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豪楠
2019年8月,彭智群响应“送技术服务下乡”的号召,成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
除了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外出的那段时间,她基本每周都要到常绿跑上一两次。每次去到镇里、村里,田里、棚里,一转就是一整天。
通过走访调研,明确发展方向,再着手引进新品种、新模式,引导科学种植,一年多来,围绕着常绿镇以“三色融合”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彭智群正用手中的农科画笔渐渐着色出一个“五彩”乡村。
常绿,这个地处杭州富阳东南部的小镇,因全境竹林遍布,四季翠绿而得名。初到常绿之时,彭智群望着四下漫山的竹林,不禁讶异于这里丰富的绿色资源和高达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
经过进一步的调研了解后,彭智群注意到,常绿的农业产业特征也十分明显——全镇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山林生产,素占农业主导地位。但受制于山区地形和交通区位,常绿镇距离培育做强农业主导产业目标还有巨大差距。换句话说,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并不适合常绿。
近几年,常绿镇也一直在求变中摸索,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基地、4A 级旅游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篮球运动产业名镇,常绿逐渐走出了一条“红、绿、蓝”发展之路。在推动“三色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常绿独有的“底色”也愈发鲜明。
彭智群在结合常绿镇致力于打造富阳乡村旅游示范区和黄弹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第一个科技特派员项目——“食用观赏兼用型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
通过对地理条件和市场需求的调研,她将项目基地选址在黄弹村,示范面积25 亩,包括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两种模式。设施栽培部分新搭建了3 只塑料大棚,引进了多达10 种国内外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优质五彩樱桃番茄;露地部分则安排了兼顾观花、蜜源、榨油等功能的彩色油菜。
“彩色油菜的花期一般在每年三、四月份,那时候过来观赏是最合适的。淡黄、嫩黄、深黄等不同颜色的油菜花一起盛开,我感觉还是蛮漂亮的。”对前段时间盛开的油菜花,彭智群记忆犹新。
除了彩色油菜花,三个塑料大棚里还有十个品种的五彩樱桃番茄。当时考虑到基地缺乏设施大棚的种植经验,加之山区冬春气温相对较低,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彭智群便主动承担起育苗工作,待育成后第一时间将番茄苗运送到项目基地上,紧接着帮助基地及时开展疫情后的复工复产工作。
再沿着项目基地往上走一段路,就到了素有“小雁荡”美誉的黄弹石梯景区。如果春天来常绿游玩,就可以无缝衔接这两处景观。“这也是当初项目选址的参考条件之一”,彭智群说,“运用农业+旅游的模式,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常绿,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以此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原有的“红绿篮”底色上,一个农旅融合的“五彩”乡村正在实践中。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事活动也更加强调“因时制宜”。
当季的彩色油菜花已于5月中旬采收,项目基地接下来种什么?刚经历采收喜悦的彭智群,又开始着手起下一个科技特派员项目——一方面是对项目基地实施轮作,一方面也是响应镇里“确保粮食生产”的布置,彭智群在综合考量种植条件和多方“搜罗”水稻品种后,决定在示范基地引进并推广“节水抗旱稻——旱优73”。
“节水抗旱稻——旱优73”既具有水稻优质高产的优点,又具备旱稻节水抗旱的特性,相较于传统水稻它能够节水50%,少打2-3 次农药,省肥1/3 以上,亩投入可减少150-200 元。”彭智群说,“考虑到常绿的山区地形,种植节水抗旱稻能够解决新垦耕地、排灌条件差的农田因缺水而导致种植的水稻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适合进行推广。”
俗话说“金九银十”,如今从时间上而言已进入秋收时令,这30 亩长势喜人的节水抗旱稻以及周边辐射推广的300 亩都即将迎来丰收。这对于稳定常绿镇的粮食生产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新品种米质优良、上市更早,农民朋友们种植水稻的效益也将得到实质性提高。
当常绿的绿色生态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方土地上的“绿”也在群山环抱中更显成色。
这一年里,同是富阳“娘家人”的彭智群可能回家的频率都没有跑常绿来得高。在她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常绿镇的一份子。
除了做好科技特派员项目,彭智群还主动帮助镇政府推进土地抛荒整治工作,发挥自身所长,及时提供适栽种苗和技术指导;对种植户们则开展配套的栽培技术培训,希望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势;隔壁的长春村今年流转到位了20余亩耕地,用于筹建学生新劳动教育基地,镇、村干部们也经常找彭智群咨询、商讨种植相关计划……
“就是尽我所能吧,”彭智群说,“担任科技特派员的这段时间以来,深刻体会到乡镇、村里有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是能够通过技术去解决的,而我们平常研究的不正是这些嘛。”
研有所用,尽己所能,服务乡村,这可能是一个科技特派员感到最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