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高考故事”导写

2020-12-11 09:17李香斌姚嵘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建筑系铺路清华

李香斌 姚嵘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

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从父母的角度:敬畏制度,维护公平,不为儿女前程铺路搭桥,预设人生;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以充分自主的选择权。从孩子的角度:听从自己的兴趣,坚持自己的选择;自主独立,不依赖父母;在即将成年的人生节点上,如何更好地做好人生抉择。从高考的角度:高考的成败只会影响而不会决定你的人生,坦然接受,发掘自身能力,人生才会精彩。从家庭的角度:可以谈到家风家教,一个关系和谐、美好的家庭,父母开通民主,率先垂范,子女独立自主,自信自强,两代人彼此尊重于信任,可涵养良好家风,可塑造下一代的健全人格。

【例文】

个人兴趣先于家长期望

□一考生

在满足父母期望和遵从内心选择之间,梁再冰姐弟俩都毅然选择了后者,不希望被父母的巨大影响所荫庇,最终有所成。

如果不是兴趣所使,梁再冰哪能为新闻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梁从诫又怎能创建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呢?因为听从兴趣的召唤,他们没有被家族情怀所左右,这并非不孝,而是很有主见。他们就像与建筑学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依然画出自己优美的人生軌迹。

回溯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能人志士都因为兴趣驱动,在某一领域下功夫,而卒有所成。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会让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沉潜下来,专心致志。譬如茶圣陆羽厌恶功名,潜心茶道,历时二十六年,实地考察三十二州,隐居苕溪著成《茶经》。明人徐霞客身为读书人却不执着于科举,一生志在四方,所到之处,探幽寻秘,他经三十年考察撰成六十万字游记。

诚然,父母的期待不可谓不殷切,做子女的也不能毫不顾及。但这又不意味着父母期望比个人兴趣更重要。人生而承压负重,而压力除了来自父母,还有老师、上司。为了别人,我们常常放弃自己的所爱,常常变得言不由衷,身不由己,明明不喜欢,还要装得兴致勃勃,甘之如饴。想想是不是可悲?

台湾诗人席慕蓉的《独白》写尽沧桑心灵,道破天机:“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是的,我们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总是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上某种模式,带上某种桎梏。走着走着,才陡然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自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而脚下的路也不能回头。

梁氏姐弟年纪轻轻,或未参透人生,自觉地意识到——不做父母期望的傀儡,而是遵从内心的喜好,过得坦然、率真、自在点,就已足矣。当我们喜欢做一件事,兴趣就像是催化剂,我们就会充满干劲;倘若我们了无兴趣,我们只会被动消极,敷衍了事。这大概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做效果会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其情可感,但不能忽略孩子的内心,给他们铺路搭桥,不如放他们去飞。相信一点,只要孩子的路是正的,凭借兴趣的动力,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小天地。故曰:内心兴趣先于家长期望。

评点:文章层次清晰,围绕材料反复进行对比论证,最大的亮点就是既有自己的立场,又能站在父母的立场进行辩证分析。有驳有立,切中肯綮。

(编辑:王莹)

猜你喜欢
建筑系铺路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分式方程铺路 不等式解题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G.654.E新型光纤为400G部署“铺路”
清华,北大,我来啦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