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雨 ,于学祥 ,孙 琪 ,库旭钢 , ,范盛先 ,何启盖 , *
(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3.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检测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烂肠瘟”,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猪群普遍易感,四季均发,其中保育猪群春季最为易感,在防疫条件落后的养猪场中有较高的流行趋势。急性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慢性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发病周期长且反复发作。猪瘟最常见的暴发原因是引种时引入处于潜伏期的病猪,该病暴发时致死率极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特征的传染病[2]。副猪嗜血杆菌是正常猪群上呼吸道的一种常在共栖菌,目前至少分为15种血清型,我国以血清4型(Hps-4)和5型(Hps-5)为主。该病原菌可存在于猪群的各个年龄阶段,多见于5~8周龄,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与多种细菌或病毒具有协同致病作用,常与病毒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从而加重猪群病情,给治疗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线虫病。虫卵随粪便排出后,经饲料或饮水被吞食,由胃依次移行至小肠引起腹痛,至肝脏形成蛔虫斑,至肺和气管表现为咳嗽,后随黏液进入口腔,再次被咽下到达小肠,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成虫分泌的毒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并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3]。该病在营养不良的猪群和卫生环境较差的猪场感染率较高,主要危害3~5月龄的仔猪,病情严重时可形成“僵猪”甚至引起死亡,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文章就湖北某商品猪场因多批次引种仔猪造成保育猪只发病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提出了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精细饲养和科学管理的防控措施,就加强生物安全建设,优化养殖管理,实现生产质量可控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并为猪场猪瘟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19年11月底,湖北省某商品猪场前后引种不同批次仔猪,引种后部分保育猪只采食量下降有厌食或者不食现象,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卧地不起,有划水样神经症状;伴有呼吸困难,咳喘等呼吸道症状,出现症状后几天死亡,损失约100头。
选取2头典型发病猪剖检,剖检可见回盲瓣肠壁不光滑,有结节,呈纽扣状肿(图1a、图1b),其中1头肝脏有包囊和移行痕迹(图1c),大肠可见蛔虫(图1d),肺部可见大量纤维性渗出物(图1e、图1f)。根据剖检情况初步怀疑是经典猪瘟引起的呼吸道细菌性疾病,并伴随寄生虫感染。
分别将2头发病猪组织(扁桃体、淋巴结、气管、肺脏、脾脏等健康部位与病变部位的交界处)合并处理于2 mL EP管中,用眼科剪剪碎,加入约1 mL灭菌PBS,于匀浆器进行组织研磨,反复冻融3次,离心取上清液,利用病毒核酸提试剂盒进行核酸提取,使用PCR方法检测猪瘟病毒(CSFV)[4]、伪狂犬病病毒(PRV)[5]、猪圆环病毒2型(PCV2)[6]和猪蓝耳病病毒(PRRSV)[7]。所用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详细序列见表1。
表1 PCR引物序列
检测结果显示,可在发病猪只中检测到CSFV核酸(图2、图3)。通过对猪瘟病毒基因测序分析,该场感染的猪瘟病毒与CSFV-HZ1-08属于同一分支,为野毒株,属于2.1亚型。此次基因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无菌采取2头病猪气管、肺脏病变组织和脑积液,分别接种于含血清和NAD的TSA培养基平皿上,37 ℃恒温箱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结果可见TSA培养基上长出针尖大小、光滑湿润的无色透明菌落,根据菌落形态特点初步怀疑其为副猪嗜血杆菌,挑取单个疑似致病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培养。使用煮沸法制备模板,采用PCR方法检测链球菌(SS)[8]、副猪嗜血杆菌(Hps)[9]、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9]、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9]、多杀性巴氏杆菌(Pm)[10],随后并利用多重PCR方法确定其血清型。所用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详细序列见表2。
表2 PCR引物序列
检测结果显示,剖检发病猪只在气管和肺脏中检出Hps,经血清型鉴定为血清4型(见图4)。
为降低细菌性疾病导致的猪只死亡,将培养好的Hps-4涂布于含血清和NAD的TSA平板,利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开展药敏试验,37 ℃厌氧培养24 h,观察到部分药敏纸片周围形成十分明显的抑菌圈。测量抑菌圈大小,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判定标准,发现分离出的Hps-4对强力霉素及头孢类药物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等不敏感。
根据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确定该发病猪场是由于感染CSFV继发感染Hps-4,并伴随寄生虫感染导致此次疫情。其中神经症状为蛔虫幼虫移行及虫体释放毒素所引起。
根据诊断情况及猪场的具体问题,为降低猪群死亡率,挽回猪场经济损失,控制疫情,给出如下建议。
1)隔离或淘汰发病猪,避免疫情扩散,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疫情期间污染的地方可每天使用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进行喷雾消毒,亦可采用火焰喷灯喷射猪舍地面、走廊及墙壁,并加强料槽、水槽等用具的洗刷消毒,消毒后要通风干燥。
2)保育猪群实施拌料给药,推荐强力霉素连续用药5 d,观察效果适时停药。针对发病猪只肌注头孢类药物治疗,连续注射3 d,观察效果。
3)制定疫苗免疫计划,紧急免疫猪瘟兔化疫苗,疫情稳定后保育猪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
4)建议使用阿维菌素类药物驱虫,推荐使用剂量为粉剂、片剂和注射剂0.3 mg/kg体重,浇泼剂0.4 mg/kg体重。
1)提供优质饲料饮水,保证舍圈干净干燥,勤通风勤换气,舍圈、用具、饮水和周围环境等定期消毒,避免人员串栏走动,注意饲养密度,减少猪群应激;
2)及时清理猪舍粪便,粪便和垫草应在固定地点堆集,阻断寄生虫的传播;
3)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减少引种次数,一次性引种,禁止异源猪群混养,猪转栏后应清栏消毒,保证猪舍干燥整洁,空栏7 d后可引进下批次猪群;
4)严格控制犬、猫、鸟、鼠类等进入猪场,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
从方案实施后,连续一个月观察猪群健康动态,每周统计新发病例及转归病例,评价方案效果。经过一个月的跟踪回访,该场猪只病情恢复稳定,说明该方案有效可行,可借鉴于猪瘟混合感染呼吸系统细菌性疾病的防控,也可为类似病例防控方案的拟定提供经验性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由于现代养猪业生产规模和饲养密度加大,猪传染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猪的病毒性疾病给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病毒入侵机体后,破坏免疫系统,降低防御功能,更易继发细菌感染,因而养殖生产中多以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为主,同时这也说明做好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将有助于猪只降低被细菌性疾病感染的风险。
细菌性疾病防控的三大难点是血清型多,针对性防控效果差;条件性或环境性致病,持续致病;普遍耐药性强[11],众所周知,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然而养殖生产中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存在,这加速了病原菌耐药性的出现,进而限制了药物治疗的效果。于2020年开始,我国将在饲料中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所以细菌性病原的疫苗防控将尤为重要。
病毒性疾病防控存在着毒力增强、多病毒性病原混合感染、流行季节和周期不明显的流行现状,目前主要依靠疫苗保护,但疫苗免疫只能减少而不能阻止病毒进入机体或消灭已存在的病毒,其防控效果并不能满足养殖市场的需要,无法实现疾病的综合防控,因此生物安全防控是畜牧业疫病防控的大趋势,同时疫苗免疫时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适合本场的疫苗,评估免疫效果,并在免疫效果不理想时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保健[12]。
生物安全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疫病控制措施,生物安全防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时间上贯穿整个养殖过程,空间上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发生的机会[13]。目前非洲猪瘟环境下,生物安全防控尤为重要,养殖场务必在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同时,也需加强对CSF、PRRS等病毒性疾病和SS、Hps等细菌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这个案例经过实地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的有效结合,做出了综合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了系列有效可行的治疗及防控措施,防控得当效果明显。也为猪场猪瘟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控给予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