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丽
青岛所处的地位与苏州一度很像,也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市,也有很大的转型压力。要擦亮“青岛制造”的招牌,青岛还要和苏州不断学习才行。
哪座城市是中国第—工业大市?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可能是上海,也可能是深圳。但没人能想到,这个宝座已在疫情冲击的上半年悄然易主,变成了苏州。
这不令人意外。2019年,苏州的工业增加值达到8316.49亿元,仅次于沪深。到了今年,苏州2020年上半年工业产值突破15500亿元,降幅只有0.3%,而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14.7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3%,苏州工业产值上半年已经超过上海,已成为中国第—工业大市。从工业增加值来看,苏州增长幅度不小,为1.6%,与苏州相比,长期占据工业增加值头两把交椅的沪深都呈下降状态。
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现实因素来看,苏州都担得起“第一工业大市”的名号,尽管上海工业第一强市的地位还未被撼动,但苏州也让我们窥见另一种发展路径和转型可能。
与苏州类似,青岛也是传统工业大市。梳理青岛近些年工业产值数字,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青岛的工业总产值与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在2016年达到一个高位,之后逐年下降,画了一个巨大的抛物线。
曾几何时,青岛也提出了向苏州学习的目标,但是,2019年青岛全市工业增加值仅为3159.86亿元,排名全国19位,相较于2018年的4137.1亿元,缩水近千亿。
向苏州学习,青岛还有很多工夫要下。
低调,但不弱势
不久前,各地陆续公布了前三季度GDP。仅从工业看,前三季度,苏州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4725.7亿元,同比增长1.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杭州、深圳、广州、上海。固定资产投资4063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居江苏首位且高于全省平均8.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151亿元,增长27.4%,自4月以来工业投资累计增速均保持在25%以上,高技术产业投资和产业项目投资分别增长37.2%和22.3%。
这个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要知道,与老牌工业强市、工业种类齐全的上海不同,也与新经济产业为主的工业强市深圳不同,蘇州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国乃至全球外向型经济城市受冲击非常明显,作为外贸占比较高的苏州工业能够抵住压力,保持总体稳定,是一大成就。
此外,苏州的新增企业支撑力度较大,前三季度,苏州1292家新增入库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895亿元,同比增长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7个百分点。
在新兴产业的表现方面,苏州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生物药品制造产值同比增长了6倍多,苏州近些年努力培育的“一号产业”生物医药正式进入成长爆发期;另一个是在做强产业链与供应链方面,苏州在努力摆脱外向型经济城市的“先天不足”,聚焦生物医药、软件和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五个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建设国际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7年,青岛市曾提出《青岛市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然而这两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并未公布,根据工业增加值来看,很大概率无法实现这个‘小目标”。而苏州工业总产值在去年就达到了33592亿元,工业增加值是青岛的两倍多,要擦亮“青岛制造”的招牌,青岛还要和苏州不断学习才行。
苏州路径:不止于大
两年前,不少外资撤离苏州,尤其是日东电工公司刚刚撤出,引起了广泛关注。舆论论调一时风转,认为传统工业老牌城市苏州也“不行了”一一外资与制造业双双衰退,苏州转型前景悲观。
但是,当城市走在转型道路上时,势必要牺牲一部分眼前的利益。诚然,在现有城市格局大洗牌的年代,排名、位次、谁上谁下,每年的GDP比拼像戴在每座城市头上的紧箍咒一样,稍有不慎便会被质疑唱衰。
实际上,早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5年,苏州就开始主动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见证改革的受访者表示,苏州早就感受到了要素与资源的约束只会越来越紧,某些外资制造业撤离是早晚的事,于是不断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扶持制造业发展,针对转型中的困难和自身特点、时代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将重点放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优质发展等领域,量化、细化每项行动计划。除了纲领性的文件出台,苏州还对产业进行系统化梳理,免费为企业搭建平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所有这些,都证明苏州不只是想做一个工业“大市”,更想做一个工业“强市”。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苏州大学经济系主任杨锐认为,苏州的转型是有过程的。从外在表现看,是制造业外移,但苏州内部经济体系却发生了积极的动态变化。表现之一是传统产能降到50%以下,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崛起。今年上半年,苏州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比达21.6%。其二,苏州工业园区的从业者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生产性工人为主,现在以创业者、投资者、投资导师为代表的创业人群为主,苏州从“制造苏州”转变为“创业苏州”。
苏州近期增速放缓给青岛的借鉴意义很大。因为青岛所处的地位与苏州一度很像,也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市,也有很大的转型压力。苏州走的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艰苦道路,一方面挤出传统低产能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新兴产业跨越行动计划。我们也可以看到,苏州财税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出现增长,证明苏州的转型是卓有成效的。
工业无论何时都要被重视
工业与服务业如何协调发展,是摆在各个城市面前的一道难题。
曾几何时,传统工业因为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资源要素环保压力等种种制约因素,被很多城市忽视,甚至有城市大张旗鼓地喊出了“去工业化”的口号,认为服务业是经济发达的标志,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实际上,即便是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也在不断提出复兴制造业的计划。
因此,保持制造业优势十分必要,更必要的是要有先进制造业优势。
从国内看,除苏州外,制造业大市东莞也值得学习。曾经的东莞也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近几年来,凭借制造业底子,东莞承接了不少深圳重大产业的溢出,在今年特殊情况下逆势而进。有数字表明,去年东莞工业增加值达5178.47亿元,全国第六。
可以说,只有保持好制造业的底子,才能有后来产业转型的‘上层建筑”。制造业立市是青岛的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还应该警惕的是,北方工业经济已经大幅落后南方,曾经的前十名之一天津市去年工业增加值约4400亿元,排名11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排面”大连市则仅为2386.7亿元。
南京、杭州、深圳、苏州、东莞……各个城市都在发力先进制造业,重新认识工业经济,保持竞争力。就像去年杭州在推行“新制造业计划”时,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曾直言的那样,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根基,是杭州确保继续走在前列的底气。“制造业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