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推广应用思考

2020-12-11 04:42罗清红俞献林李沿知李娜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七中
未来教育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校科研成果远端

罗清红 俞献林 李沿知 李娜/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七中

获奖成果: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

2018年,《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起了社会对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的成功实践。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正是一项基于成都七中2002 年开始的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实践模式,通过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整体优化,构建大数据背景下新型信息化均衡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实质性地推进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下面就成果在推广应用中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如下。

成果推广应用的三种形态

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态是指科研成果具有的形式或状态。一般来说,它具有三种形态:学术(知识)形态、技术形态和实践(教学)形态。[1]

(一)学术(知识)形态

学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属于观念意识形态,具有潜在的应用性,主要有专著、学术论文等呈现形式。[2]科研成果学术(知识)形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便于学术交流和文化保存,具有高度的确定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系统性等特点。[3]2017 年12 月,成果负责人罗清红出版专著《大数据时代的万人课堂》,专著的上篇“云端革命”围绕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与共享,阐述了作者18 年来基于信息化和大数据的真实教育实践;下篇“数据之光”阐释了作者对教育大数据的理论思考。

国内外学者对该专著给予了高度评价,“大数据之父”、牛津大学教授舍恩伯格认为:技术和数据可以帮助每个孩子改善学习过程,发挥潜能,推动社会进步。作者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献出这部作品,在书中勾勒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教育之路。这条道路将有助于教育的逐步改进,有助于孩子们实现梦想,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繁荣与美好。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中心主任、教授周涛认为,作者在数据驱动教育进步方面指出了一条前景远大的道路,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前沿的探索者,还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家。作者的远程教育实践通过一块屏幕改变了诸多孩子的命运,他曾经已经走过的那段路,是所有希望看到信息化和大数据真正改变教育的同道中人无法也不应该绕开的,该专著将各位读者导入大数据教育革命的征程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姚文忠教授认为:该著作运用大数据的画面十分具体、生动、有吸引力。作者在书里基于实证的讲述简洁明了,使我们加深了对技术、云和大数据在中小学教学中落地的必要性的理解,进而产生了对“万人课堂”的真实感知和向往,该著作是推进大数据时代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新著。[4]

(二)技术形态

技术形态包括体现成果思想观点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策略、步骤、原则等操作性指示,直接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成果《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不仅直接指导着四川省东方闻道网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远程教育,还间接指导着全国众多教育科技公司及多家网校,成果的实践产品也在全国多地全面推广使用。例如,自2016 年3 月开始,“观课云”技术在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初中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基于“观课云”的教学大数据深度挖掘及结果运用研究试点,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受到了基层学校的广泛好评。

(三)实践(教学)形态

当科研成果成为教育者的思想和教育行为时所表现的形态叫做科研成果的实践形态或者教学形态,具有现实性、可见性和实效性等特征。前端学校以移动终端常态化即时采集每个学生的课中、课后数据为目的,于2013 年9 月构建起“未来课堂+直播”教学模式;为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态,数据采集需延伸至课前,2014 年9 月构建起“翻转课堂+录播”教学模式,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与应用;为解决前远端学校教师听评课缺乏数据实证等问题,2014 年研发出执教评估系统,2015 年系统迭代升级形成 “观课云”平台,实现了课堂观察各类数据的常态化采集。远端学校则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学陈军校长认为:“远程教育,让康定中学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这不仅是一块屏,这是一扇窗,是观念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信息的窗口、技术的窗口、方法的窗口。远程教育让康定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带来了质的飞越,让民族地区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成果推广应用的三个层次

(一)成果传播

传播是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先导,通过传播,人们认识、学习成果,使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5]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通过举办成果推广会、发布成果报告、参加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扩大成果传播范围。

1. 举办成果推广会,扩大成果辐射力

2018 年10 月18 日,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七中承办的“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会在成都七中顺利举行。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省、市及区(市)县教育局、教研机构相关研究人员,学校教师代表400 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成果负责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详细介绍了研究成果,前端学校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作了《身为名校 不辞担当》的发言,远端学校代表新津中学校长万远洪作了《好风凭借力,助教育腾飞——新津中学借助大数据背景下远程教育模式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探索》的发言。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成果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点评,以促进参会人员对成果的再认识。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赖石梅高度肯定了“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她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上。《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正是基于此,自课题开展以来,以远程教育模式,辐射了四川省、云南省等十一省两区一市的320 多所学校、40 余万师生,体现了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战略的使命担当,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成果推广,让更多的教育同行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开展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研究,从而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师生受益。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中心主任周涛教授指出,该成果有三大亮点:一是教育理念先进,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实时在线课堂辐射更多的学生;二是实践先进,成果针对当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痛点,明显提升了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三是技术先进,通过视频图像分析、数据实时反馈等手段,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未来希望通过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成果辐射到更广泛的地区,让更多师生受益。成都大学正校级调研员、周小山教授从教学论角度对课题成果进行了点评,认为该成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准教学的实现:通过“未来课堂+直播”“翻转课堂+录播”两种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教育模式,从实质上改变了远程直播教学的课堂形态。同时,基于学生学习的大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的实践,探索了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分析,将“班定步调”与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协调起来,将“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所长王真东研究员高度肯定了成果研究中的“数据全程采集”“多项交互”“数据挖掘”“关注全体”等亮点。

2. 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成果影响力

2018 年9 月21 日,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四川博览事务局、成都市人民政府、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主办,《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承办的第十五届“亚洲教育论坛”上,成果负责人罗清红作了题为“深耕课堂让数据导航”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好评。2018 年11 月13 日,在由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成果负责人罗清红对成果作了专场交流。2020年5月,该成果在“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资源服务平台”上进行展示;9 月,该成果在“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进行成果展示。

(二)成果推行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要积极探索将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并融入教育实践。

《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直接应用于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实验小学、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等学校的远程直播教学,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全学段。目前,成都七中远程直播教学已覆盖全国十一省两区一市共320多所学校,每天有近10 万名学生、9000 多名教师和成都七中师生同步上课、同时作业和测试。在成果的指导下,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数据在前远端学校、师生间的传递,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保障了远程教育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成长,教师实现了成功,学校实现了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在实践中体现了价值,默默助力着国家教育高质量的均衡。

除了直接推行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外,还通过诸多渠道间接推广、应用。例如,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实验小学、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每年均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同行前来学习,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的部分成果也在前来交流学习的部分单位推广应用。

在上述学校的宣传、推介下,许多学校也开始创办网校,而且新建网校的形态,就借鉴了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包括成都石室祥云网校、四川云教、康巴网校、重庆八中网校、重庆巴蜀中学网校、人大附中双师教学、青岛二中网校、浙江镇海中学直播教学,等等。部分远端学校通过远程教学弯道超车,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康定中学为龙头学校,于2013年成立了康巴网校,通过搭建“内地优质带动州内优质”“州类优质带动州类薄弱”两类远程网络教学云平台,带领着更多民族地区学校共同进步。

远端学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中学英语教师程远友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三)成果转化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要积极探索将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并融入教育实践。部分远端学校在认同该成果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性、灵活性地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化模式。四川省新津中学作为远端学校,成功立项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七中网班高中教学双师效应中远端教师作用的研究”,构建了“四同时”(同时备课、同时上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四统一”(课表统一、作息时间统一、教学安排统一、课堂教学资料统一)的协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远端学校课堂教学的模式:一是及时性,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课堂反馈不断调整教学;二是整体性,通过对班级学生各种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可以使老师从正确率、完成时间、是否需要评讲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学习习惯;三是过程性,在完成章节的学习后,远程教学系统会根据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知识掌握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及时补救,提高学生的整体达标率;四是个性化,学生学习行为全数据的收集,实现了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对每个学生个体学情的了解。

走向未来:成果推广的下一步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对教育薄弱地区的短板补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万人课堂”下如何切实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探究,譬如,远端学生数量是否应该存在阈值限制,以确保前端对远端学生更人性化的关照。与此同时,任何名校都有地域特点,从我国地域分布的全局出发,目前成果主要在西南、西北部地区推广。下一步我们希望找到类似“成都七中”的全国名校作为前端学校,带领辐射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呈现出“多点布局、以点带面”的格局,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同时,我们将在数据采集与分析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人脸识别等),采集更多的学习行为数据;充分利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实现数据画像,为教育教学服务。

注释:

[1]王富英,叶超,吴立宝.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形态与运行机制[J].教育科学论坛,2018(10):40.

[2]赵翠兰,徐金海,赵彦春.关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1):73.

[3]王富英,叶超,吴立宝.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形态与运行机制[J].教育科学论坛,2018(10):40

[4] 姚文忠. 品味“乔布斯之问”[N].中国教育报,2018 年3 月5日 第10 版.

[5]和学新.影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的系统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76.

猜你喜欢
网校科研成果远端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华为应用市场全面接入沪江网校产品
“留守儿童”基础教育探索与挑战
“火种计划”启动 扶持小微网校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北京四中网校:在线教育路上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