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0-12-11 15:44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吴 婧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微教育指的是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基于微媒体这一有效载体而实施教育的一种模式。高校思政微教育具体是指以当代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从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入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借助微平台和微媒体,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同时利用零散时间,在加强思想引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科学高效的渗透性教育的模式。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1 机遇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推动了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网络课程构建便是当代教育发展成果的体现。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理论课堂的缺陷,充分打破了时空和地理位置等限制条件,通过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便利、高效的微学习平台。利用微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开展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学习过程中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束缚[1],既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新媒体时代推动了教育模式多样性的发展,真正改变了传统单调的育人模式。移动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使信息传播功能随之愈发强大,不仅传播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其发展也让思政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目前,思政教师可随时随地便捷的和学生互动,既拓展了育人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进度。

1.2 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愈发丰富,虽然为其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挑战。在当前背景下,信息发布的便捷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向网络空间,甚至还有部分反动思想也逐渐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和渗透。各种负面信息与社会冲突等严重削弱了社会正能量及其信仰的公信力,为高校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此外,浓厚的商业氛围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新媒体环境,比如色情、暴力以及网游等信息混杂在网络中,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理念及性格培养等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一时期,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三观也并未完全形成,对许多事物的判断还不准确,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迷惑而迷失自我,严重还会做出极端行为。对于这些新挑战,急需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广大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 教学方式传统

一方面,在知识传播方面,传统思政育人内容比较枯燥,缺少创新性,无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虽然传统思政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教育过程中也占据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在新媒体时代下,课程教材已不是广大学生吸收知识的唯一渠道,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信息渠道。高校大学生更加喜欢新鲜事物,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更为强烈,可以短时间内利用有效渠道得到个人感兴趣的信息资源。而这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传统思政教师的权威性,严重影响了其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2]。

另一方面,在话语表达方式上,以往的思政教育语言过于机械化,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师生间的互动。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效丰富了词汇,使其大众性色彩更加鲜明,彰显出时代特色,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容易引起他们思想与情感共鸣。微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多元化的语言体现了广大学生的独特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些却对传统思政教师的话语权带来了一定冲击。

2.2 师生缺乏互动

新媒体时代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诸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海量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学习不再受限于时空条件,打破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但因目前思政教师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并未构筑有效的互动平台,与学生之间交流依旧缺少积极性,并且信息反馈也不高。比如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下,出现了许多网络新潮词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词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极大程度的增大了他们与思政教师间的矛盾。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思政教师没有及时跟随网络潮流,对某些新兴词汇的含义不够了解,无法利用这些词汇和学生交流,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长此以往,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愿主动与教师互动。其二,新兴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互动都停留在表面,缺乏真实的情感互动,无法产生深层次的心灵碰撞。其三,并不是所有思政教师都愿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愿意积极努力去优化和完善,某些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网络平台不感兴趣,也没有过多关注,因而逐渐失去了与学生及时交流的机会,无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难题。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积极利用微形式,建立微课堂

以往的思政教育观念已无法实现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现实的价值诉求,对此就需要思政教师重新树立师生平等话语观,合理运用微形式建立微课堂,打造微学习这一全新模式,彻底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去中心化的难题,真正实现教育话语权的当代转换,从根本上推进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首先,重新塑造教师的个人形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应借助微形式构建微课堂。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可通过向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师要从细节入手,紧紧抓住思政理论课堂这一重要渠道,面对丰富的信息,对当代社会不同现象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擅长捕捉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同领域的优异成绩,挑选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故事,将微元素、微主题以及微内容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中[3]。通过微观念优化微课堂,利用多种多样的微课教育形式,为课堂教育增添现实感,使其更接地气。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实现思政教育根本任务的目标。

其次,提高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思政教师合理设计项目主题,比如选择时下热门话题,关注与广大学生紧密相关的话题,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随着网络而发展的特点,以他们周围小事、时政热点、社会热议问题为入手点,引导大学生积极探讨。利用信息平台展开多渠道互动,赋予他们思政教育话语权,营造微学习气氛。思政授课教师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理论性以及引导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微访谈、微影片、微视频以及新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思政教育方面的精品,以此来提升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充分实现双方交流,体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氛围。

3.2 努力推动微生活,营造微环境

新媒体时代社会大众愈发关注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许多人利用网络开展社交互动,与他人分享点滴,晒美食、晒自拍、晒日常等行为现已成为新媒体文化的明显特征。这些充分反映了广大网民生活的幸福感与仪式感,同时也突出新的语言风格,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校园文化对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意识内涵,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表现,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关键作用。广大院校应在靠近学生、靠近现实及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前提下,积极运用新媒体,努力营造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微环境,可采取微电影、微书籍、微宣传等多种有效形式,将生活性的教育逐渐融入到校园各个角落,从而形成良好的微生态圈,创造微文化新生活。

首先,以微文化为主题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组织多姿多彩的微活动,引领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思政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结合校园动态,以生活百态为核心,凭借新媒体将零散的信息转变成带有情感和有温度的微内容。将特色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当代主流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中,形成正向的微舆论。并基于此培养广大学生兴趣爱好,将他们的发展和院校建设有机结合,组织相关的校园微活动。例如开展专题微电影比赛,让大学生的微空间舆论阵地彰显出乐观向上、健康阳光的微文化色彩。也可以组织召开专题情景汇报会、专题班会以及网络志愿者活动为育人载体构建完善的微文化,更好地整合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间的有利资源,正确引领和感染广大学生,进而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其文化的凝聚导向作用。

其次,利用微意见领袖来引导微生活。微意见领袖既是重要的微元素,同时这种形式也是高等院校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院校应积极运用新媒体独特优势,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宽渠道来引领广大学生构成良好互动。例如,主动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校友亲临院校演讲,为学生讲述个人真实的奋斗经历,并与学生一同探讨,借此来激发广大学生的斗志和进取精神。也可通过微平台对实践活动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加大行业先锋人物的宣传力度,弘扬校园榜样人物,感化与带动更多大学生,突出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借助其正确导向来促进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的转变,以此来彰显校园文化的巨大价值,为树立新媒体时代校园微文化品牌奠定坚实基础[4]。

3.3 全面整合微力量,构筑微平台

思政教育实际上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教育过程,这要求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广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转变,运用先进的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构筑全方位、多维度、不同层次的微平台,最大限度的发挥先进技术的凝聚效应,切实顺应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多元需求。首先,院校应设置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构建院校德育网站,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形式和方法及时上传院校声音,弘扬正能量。让微平台引导大学生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广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其次,构建各种各样的互动交流群。不同层次的思政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征,构建班级专属微信互动圈、班级干部交流群以及学生党员互动群等丰富多彩的小型聊天社区,便于和学生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微平台开展特色化思政教育活动[5]。加强正向引导,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最后,建立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基于校园网络信息监管部门,从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学生这几个层面,利用微平台构建网络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大学生校园贴吧、微博、论坛、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空间实施重点监管,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要开通院校意见领袖的个人微博与微信,依托新媒体平台的独特优势,拓宽大学生与意见领袖间的互动渠道,努力发挥领袖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学生,进一步促进院校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不断积攒更多的网络正能量。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积极探索与构建崭新的微教育发展模式,并不断挖掘有效的创新路径。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努力优化教育模式和载体,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构筑完善的微平台。还要加大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营造健康的微环境,为广大学生创造美好幸福的校园微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彰显微教育的宝贵价值和积极能效。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