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思思
她潜心研究林业土壤以及作物,俯身在山林间取样、调研,最终以可喜的成绩实现湍口镇山核桃的翻倍丰收;
她出身农家,对土地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怀抱着“让林农多一些收益”的朴素愿望,踏入深山;
她主动扎根临安区偏远乡镇,用精准化施肥指导等方式让林农增产增收,带动湍口发展经济。
她是山核桃“营养师”董建华,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选派到临安区湍口镇的科技特派员,一位扎根于山林,寄情于“山核桃”的女硕士。
2017年9月,董建华成为一名杭州市科技特派员,对点乡镇是临安区湍口镇,从杭州到湍口,每次往返车程都要4、5 个小时,“累还好,就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导致到林地真正实地去采集样本的时间就少了。”因此,她都是起早贪黑抢时间,每次到家都要七、八点钟以后了。
湍口,临安的西南一角,山多地少,林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山核桃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湍口,山核桃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却在经历产业之痛。长期的盲目施用化肥和除草剂,导致山核桃林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造成许多山核桃林由原先的“健康林”变为“早衰林”和“衰败林”,山核桃干腐病等病虫害大规模爆发,山核桃品质和产量急剧下降,给林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虽然一些林农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是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山核桃树生病究竟该怎么医?肥料配比究竟怎么配?这就是董建华要带给当地农户们的知识技能。
“标牌到山块,培训到农户。”看上去简单顺口的十个字,却是“营养师”董建华两年科技特派员的经验所得。
山核桃分布区域成土母质复杂,土壤类型复杂多变,给大面积的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依托市林科院山核桃专家团队,董建华提出了精准施肥区块化标识示范,目的是使林农可以直接从田间地头获得土壤养分信息和施肥管理方案,做到精准化指导。
为了查明湍口村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现状,探明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董建华在同事及林农们的帮助下,用时一周调查了127 个样点,采集了256 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明确了湍口镇山核桃林地的关键土壤障碍因子为土壤酸化严重、氮素积累过多和微量元素缺乏。在此基础上,她根据林农的不同经营需求,编制了以村为单位的山核桃林地精准施肥管理大方案和以坞为单位的区块化精准施肥管理方案。“坞”的意思是两座山头中间狭长型林地——涉及湍口村有山核桃分布的10条坞,覆盖面积8282亩。
董建华说:“我们绘制了湍口村的山核桃林地土壤酸化及施肥策略图,和以坞为单位的区块分区施肥图,以示范牌的形式树在田间地头,使林农可以直接获取自家林地的养分信息和施肥管理方案,这样林农们在施肥的时候有个参考了,在自家肥料的配比上更有针对性。同时,针对市面上微量元素肥力难以买到的情况,我们还专门配制了山核桃林专用的微肥给林农使用。”
科学的配比不能够一劳永逸,让林农们认识到科学种植,科学施肥也是董建华在任职科技特派员期间的关注重点。在山核桃的每个生产关键环节,她都会及时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2018年,她组织各类技术培训4期,受训林农210 余人次。许多林农在她的带领下,逐渐认识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2018年,湍口村山核桃产量高达201吨,较之2016年,增加收入418 万元。而更让董建华感到高兴的是,“现在林农们慢慢接受了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的理念,很多人跑来跟我说,现在知道了今后也要科学施肥了,我听了就觉得我们的工作做得真的有用。”
2019年,杭州市第八期特派员报名,董建华的名字赫然在列。
“在第八批特派员报名的时候,我其实有着很长一段的思想斗争。毕竟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总是跑在外面没时间照顾他们,总觉得对家人有些亏欠。”董建华说。
然而,一个消息让董建华决定继续主动报名特派员——2019年山核桃成熟季节,因山核桃黑籽病发生严重,感病的山核桃果实品质急剧下降,市场销售价大幅下跌,感病严重的,低价都卖不掉,不少林农增产不增收。董建华说:“听了心疼,我想我还是应该继续留在湍口。”
董建华觉得,如今科技特派员不仅仅是“老师”角色,更是“朋友”——把林农当做朋友,把满山的核桃树当做朋友。于是,她又开始了下一个科技特派员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