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契合与耦合共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之关系优化研究

2020-12-11 09:16徐倩
阅江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课程思政

徐倩

摘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在理论层面,二者具有四维逻辑契合性,体现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统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在实践层面,二者具有三维耦合共进性,能够以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以端正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实现价值正人、学识启人、行為化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时代新人的知识与能力,实现“一体化”与“融合式”培养。现阶段,高等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实践的必然,在现有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的路径,全程、全员、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能,需要打通教育教学过程、内容、管理等环节,构建过程优化、内容凝练、管理创新的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关键词:时代新人;课程思政;理论契合性;实践耦合性;育人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1;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50087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20年7月10日。这是我们党对时代新人的定位与期待,亦是对高等院校在时代新人培养方面的要求与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新华社:《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2016年12月8日,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DajATUy6TXqJPWq19Fj6161208-shtml, 2020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精辟论述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之间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性: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进路,时代新人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归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时代新人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年5月2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年7月8日。课程思政以思政课程的天然价值引领为起点,与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相互协同,聚焦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形成系统性合力。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多元功能,这是因为课程思政与时代新人的天然特质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时代新人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动态耦合可以促进二者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有鉴于此,把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切实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9期,第20-22页。才能培养出个人思想与国家理想同心同向,个人本领与社会发展高度一致,个人担当与历史进步同频共振的时代新人。

一、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的逻辑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课程思政日益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新共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应当重视知识传输,更应当注重价值引领。结合我国实际,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达成与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被视为同义表述,因此,高校需要注重系统性、目的性、方法适用性,科学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德树人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生力量,所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逻辑上存在必然的契合性。这一契合性具体表现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相统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

(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是塑造时代新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个人价值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个人价值的实质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若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便无法单独存在。换言之,个体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当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定的适应性。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高等院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有勇气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有能力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有责任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全新认知,理顺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进而搭建了促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高层次上达成统一的新通路。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培养时代新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全程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共同发力,教育教学各个子系统都要协同配合,而不应仅仅由思政课程来承担。高校应构建培养人、塑造人、锻造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积极连接整合多方资源,把握认知规律与发展规律,动员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高校学子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积累、反思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深刻认识到无论今天的所学专业是什么,明天的身处领域在哪里,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能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代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相连,只有致力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个人价值才能够实现,人生才有可能变得立体而丰满。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的完美结合正是时代新人之必然标准。杨叔子院士是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旗手,他认为,“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同属文化整体,因而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中应有鲜活的人文精神内涵,而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2002年6月14日,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40991-shtml, 2020年7月20日。经历了八个多世纪的时空演进和历史沉淀,现代大学逐渐明确了内外部职能:培养人才、发现新识和服务社会。排在首位的是培养人才,即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术思想知识化,课程思政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程+思政”,更不能由此导向强烈功利化的社会价值观。育人具有丰满的内涵,而非“创造器物”,应当“以术入道”“以道驭术”,方有可能“道器相济,兼有天下”。培养时代新人不仅要增加科学知识,更应当开展扎实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科学思想,坚守正义的生命底线,促进理性的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修正个人价值观,进而优化社会价值观。课程思政应当是传播科学知识与提升人文素养的综合体,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与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的统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培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有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还要怀有国家意识和人文情怀,尊重民族传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平衡发展。

(三)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相统一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合规律性的学术逻辑与合目的性的社会逻辑相契合,培养时代新人既要增强学术能力,又要服务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精神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革新。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然涉及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取向。学术逻辑意味着坚持学术标准,探索知识本源,发现事物规律,验证科学结论,取得原创成果;社会逻辑则意味着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回应社会重大关切,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二者之间应当维持一定的张力,在探索新知、创新科技和成果转化、造福社会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就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时代新人培养的协同发展而言,扎实的专业素质、浓厚的家国情怀、系统的思政教育缺一不可,进而对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在向青年学子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同时,更应当引导他们时刻铭记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人才个性化成长需求,国家在新时代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期许,宏观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引导时代新人在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进路中完成自我超越,在实践中自觉地重塑生命、重塑灵魂。不仅如此,培养时代新人的社会逻辑还应当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拥有长远眼光,传播正面能量,甘于忍受委屈,乐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使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当是立体多向度的,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课外育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术积极性,注重实践能力,提升社会敏感度,进而实现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统一。

(四)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

所谓“传道”,以价值导向为目的;所谓“授业”,以传递知识为手段。“传道授业”意味着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是载体,支撑价值教育目标,在知识传播的全过程中,价值观起着引领作用。在现代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统一的。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客观形式呈现的人类文明之有益成果;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或意义。从认识论的视角观之,知识教育的重心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开发学习能力;从价值论的视角观之,价值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传承核心价值,塑造社会共识,鼓励探索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知识教育是手段,价值教育是目的,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中,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可以被视为学界前辈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智慧结晶传递给后辈的活动,其中涉及的知识素材不可避免地带有前辈的“主观痕迹”。现阶段的“主观痕迹”体现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以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教师不能过分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亦不能脱离知识属性一味进行价值说教,知識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融入性、嵌入性与渗透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逐步从优化内容向凝练方法过渡,即引导时代新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各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全过程要特别注意价值观塑造的全程性,坚持较高的政治站位,善于从培育“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政治高度,结合专业知识传播世情、国情、民情,对时代新人进行价值引领。概言之,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优化时代新人培养路径,既要把价值引领暗含在知识传授之中,又要在价值传播中强化知识底蕴,打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创造性地推动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协同融通、同向同行。

二、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的耦合共进性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人民日报》, 2020年7月30日。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要不断修炼“内功”,把个人成长之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等国家发展之路紧密结合起来。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重地,无论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体现在提升时代新人的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在实践维度具有耦合共进性:课程思政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向时代新人培养体系输送正能量,时代新人的养成可以对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积极的能量反馈。这种耦合共进性具体体现为以价值正人,以学识启人,以行为化人,即以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以端正的行为示范影响学生。

(二)凝练教育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应当把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时代新人的培养体系,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价值引领、思想引导、意识提升无痕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之中。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围绕时代新人的培育,以“五育”为要务,高度凝练教育教学内容,正确处理专业教育和思政渗透的关系,全方位提升育人的整合效应,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针对课程的类型与特点,高校应凝练课程思政内容,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综合实践课的关系,使三者同向同行、同心发力、协同育人,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当围绕德育、美育、体育三大任务,实现以德育人、以美化人、以体强人的目标。高等院校要从个人、社会、国家三重维度提升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新人品德修养的核心要义,追溯国家发展轨迹,用时代楷模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使命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当以增强体质、磨砺意志、健全人格为目标,设置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激发创新为目标,设置多种类型的美育课程,引导学生将真善美作为终身追求,对假丑恶产生本能的抗拒。高校在设置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时应当围绕智育目标,以积累专业知识为要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征与优势,梳理学科发展历程,不断激发时代新人的专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他们主动将理论学习、智力训练的行动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怀与为国奉献紧密结合起来,将本土的传统视野与全球的开放视野紧密结合起来,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抽象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培养更多作风优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时代新人。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当围绕社会现实,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为要务,以知行合一、学思相融、创造创新为原则,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类型多样、覆盖广泛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专业实验、社会实践、创新项目、学术锻炼、志愿服务、生产实务等具体形式,教育引导时代新人尊重劳动、参加劳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传承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要鼓励时代新人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实践力,锤炼意志力,从而实现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

构建新时代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凝练教育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二者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有序运行的管理体制、多元协同的内外资源以及高效有力的教师团队,只有依靠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才能凝聚这些重要因素。第一,顶层设计科学合理。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结合目前的高校实践,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无疑是可行之举。在校级层面,可由校党委书记挂帅,推动形成“大思政格局”,综合统筹思政资源“一盘棋”,成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设立跨部门的课程思政议事机制,召集教务、人事、学工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一线教师代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的原则,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广泛互动、形式灵活多样的移动智慧课堂,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管理体制有序运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更需要教育教学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同频共振。具体而言,各教学单位、各行政部门要把课程思政的制度设计落到实处:教务部门出台课程思政教学细则,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人事与教师发展部门在教师培训、考核评价、绩效激励等诸多环节增强思政意识、融入思政元素、体现思政要求、引入思政指标,力求每门课程都能彰显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能承担育人重任。第三,内外资源多元协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离不开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的有效整合,时代新人既要拥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又要拥有卓越的实践技能,深入社区、企业、党政机关等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讲座、研讨、辯论、调研、实习、服务等课外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将认知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并修正理论,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第四,教师团队高效有力。教师团队建设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应提升教师政治觉悟,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发扬教师教学艺术,为教师提供自由的教学、科研平台,鼓励实践、互动、交流。高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需求,定制课程思政培训内容,支持教师提升专业技能,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与晋升环境;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给予不同的奖励,激励教师成长,建立一支信仰有高度、理论有深度、知识有广度、育人有温度的教师团队。

〔责任编辑:沈丹〕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课程思政
高校共青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进程中的功能研究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培育时代新人的三重维度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