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礼镗
(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秦皇岛 066004)
绘制蓝图的设计工作者,引以为豪的是“最先看到祖国的未来”。我就是其中一员。
1961年起,我先后在北京及秦皇岛两地玻璃设计院工作。趴图板,度过了我的青春年华,与玻璃工业结缘37年,直至1998年退休。
70年来,我国玻璃工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就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成型工艺,自主研发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旧貌变新颜。
浮法玻璃,缘于流动的玻璃液漂浮着在熔融的锡液上流过而得名,所以锡槽就成为生产线的“心脏”。为了防止锡液被氧化,并因沾锡而污染玻璃,就必须不间断地向锡槽内输入一定配比、一定数量、一定压力的纯净的氮氢混合气,以达到保护锡液的目的。生产保护气体的车间则应运而生。
保护气体车间的设计,对院里来说是全新的专业门类。没有现成的样板工程可供参考,院里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是本着边干边学的想法,受命承担下这项工艺设计任务。从制氮、制氢的生产流程学起,了解氮、氢分别取自空气与水。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从设备选型、车间布置,到协调与各专业的关系,氢气又是易燃、易爆气体,保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总之,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我认为:大胆推广、使用新技术是设计人员的担当之一。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保护气体工艺设备选型中,没有满足于只选现成的老设备,而是广泛调查,寻找专业厂家、合作开发高效节能新产品。当了解到中船总公司718所能生产与潜艇配套的水电解制氢(氧)设备,为水下官兵提供赖以生存、性命攸关的氧气,不惜工本研制出来的军工产品,其可靠性、安全性是值得信赖的,工艺指标也优于民用产品。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我牵头,与718所洽谈技术细节,签订合作协议。经过双方努力,不久,为浮法玻璃生产线量身定做的水电解制氢设备研制出来了,为国内首创。上世纪80年代,正赶上浮法线建设高潮,由我院设计的节能型压力水电解制氢装置先后在昆明、太原、海渤湾、昌平等生产线上投入使用。“风险共担创新品,友谊长存展宏图”,这是我院赠送718所锦旗上的联语。
718所因研制此装置成功,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及国家级星火计划奖项,为该所将军工产品转民用迈出了一大步,而且促进了我国制氢装备行业的发展。中国工业气体协会、氢气专业委员会会刊《氢气通讯》发专稿,对我院大胆开发使用新型制氢设备给予肯定,赞誉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功不可没”。实在是不敢当!后来我还参与编制国家标准《氢氧站设计规范》,编委会成员单位名单上,“秦皇岛玻璃工业设计院”榜上有名。
借建院70周年之际,我感恩设计院把我培养、锻炼成为“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为国家作出了一点贡献。
祝秦皇岛院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前程似锦,为发展玻璃工业再立新功,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