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12-11 22:36于富业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民间工艺辽西满族

于富业(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满族民间工艺是满族民众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满族人民内心丰富的情感,体现着辽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满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丰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如何抓住机会、应对挑战,是实现其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所在。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

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以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为主,二者发展历史悠久。辽西地区的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具有独特的满族韵味,其工艺精湛,艺术特征鲜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独有的文化资源。

(一)满族民间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主要流传于我国辽、吉、黑三省,在辽西地区特指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主要以满族常用的八旗颜色——黄、红、蓝、白——为主调,用一小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在家织布、纺纱等绣地上进行上下穿刺,织绣出不同纹样。作为传统的满族民间工艺,其绣品种类繁多,包括了枕头顶儿、门帘、头帕、绣鞋、满族服装、抱枕、汽车靠垫等多种绣品。绣法及针法极其丰富,主要技艺针法超过15 种,绣法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有包绣、割绣、平绣、盘金绣、锁边绣、纳纱绣、打籽绣等。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锦州夏氏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经历了5 代传承,目前已经完善了国家级传承人名录,建立了以夏丽云为主体的传承体系。夏丽云坚持学习刺绣技艺,对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不断完善,在工艺上保留了满族祖先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特色,在主题上以满族神话传说等民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同时还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鲁绣以及江南地区的苏绣等技艺,成为辽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刺绣风格,经久不衰。

(二)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是满族民间特有的传统工艺之一,孕育在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中,经过数百年发展,满族剪纸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术,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特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医巫闾山地区是早期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的聚居地,发端于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及萨满文化。长期居住在此的女真人受萨满文化的影响,运用剪纸符号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展现出医巫闾山从原始社会至今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继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2010年又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现已形成以汪秀霞、赵志国等为主体的传承体系。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之处在于剪纸艺人在创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可以不打腹稿,提起剪刀就能剪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这些作品是艺人们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喜怒哀乐尽显其上。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人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更没有经过艺术理论学习,但是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未知,但是最终剪出来的作品却都有故事,这些均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自我内心的真实表达、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这就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独特魅力。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发展分析

“无论是某个企业或产业,清楚地确定其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其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该企业或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同样,明确满族民间工艺在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困境,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文化内涵丰富,原有发展基础较好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都产生于辽西地区满族民众生活中,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地域特征也非常突出。无论是刺绣作品还是剪纸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题材或内容上,这些都是满族民间工艺的重要代表,为其他民间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此外,满族民间工艺的群众基础雄厚,满族民众的喜爱和支持为其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一,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以实用性强著称,自古以来就被应用于满族服饰制作,也被用于装饰点缀服饰、抱枕、拎包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应用到生活的多个方面,现如今老百姓用的门帘、坐垫等日常用品中随处可见满族刺绣的踪影。这就说明部分满族民间刺绣绣品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民众需求量稳定,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充足。第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主题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满族民间风俗等为主,其中自然崇拜多表现“生命树”“山神”等神灵形象,生殖崇拜多表现“柳树妈妈”“嬷嬷人”等女性形象,民间风俗多表现“结婚”“生子”等美好事项。作品以粗犷的线条、细腻的手法表现满族文化,深受满族民众的喜爱,在民间常用于祭祀活动或装饰房间,已经成为满族民众的生活习惯之一,发展优势十分显著。

(二)文旅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见成效

201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为满族民间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辽西地区的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名列其中。文旅融合发展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战略,满族民间工艺保护与发展以旅游为载体,将创意设计的满族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能够让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百姓生活,这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提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满族民间工艺作为传统民间工艺,其地域特色十分鲜明,辽西地区部分学校已经抓住了这一机会。例如锦州市国和小学、实验学校已经把满族剪纸引入小学生美术课堂,通过实践学习,既有利于开展美育教育,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渤海大学已经把满族剪纸、满族民间刺绣引入第二课堂,组建剪纸社团、刺绣社团,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能力的大学生。渤海大学满族剪纸工作坊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四届艺术展演中获得工作坊类一等奖,设计制作的满族剪纸衍生品已经投向市场,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满族民间工艺的文化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但能够促进民间传统工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够助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振兴。

(三)品类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有限

民间工艺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时代的进步影响着民间艺术的流传。而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的历史环境正发生着改变。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络文化日益兴盛,民众对于这种耗时较长才能制成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耐心。首先,老百姓对刺绣制品的兴趣开始减弱,现代多种多样的装饰品、日常用品逐渐取代了传统刺绣制品,满族民间刺绣逐渐淡出大多数老百姓的视野,其生存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其次,满族剪纸作品品类比较单一,剪纸作品虽然具有深刻的内涵寓意,“在当今社会,老百姓对‘剪纸’的市场需求更多是在逢年过节时装饰屋舍使用”[2],从目前来看,其实用性不强,与老百姓生活脱节,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跟紧时代发展步伐,难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最后,老百姓群体中真正了解满族文化和满族民间工艺及关注满族工艺发展和传承的人少之又少,满族民间工艺被大众接受的范围狭小,这与信息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趋势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的发展难免滞后,其传承和保护也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机器化生产泛滥,缺乏艺术活力

“现代工业的大发展,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的同时,也同样对其原生态文化予以冲击。”[3]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代替,机器化生产的刺绣、剪纸作品正在快速取代传统手工制品,机器化制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商人的需求,廉价的工艺品大批量生产,使得传统工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作品没有情感,这无疑是对满族民间工艺的一大威胁。此外,从满族剪纸造型来看,其作品内容延续萨满文化,多表现原始宗教崇拜,拘泥于过去既定的传统造型观念,而满族民间刺绣中的大多数纹样亦是较多采用传统的吉祥纹样为主,很难满足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又因手工艺人的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创作出的满族刺绣作品、剪纸作品缺乏艺术活力,对年轻人群缺少吸引力,限制了满族民间工艺的发展。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策略

面对满族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应及时制定相应的策略,增强满族民间工艺的竞争力,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工艺的发展。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大对满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力度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数字化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无限空间。”[4]满族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大对其保护力度,而数字化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型技术,应利用这一技术,做好满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工作。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满族民间工艺在传承的过程中,技法、作品纹样等难免出现遗漏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首先应建立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数据库,包括传承人档案、传承谱系、技艺技法、纹样图谱、优秀作品、作品信息等,形成系统的文字资料和完整的制作流程并进行储存,增强保护意识;其次应建立相关数字化网站,将部分资料上传网络,方便群众随时浏览,为群众全面了解满族民间工艺提供便捷的渠道,同样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民间工艺。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满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而言,也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共享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数据库信息,为艺术设计、艺术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便利,充分显现出大数据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的独特魅力。

(二)提炼满族文化符号,推进满族民间工艺衍生品开发

满族民间工艺蕴含的满族文化内涵是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提炼满族民间刺绣中的地域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符号,应用于服饰、灯饰、屏风、家居、布艺等设计,根据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创作一系列抱枕、茶杯垫、手帕、围巾等生活用品或开发设计具有满族刺绣元素的手机壳、杯子、箱包等衍生品,将这些创意设计的产品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满族刺绣的绣品种类。与此同时,也可以结合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提炼相关的文化符号,比如柳叶纹、艾草纹、缠枝纹、吉祥鸟、嬷嬷人等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满族民间剪纸衍生品制作中,推进满族民间剪纸衍生品开发,比如在文具、手机配饰、明信片、家居摆件等文创品设计制作中将剪好的满族民间剪纸作品转印到这些载体上,使文具、手机配饰、明信片、家居摆件等更具地域文化特色。也可以把一件具有满族风格特征的平面化的剪纸作品进行立体创作,通过木刻加工等做成屏风、摆件等,增加其质感和实用价值。毋容置疑,这样做能够让这些满族民间工艺衍生品进入文化市场,融入百姓生活,实现经济价值转化。

(三)坚持手工制作,积极推进艺术乡建

艺术乡建旨在通过艺术生产、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等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民间艺术扎根于乡村,是艺术乡建、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工艺品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推动艺术乡建的重要资源。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的制作应该秉承手工制作,避免机械化生产。只有手工制作才有“温度”,凝聚着创作者的情感,而机械化生产的刺绣和剪纸虽然生产率提高,但品类几乎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情感。锦州夏氏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是满族刺绣的生产基地,公司所在地在锦州凌海满族乡,这里大多数妇女在20 世纪80-90年代都是绣花能手,对满族民间刺绣比较了解,有的甚至已经掌握了满族民间刺绣的技法。传承人夏丽云女士可以将满族乡的这些妇女们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带领她们一起制作满族民间刺绣作品,一方面可以保证满族刺绣的纯手工制作,另一方面可以精准施策,在有效提高百姓收入的基础上促进艺术乡建,提升当地百姓的审美能力。满族剪纸亦如此,在医巫闾山地区应该培养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剪纸制作,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发挥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四)加强创意创新设计,实现满族民间工艺可持续发展

创意创新设计是满族民间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目前满族民间工艺传统特色保留较好,传承人继承了其简单质朴、淳厚粗犷的艺术风格,但在创新方面略显不足。“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5]对于满族民间工艺而言,当下面临着艺术风格陈旧、作品与时代脱节等问题,急需加强创新创意设计。一方面应鼓励满族民间工艺的创作者与其他成功民间文化产业经营者沟通交流,开阔眼界并激发自身的创意与灵感,增强其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满族特色文化进行创作,在突显地域特色的同时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创作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与当代生活接轨,既要扩大外部来锦旅游市场,又要提升当地民众的购买力,为实现满族民间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自身优势,消除潜在威胁,把握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时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促进满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传承人、传承谱系、技艺资料等数据库,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提炼满族文化符号,开发满族民间传统工艺系列衍生品,丰富其多样性,努力将满族民间工艺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手工制作,通过精准施策,积极推进艺术乡建,有效提高百姓收入,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鼓励民间艺人创意创新设计,创作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作品,提高满族民间工艺的知名度,提高群众购买力,促进辽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辽西满族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史前勤求索 辽西秀芬芳——纪念索秀芬先生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在辽西遇上一场雨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