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勤辉,罗 锋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皮肤是猪只对外的第一道防线,是隔离外环境和内脏器官的屏障,也是联系两者之间的纽带。皮肤是防御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或侵入的主要防线,伤口则为病原入侵提供了直接通道。
在猪场中,如果伤口处理不及时,不科学,病原通过伤口进入猪机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会引起猪伤口感染和发病,如猪链球菌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渗出性皮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会导致仔猪的死淘率增加,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益。机体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有序的生理和分子变化。但无论伤口类型如何,对于猪场人员来说,实现猪只高效和最佳的伤口愈合仍是一个重大挑战。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3亿头雄性小猪被去势。去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肉中的公猪异味,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公猪出现攻击性和性行为。通常去势是在仔猪出生的第1周内进行,传统上是猪只在没有麻醉和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由于传统的手术去势会导致仔猪疼痛,因此手术去势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动物福利问题[1]。
传统的对仔猪去势伤口处理方式是在去势时,术者一只手抓住仔猪的两条后肢,彻底暴露其睾丸,清洗消毒阴囊表皮,然后术者在阴囊上拿手术刀从上往下划两道1.5~2 cm的口子,挤出左右睾丸,扯断精索,然后在伤口处涂碘酊、碘伏、鱼石脂软膏等。
去势后使用传统的杀菌消炎剂对仔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弊端,碘酊刺激性大,会造成仔猪伤口剧烈的疼痛,这可以从去势完成后,涂碘酊后仔猪尖叫、甩尾、弓背、颤抖等情况看出来。鱼石脂软膏能起到一定的杀菌效果,但是鱼石脂软膏原则上不能接触皮肤破溃处,且有黏附污染物的可能,有被感染的几率。
此试验旨在研究一款新型伤口处理剂对仔猪伤口愈合产生积极影响,以期为提升猪场伤口处理效率提供可靠的依据,该伤口处理剂为法国生产。
试验于2019年7-8月在广东某集团公司下属猪场展开,参试动物为533头刚出生未去势的公仔猪。
新型伤口处理剂“伤可喷”属喷剂由威隆亚士可公司提供,主要成分为微细球型铝粉、赋形剂等;酒精,棉花,手术刀,消毒盒,碘酊等若干。
将同一批未去势的小公猪分为两组。试验组的具体操作流程为在其去势前先用碘酊消毒阴囊手术部位皮肤,然后进行去势,去势完毕在其伤口上喷新型伤口处理剂。对照组同样在去势前先用碘酊消毒阴囊手术部位皮肤,然后进行去势,去势完毕再在伤口处涂碘酊。然后统计伤口的表观、愈合情况和仔猪关节肿的情况。两组仔猪去势操作由同一组人员进行,参试仔猪的饲养管理条件一致。
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百分率结果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由表1和图1可知,试验组的仔猪伤口愈合较快。去势后第5天,两组愈合情况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去势后第5天,大部分仔猪伤口已经完全愈合,而对照组大部分仔猪伤口完全愈合是在去势后第6天。且从图2可得知,新型伤口处理剂可以很好地覆盖伤口,减少出血。
由表2可知,两组去势完15 d内的仔猪关节肿的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分娩舍仔猪关节肿主要是由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说明新型伤口处理剂可明显降低仔猪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机率。
造成猪只的伤口主要有利伤、咬伤、磨伤、继发伤、化学伤等,伤口处理是猪场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渗出性皮炎)主要是通过伤口进入猪机体从而导致猪发病。副猪嗜血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脓肿)、猪丹毒等病原菌亦可通过伤口进入猪机体。伤口处理正确,能使其迅速愈合;反之,可能化脓感染,经久不愈,甚至因并发全身感染,危及生命。去势是分娩舍重要的日常操作之一,评估去势对仔猪福利影响的研究表明,去势会引起仔猪显著的应激、疼痛和不适,这种不适可以持续4 d[2-5]。去势导致的伤口暴露让病原菌有机可乘,去势导致的皮质醇迅速上升[6]会降低仔猪的代谢水平和健康水平。
表1 新型伤口处理剂对去势仔猪伤口愈合的影响
表2 新型伤口处理剂处理后对仔猪关节肿的影响
新型伤口处理剂可迅速止血,在伤口上产生物理性保护膜,阻止病原体、粪尿等大分子物质进入伤口,同时具有一定的收敛功效。目前猪场生物安全压力较大,许多集团公司都将伤口处理列入了重点规范的清单。同时,目前猪场日常的采血监测等常规操作都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如尾根采血等,目的就是防止血液中的病原污染扩散。从以上研究得知,新型伤口处理剂为猪场提供了伤口处理和止血的新方法。
新型伤口处理剂具有止血迅速,加快仔猪伤口恢复,减少伤口被感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