把诚信文化因子融入校园环境中,以诚信文化涵育学子的优秀品格。在环境营造上,学校大门矗立“诚”字巨石,竖立“立”字主题雕塑;正对学生公寓门前矗立“信”字汉白玉巨石,把学校主干道命名为“诚信大道”,置身校园,耳濡目染,让学生时时产生一种心灵震撼和行业文化陶冶。 在管理上,学院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功能,积极推进以诚信文化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建设。 各系部制定学生管理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档案”,把学生的日常考勤、为人处事、缴费与还贷等行为表现记录在册,建立“诚信指数观察站”,精心打造“金融职业素质养成基地”,涵育出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子的职业精神和优秀品格,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金融行业打造出了“金”字品牌,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行长摇篮”,享誉全国[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 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5]在学校与企业全面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优秀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完备的服务体系, 学习企业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理念, 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文化为纽带的校企合作, 会促进校企融合向全方位深层次多价值的方向发展,校园产教文化因此会更加丰富而灵动,润物无声, 形成学生职业文化素养, 缩短进入企业的适应期,更好实现“零距离”上岗。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电业依托背景的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融入企业文化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代表。该院按照依托企业,对接产业,校企融合,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积极整合企业优秀文化资源,厚植企业文化因子,把企业所崇尚的爱岗敬业、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观念和服务理念等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使企业文化因子成为汩汩清流涌动在校园文化长河中,营造出了独具浓郁电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6]。
文化作为制度,意味着秩序、规范和效率。 职业院校制度文化建设, 要以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为参照,以优秀的企业制度文化为精神之维,积极整合提炼与企业文化相贯通的制度文化, 为校园文化建设引入源头活水。 为此,职业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一要认真萃取企业管理精华,积极吸收其合理内核,特别是亘古永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等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以及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品格的自强、有为、竞合、协作、公平、效率、创新、致远、责任、 爱心、 奉献等时代精神纳入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对职业文化充满敬畏。二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目标, 制定既符合在校生学习发展实际、贯彻立身行事一切方面,又反映行业管理特征和运行规律的制度体系, 培养学生对行业制度文化的认同。同时,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彰显注重细节、规范管理、优胜劣汰、奖惩分明等现代企业文化特质,强化学生职业行为意识,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三要把实习管理与企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接轨贯通, 让实习生以企业“准员工”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身体力行,过程体认,强化职业操守,提高职业素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巧妙融合企业管理制度文化精髓的典型代表。 该院把湘电集团的现代管理手段引入校园,对全院教学、行政、管理、服务等全时空进行科学管理,形成了规范、快捷、高效、文明、有序、绿色、低碳、优良的学习工作秩序,为师生创造了安全、文明、整洁、高效、明快、温馨的环境。同时, 学院以质量——品质——品格——人格尊严相统一的湘电文化质量观为统领, 重塑人才培养全过程,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在富含企业制度文化因子的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和社会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学生, 培养职校生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类别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健康人格塑造,选择、传递、创造、积淀和保存我国职教文化的特定价值系统。 职业院校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也是弘扬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和优良传统的担当者,实现这一担当, 必须以其明确的职业理想和健康职业人格为保证。
我国职校生既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又是一个相对“弱势群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前,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充分,加之职校生与同龄人相比特殊的求学经历,部分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甚至心存自卑,对人生未来缺乏直面的信心和勇气, 职业理想淡漠, 健康人格缺失。对此,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以业界那些自强不息、勇于超越自我的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人士为楷模, 启迪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逐步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独立、自尊、理性、自为的道德人格。 培育学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不仅营造一种新的教育环境,而且让职校生生成一种“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文化精神和人生追求,逐步生成学生的健康职业人格。
职业教育也是技术教育,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法政工商,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制度规章和行业规范。技术与社会一般呈一种正向关系,因此,技术进步是社会进步之源,是人类的福祉所在。然而,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人类带来福祉,也有种种潜在的灾难性危险。这里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生的关系,以避免像因克隆技术诞生给人类带来的医学伦理危机,因华尔街金融工具无止境“创新”,招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灾难后果。因此,防止因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伦理危机,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在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STS 的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技术、社会和人生三者之间的复杂运动关系,防止技术僭越,避免技术负面效应,以此,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生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倡导人文精神,重视技术伦理,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在技术服务中彰显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