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锋(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与时代背景及地域环境密不可分。在当前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兴盛的背景下,皖北民间剪纸艺术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寻找着自身发展的路径。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这不仅是民间剪纸艺术生存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审美转变,适应市场发展的时代考问。
作为民间艺术,剪纸离不开剪纸艺人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剪纸艺人要提高自身素养与技能,要适应市场化经营模式,不断开发剪纸衍生品,以适应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发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领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拓展民间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当前,加强对皖北地区民间剪纸的产业化发展,是区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它既顺应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又丰富了地方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增长。而且,保护和传承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皖北地区与苏、鲁、豫三省交界,属于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皖北民间剪纸艺术深受中原文化、徽文化、老庄文化及当地民风民俗影响,既体现了北方剪纸艺术的质朴、浑厚,又不失南方剪纸艺术的风雅与秀丽。当前,皖北民间剪纸不再只是农业社会环境下农民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精神慰藉,而是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产业。皖北民间剪纸文化是皖北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情趣的重要体现,更是皖北民俗风情宣传推广的文化符号。
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指导下,皖北民间剪纸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表现题材上,除了传统的戏剧故事、历史传说、花鸟虫鱼、纳福迎祥等题材外,还有科技兴国、科技兴农、伟人肖像、抗疫宣传、工业变革、佛教人物、名胜古籍、抗震救灾以及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体现时代特色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民间艺人有了更多的学习途径。他们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其他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绘画艺术等美术形式,并把各种造型理念及表现手法融入剪纸艺术,如构图上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原理;表现手法及造型上借鉴西方素描的明暗、光影与空间透视关系,使传统民间剪纸的平面化特征向立体化延伸;还可以通过纸张厚度的叠加表达真实的空间与层次,等等,体现了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时代气息。
此外,剪纸艺人为了提高效率,迎合市场与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在一些题材上更多地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另一方面剪纸艺人还积极借助电脑设计软件、投影仪等现代科技帮助其快速完成剪纸底稿,更有甚者以机器替代人工剪刻,这为批量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快速融合以及审美观念的日新月异,皖北民间剪纸艺术也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然而,随着民间剪纸艺术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追求市场销量与经济份额越来越成为剪纸艺人的首要目标。而且,生产流程的加快导致剪纸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民间趣味性,剪纸艺术原本的稚拙、朴实、耐人寻味的原始意味随着批量化的生产正逐渐消退。这是皖北民间剪纸艺术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实际问题。
皖北民间剪纸艺术是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大多与节日庆祝、婚丧嫁娶、家居装饰、贺寿送礼、祈福迎祥等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驱灾辟邪,求得平安吉祥。在皖北民间剪纸行业中以阜阳剪纸最具特色,如清代留存至今的阜阳剪纸有“八仙过海”“牛郎织女”“蓝桥会”等,其用途是作为鞋样、枕花或衣物上的陪衬,有着较好的视觉效果与装饰功用。
新中国成立后,从文化部到中国美协,以及安徽省政府等部门,都给予皖北民间剪纸以大力支持,使皖北民间剪纸得到快速发展。1979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召开“阜阳剪纸座谈会纪要”,会议高度肯定了皖北民间剪纸的地域性及艺术性,对李继周、陈之仁的《丹凤朝阳》;吕凤毛的《狮子》;朱定一、陈之仁的《挑花挑》等作品给予高度赞扬。此后不久,“中国剪纸大赛”在北京隆重举行,阜阳剪纸喜获佳绩,多幅作品被日本、西德、奥地利等国际友人收藏。这次大赛奠定了民间剪纸艺术在皖北民俗文化中的地位,也意味着皖北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新时期,皖北民间剪纸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博会、中国好手艺、广交会、西博会等盛大会事上,皖北民间剪纸都有展出交流。程建礼、程兴红、陈国斌等民间剪纸艺人为人所知。阜阳程氏剪纸、淮北陈氏剪纸分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国家正处于科技、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传统农业经济正逐步向商业化、工业化转型,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文明的进步,加速了各种文化艺术的融合。剪纸艺人们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吸纳、借鉴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或绘画的某些元素,以改良传统剪纸艺术的不足与局限。由此,皖北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材料技法以及剪纸的功用等,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看似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实则也是民间剪纸艺人为了发掘传统剪纸的当代价值,让民间剪纸艺术更体现当代生活气息,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审美需求的提升所作出的探索与尝试。这种创新是皖北民间剪纸艺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皖北民间剪纸是在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剪纸艺人根据乡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或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创作出来的,没有功利的目的。剪纸艺人既是创作的主体,又是欣赏者,满足自我需求是首要的。皖北民间剪纸在早期发展阶段,剪纸的创作者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是对封闭时代下皖北农村地区特有的社会现象与民俗文化的反映,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那时的剪纸消费者、收藏者,多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需求的普通民众,抑或对民俗文化好奇的国际友人。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当剪纸艺术成为商品时,剪纸艺术的消费者、欣赏者、收藏者,他们的文化程度、欣赏能力、审美趋向、生活经验、认知品位等都会对剪纸作品重新作出评价与判断,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指导剪纸艺人的创作。
随着剪纸艺人和剪纸消费者的文化品位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剪纸作品的品质要求与评判标准也越来越高。在农耕社会,皖北农民的生存空间相对闭塞,人们的审美具有共性与普遍性,且不易发生改变。而在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的涌入打破了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西方艺术的工具材料、观看方式、美学法则、构图形式、表现技法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当代艺术及民间艺术产生影响。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繁荣,更多的文化精英、商人、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购买、收藏皖北民间剪纸。这些群体的兴趣爱好及审美素养等,都会对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如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古元、清华大学教授张仃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者吕胜中等知名艺术家,都对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给予高度评价。剪纸艺人与剪纸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同步提高,剪纸消费群体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整个社会审美趋向的转变,都将促使皖北民间剪纸艺术要适时地作出调整,不断创新,以适应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市场需求。
民间剪纸最初是在农业社会条件下,是农民闲暇之余自娱自乐的文化产品。时至今日,市场经济成为商品贸易的主导,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情况下,剪纸艺术变成了一门行业,成为了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品。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方式,剪纸的生产与功用决定了剪纸的消费趋向。也就是说,剪纸消费群体受制于剪纸生产者,剪纸艺术品的客观形态是剪纸消费的前提。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剪纸艺术品只有被消费者认可、购买,才能体现其商品价值。因此,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个人喜好及审美品位又会反作用于剪纸艺术的生产,影响着剪纸艺术的创作。
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剪纸艺人们的所见、所知得到扩展,其艺术表现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保守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与现代化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不能吻合,需要剪纸艺人们创新创作动机,充实艺术价值内涵。“艺术不能左右生活,但可以对生活进行精神补偿和情感升华。”[1]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足了,人们对艺术鉴赏的精神需求自然也提高了,这促进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与时俱进。
先前通过剪纸自娱自乐的民间艺人,开始以商业化、市场化的视角重新唤起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生机,让剪纸艺术规模化、产业化,让剪纸经济变成他们生存致富的途径。在实现剪纸艺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知名剪纸艺人或家庭创立了剪纸公司,并带动更多的剪纸从业者成为剪纸工人。这些剪纸艺术公司集剪纸销售、培训、旅游文化用品于一体,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而这些剪纸公司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要更多地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剪纸创作,并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创作相应的剪纸作品,如剪纸纪念品、收藏品、剪纸灯饰、剪纸窗帘、剪纸屏风、剪纸挂历等各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剪纸工艺品。同时,还可以开发剪纸艺术衍生品,并将其应用到其他行业,如剪纸动画、剪纸电影、剪纸包装、剪纸服饰等,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剪纸艺术与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尤其在当前的市场与文化环境下,对于民间剪纸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自从党中央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思路,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深入挖掘皖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演艺娱乐、马戏杂技、书画、工艺品等文化业态,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把淮河流域建成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基础设施先进、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实力和辐射力较强的文化产业特色区。”自此,皖北各地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建设,阜阳市把阜阳剪纸产业作为旅游强市“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以程建礼、程兴红为代表的阜阳剪纸成功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阳市被授予“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的荣誉。此外,淮北市政府、亳州市政府也积极推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了政府的政策引领与支持,皖北各地民间剪纸艺术取得了丰硕成果。亳州剪纸、萧县剪纸、淮北剪纸分别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皖北民间剪纸的发展提供了宣传平台。
各级政府部门推进当地民间剪纸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是: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不同地区实情成立民间剪纸相关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考核办法,落实主体责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组织举办民间剪纸展览或剪纸表演活动。其次,合理规划与市场引领。将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及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制定剪纸产品类型及目录,明确品牌推广、市场监管等实施方案及细则,完善管理体系,落实督导与评估机制。再次,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剪纸规模、市场行情、从业人员的具体情况采取项目补贴、免费培训、贷款免息、成立剪纸产业发展基金等,以专项资金帮助规模较大的剪纸公司拓展国际市场。最后,完善剪纸加工场所的设施建设。根据剪纸产业规模大小和实际用地情况,合理规划设计剪纸加工场所,切实保障剪纸产业用地的安全性、合法性。同时,鼓励城乡剪纸从业者在不违背土地使用政策的前提下,利用闲置住房开展剪纸产业经营。
剪纸艺人是剪纸创作的主体,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素养有助于剪纸艺术作品的创新与开发。一是加强学习和交流。目前,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发展较好的地区有河北蔚县剪纸、陕西安塞剪纸、佛山潮阳剪纸、扬州剪纸等。这些地区在剪纸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皖北民间剪纸艺人或剪纸公司,可以与这些剪纸公司或艺人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其管理模式或市场推广经验,从而帮助皖北剪纸公司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二是提升剪纸艺人的艺术审美素养。“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2],技巧只是手段,意识观念是根本。剪纸艺人不仅要有熟练的剪纸技艺,更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而观念的提升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因而,皖北民间剪纸艺人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探索新思路、开发新技艺,把握剪纸市场的发展动向,借鉴与融合各种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或绘画艺术、设计艺术等,拓宽剪纸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文化内涵,从而使民间剪纸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三是借助科技手段改良剪纸技艺。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剪纸行业亦是如此。电脑帮助剪纸艺人解决了很多手工操作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鼓励民间剪纸艺人利用相关电脑制图软件把科学技术融入剪纸创作之中,帮助艺人们完成复杂的剪纸造型图案设计,提高剪纸作品的科技含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科技工具的同时仍需要保持剪纸艺术的艺术特色,不能让剪纸艺术失去民间意味而单纯地成为机械产品,这需要剪纸艺人要开拓视野、丰富思想、锤炼技艺以及对市场前景有准确判断。所以,剪纸艺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要想促进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加大对剪纸艺术的宣传力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借助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市可以根据当地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制作宣传短片,在电视频道或其他媒体播放,打造弘扬剪纸艺术的文化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可以使皖北民众越来越了解剪纸艺术,并因此而产生文化艺术自豪感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皖北民间剪纸协会或皖北民间剪纸产业投资推广中心,借此对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文化品牌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定期举办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定期组织、策划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可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让艺术更贴近生活,让生活更充满艺术。如举办“安徽(皖北)民间剪纸艺术节”或“皖北民间剪纸艺术双年展”等,并邀请民俗文化专家或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进行学术交流,有效地提高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是借助图册传播、促进理论推广。与网络图片相比,图册更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更能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符合人们的观看习惯。早在20 世纪60年代,安徽省与阜阳地区文化部门联合出版了《安徽阜阳剪纸集》。1980年、1983年先后成立“阜阳剪纸协会”和“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并在1982—1996年出版11 期《民间美术杂志》。同时,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等报刊多次发表,这些都积极地促进了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对外宣传与推广。此外,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艺术理论的探究与推广。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张道一,在其著作《张道一论民艺》中对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建礼的剪纸特色与创作理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与剖析;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乔晓光,在其编著的《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一书中,分析了阜阳剪纸艺人程建礼的生平以及剪纸作品;还有王炳章、吴玉红等文化名人,也对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给予了理论评析,等等。这些理论著述成为皖北民间剪纸艺术对外宣传、交流的良好媒介,对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场化经营是促进皖北民间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更有助于带动当地其他文化产业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如今,阜阳成立了诸多剪纸公司,这为阜阳乃至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皖北民间剪纸艺术对外宣传推广的名片,也是皖北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符号。
在皖北民间剪纸产业市场化经营过程中,剪纸衍生品的开发更加贴合社会需求,是对皖北民间剪纸产业市场化经营的有益补充。如“剪纸服装”“剪纸折扇”“剪纸镇尺”“剪纸餐具”“花样茶杯垫”等,都具有较好的观赏与实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剪纸衍生品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皖北民间剪纸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此外,皖北民间剪纸还可以以互联网为媒介,融入网络游戏或手机游戏的制作中,如游戏人物服装、街道景物、道具等;也可以在媒体广告中采用剪纸手法,达到新颖的宣传效果。而剪纸电影或动画也是很好的发展趋势。早年的《猪八戒吃西瓜》《渔童》等,都是以剪纸艺术制作的动画片,具有很好的市场营销效果。这些剪纸艺术衍生品的市场前景广阔,既扩大了皖北民间剪纸产业的市场经营范围,又促进了皖北民间剪纸产业的多元发展。
从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民间剪纸艺人大都生活在农村,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乡土味儿浓郁,既有传统的剪纸技巧,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从剪纸题材到技法语言,都延续着传统的文化底蕴。如今,皖北民间剪纸从业者主要居住在城市,剪纸成为从业者的工作,并以市场经营及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民间剪纸先前自娱自乐的创作环境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商业利益的追逐。科技的发展使剪纸生产设备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确精细,管理更加系统规范;而多元文化的融合,让剪纸题材及表现语言更加丰富多元。随着剪纸公司的诞生,在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剪纸产业可以批量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剪纸产业日益兴盛。剪纸产业高效繁荣的商业营销,改变了自娱自乐的传统剪纸艺术的价值取向,也展现了新时代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价值诉求。
传统的民间剪纸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生活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理性判断和经验参与,导致剪纸艺术失去了一些鲜活的真实感受,传统民间剪纸艺术里对生命的表达,以及传统的生活美学的价值正逐渐消减。但同时,剪纸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民间剪纸是历代剪纸艺人对生活的感悟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是简单的“1+1=2”的叠加,而是一定要有吸收与转变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审美需求的融合——让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俱进,既弘扬了古代美学思想,又丰富了新时代的文化底蕴,以剪纸艺术的初衷彰显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