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婷 牟卉 郭晓蓓
摘 要:大学生作为特殊消费群体,在认知、行为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相对不成熟,容易受到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认知偏差,导致攀比性消费,而这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发展,也给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可以为改进大学生的攀比性消费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小组工作;攀比性消费;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0-0042-02
考夫卡在行为环境论中提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由此可见,攀比性消费行为也受行为环境的影响。具体到大学生群体来说,一方面其普遍离开家长的直接管束,从而获得较多能自我支配的时间和金钱,为攀比性消费提供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其大多是以宿舍等小群体共同生活,相互之间交流难免导致虚荣心理的滋生,且由于自身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消费理念,容易出现消费偏差。
鉴于此问题影响之广泛,很多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作为以助人为宗旨的社会工作学科,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也一直是重点和热点。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是为了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使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能够促进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让个人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对于解决本文所述问题优势明显。大学生大多是以宿舍小群体方式生活,与小组工作的群体发展相匹配,且内部成员的同质性较强,符合群体之间存在共同目标的特点。此外,小组工作较于个案工作介入来说更有效率,能够在介入改进大学生攀比性消费问题上发挥独特价值。
一、从小组工作专业理论看大学生攀比性消费的主要原因
第一,攀比性消费是自我认知偏差导致的模仿行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或惩罚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化和修正。大学生正处于张扬自我的年纪,容易滋生攀比性消费心理,这一方面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容易使大学生对自我的消费意识上出现认知偏差,最终导致同辈群体中攀比性消费问题的普遍化发展。
第二,在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三个维度中,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也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性因素。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提升,不少家庭存在着父母溺爱孩子的情况: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就处于被溺爱的地位,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心里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从而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也容易导致个人认知偏差和攀比性消费的出现。
第三,大学生所处生活的大环境易受趋同心理的影响。作为影响趋同心理因素之一的大众传媒,是由社会环境熏陶而产生对个体的压力,让个体受大众传媒的引导和压力而做出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攀比性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普遍推送消费前沿的信息等,使得消费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大学生由于受趋同心理的作用影响而进行攀比性消费。
二、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攀比性消费问题的方式
(一)宏观模式的选择
小组工作开展服务的宏观模式主要有社会目标模式、发展模式、互惠模式和治疗模式四种。针对大学生攀比性消费的特点,本文拟采用发展模式和互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助推大学生攀比性消费问题的改善。
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攀比性消费群体主要存在问题是自我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过分透支消费。因此,小组工作者要以案主自决为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小组工作的组织带领活动。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中的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如提出的在限额的金钱条件下购买最理想化物品的小组活动,小组工作者要充当示范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重视组员的自我实现而非治疗过程。鼓励小组成员抒发自我在参加活动时的感受,并在组内进行相互讨论。在整个小组工作过程中,由小组工作者营造的榜样环境对小组成员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因此,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发展模式之中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小组活动中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自我。
互惠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解模式,主要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并注重小组成员彼此的沟通和互动。攀比性消费群体参加小组工作并成为组员的共同目标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能够进行理性的消费,这是解决过度消费问题的必要条件。小组成员彼此之间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互动,而且组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帮助还能提高小组内部的凝聚力。通过组员之间角色扮演活动的方式,助推组员体会到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二)微观类型的选择
根据攀比性消费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因此合理运用成长小组有利于促使其思想、感情和行为的觉醒。相较于其他小組类型而言,成长小组的工作目标的意义更为契合助力改进大学生攀比性消费的发展。
在推进小组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小组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对小组的指导作用。小组凝聚力则是群体动力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小组成员愿意留在小组的程度,小组内部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则决定着小组工作的进展顺利与否。因为小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以及提高小组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性,因此在群体动力学理论中,小组凝聚力的体现必不可少。
1.小组工作者在组织成长小组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小组成员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大学生的攀比性消费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大多是以自我的发展为中心,小组工作者不能因其价值观与我们有所出入,便出现小组工作者的绝对领导的情况。
2.成长小组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小组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与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互动,例如可分享一些自我在消费方面的经验经历等,初步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机制。
3.小组工作者应当使用轻松的话题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适当情况下可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组员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实现人在情境中。如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分别为富人阶级、中层阶级和穷人阶级,对每个阶级设定对等的金钱数额,并规定小组成员在限额的金钱内购买最理想化的东西,尤其注意不能超额消费。小组工作者可参与其中起督促作用,并且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与评估,并进行组内公开商议,以求在思想上对小组成员有所启发。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攀比性消费问题的可能路径
第一,破冰行动,促进组员相互交流。在初入小组阶段,因组员之间存在小群体或者互相不熟悉的情况,容易表现出焦虑、客气和沉默被动的情绪特征,小组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澄清小组目标,比如什么是该做的以及什么是不该做的;其次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协助小组成员认识彼此,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但在游戏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应当选择随机速配的方式,以避免组员相互之间由于关系亲密而分组造成的相对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第二,量入为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小组工作者在组织小组工作进行时,要注重使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相互依存中得到满足,并要在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而达到组员和社会的功能得到增强,使小组组内成员能够有更为清晰明确的消费观念。小组工作者在担任教师和向导的角色时,应积极帮助组内成员纠正自我的认知偏差。例如可在每次活动设定相应的主题分阶段进行:独立思考,自我醒觉阶段;小组探索,组内交流阶段;总结评估,工作员工强化阶段等。小组工作者作为协调者应当启发组员主动思考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性,及時总结并反馈组员的意见和想法,严格遵守发展模式和互惠模式的相关实践原则,以期成长小组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想目标。
第三,强化观念,助推发展正确消费。大学校园消费攀比文化盛行,因此大学生群体是攀比性消费群体的主力军。小组工作者在开展成长小组过程时,要协助采用组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人在情境中”。在活动进行时应具体标准到角色扮演的各个阶层,并且限定标准应是在满足基本生活费需要之外再额外添加部分资金,不同的角色可用表演小品的方式即兴发挥,但应当按照资金限额进行虚拟购买,但要注意不能超出额度,最后再由小组工作者进行总结与评估,帮助组员进一步强化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第四,离情依依,处理组员的离情别绪。在小组即将结束阶段,离别在即,小组成员会怀念一起活动时的美好时刻,或担心离开小组后,无法执行小组过程中正确消费的改变。小组工作者应提前两个星期告知小组成员小组即将解散,提前做好预知工作。此外,小组工作者应基于大学生群体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的特点,联合驻校社工在校园中以公众号推文、放传单和问卷的形式,将消费文化进行校园学生群体内的普及化,进一步发展绿色消费观念,以建设和谐、文明、朴素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跟进小组工作的后续发展,有利于助推小组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吕新萍.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孙宗雄.超前消费对大学生购买行为的影响[J].致富时代,2019,(8):1.
[4] 陈纯.大学生蚂蚁花呗消费信贷产品信用风险调查[J].征信,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