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卢 凯
“这批刚种下,抗性还不错,明年应该可以扩大种植规模。”初秋时节,在建德航头镇的一个草莓大棚里,忻雅正在摆弄着刚种下的苗子。作为杭州市农科院的高级农艺师,她已经有近十年的草莓栽培研究经验。
从2015年开始,忻雅担任建德航头镇的科技特派员。4年中,她实施的2个科技特派员项目,在当地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草莓种植过程中,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平均提高产量7.6%。
“把学问做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农民心里。”两期特派员经历,忻雅不仅让当地的草莓生态增产、拓宽销路,更让当地的农户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种植技能。她说,只要有机会,还想在这里干下去。
建德是有名的“草莓之乡”,而航头则是市里的“三大草莓主产区”之一。草莓对气温敏感,但温暖的大棚,同样也是虫子的温床,让农户们发愁。
忻雅申报的“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课题,恰好与当地的困境匹配,她也觉得,与实验室里相比,来到真正的田间地头,能更好地把理论跟实践结合,便顺理成章地来到了这里。
经过走访调研,忻雅发现,即使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也并不高,农业科技人员严重匮乏,许多已有的草莓科研成果,却没有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实施。
市农科院和航头,相距140 多公里,如果不是自己开车,搭乘公共交通辗转来回一趟至少要八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忻雅感到,农民们需要她带来的技术,种出更加绿色、安全、高产的草莓。
2015年9月,她的项目率先在航头草莓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实施,在这里用上了市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保康灵1 号,并采用了水旱轮作、石灰氮土壤消毒法、性诱剂、色板、捕食螨等技术。
第一年,示范基地的草莓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不同绿色防控模式下草莓病果率降低24.0%,灰霉病病情指数降低24.3%,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提高6.0%,产量提高7.6%,大果率提高6.9%。
消息很快传开,农户纷纷向她请教“秘方”。项目也在航头推广开来,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辐射了1200亩草莓基地。
事实上,莓农收入不高,症结不止在草莓产品本身。当地想要打造“草莓主产区”,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相对单一且基础的草莓产业渐渐力不从心,许多农户也纷纷转投了其它作物。
对此,2017年,忻雅申请继续留在航头,继续第二次特派员生涯,项目是“观光采摘型草莓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她介绍说,农科院有更好抗性的品种,结合之前的病虫害防治,将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对于农户们来说,“新品种”也更加容易获得市场的追捧,尝到“头啖汤”。
这个时候,忻雅也开始为“草莓”的销路以及产业发展操起了心,她协助航头草莓专业合作社申请了2017年建德市科技局项目和航头草莓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获得下拨经费13 万元,建立了高架栽培1200 平方米、单体大棚11 亩的观光采摘型草莓种植基地。
随后,她从全国各地引进观光采摘型草莓品种6个,筛选出4 个适合本地种植的观光采摘型草莓品种。同时也引进了3个观赏型盆栽红花草莓品种进行扩繁。
她还参与到解决兴民休闲农业观光园发展定位不清的问题,协助其做好园区规划,并申报各类农业项目;帮助浙江瑞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了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火龙果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并顺利完成了验收。
现在,草莓成熟之时,游客们来到航头,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甜美的草莓,还可以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享受惬意的农家时光。
据统计,各个项目实施以来,当地的游客增加20%,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人气”“财气”双丰收。
作为特派员,忻雅不仅仅是“专家”“老师”,同时也是乡镇、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担任特派员期间,莓农时常找到忻雅,学习掌握草莓种植管理技术,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和经验,她都不吝啬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莓农也会向忻雅咨询请教怎么认定无公害、绿色,怎样注册商标、参加产品评比会,怎样申请各类农业补助项目。“这些虽然不是我的专业,但我可以帮他们查资料,或是请教各种专家、高校的老师等。”忻雅说。
慢慢地,莓农们尝到了甜头,想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想要参加考察交流,希望得到系统的学习。
忻雅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她牵线搭桥,帮助争取院里的资源,根据航头镇当地产业特色组织了蔬菜、食用菌、水产、茶叶、畜牧、草莓、旱粮、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服务。
足不出村,就可以跟科技人员现场咨询问题,听“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专题培训,还可以收到农科院蔬菜新品种种子。农户们竖起大拇指:“就像赶集一样,解决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农民对新品种和新技术求知若渴,我们作为基层的科研推广部门,更有责任研发或引进各种实用有价值的新品种新技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感觉自己任重道远。”忻雅说,未来她希望把自己的成果推广到更多地方,让更多农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