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一点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1]。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家地位、加快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各国软实力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具有可塑造性,虽然从长期来看,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但其可塑造性也决定了国家形象容易因各种因素,尤其是认知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当国外受众成为国家形象的认知主体时,如何有效进行话语传播、真正实现沟通交流、积极把握先机、构建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理应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可喜的是该分值“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2],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缺乏交际意识与受众意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西方修辞学注重说服与诱导,研究如何在特定语境中有效实现语言交际,关注受众问题,认为“任何言辞都必须以受众为转移”[3],即将“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修辞手段,最终达成说服的目的。亚理斯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系统阐释并发展古希腊时期修辞原理的著作,他认为修辞术具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种由演说提供的或然式证明: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4],即人格(ethos)、情感(pathos)和理性(logos)。
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框定议题、引导境外舆论、充分利用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国行为方面的权威性,塑造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界的公信力而受到广泛关注,是建构国家形象、把握国际话语权的良机。招待会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两会的召开正值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率先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节点,对于展示我国政府在危机面前临危不乱、把控全局的管理能力而言,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时机,并有利于凸显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及充满善意、友好合作的国家气质。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李克强总理代表政府在会上的发言意义重大,具有权威性。鉴于国外受众是国家形象的认知主体,因此本文将以英译语篇为分析对象,结合2020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具体案例,在亚理斯多德的相关修辞理论基础上,从以德服之、以情感之及以理晓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以期对新形势下探索如何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及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新的思路。
所谓“以德服之”,是指利用人格所具有的威信及实事求是、真诚坦率的个性来赢得受众的信任、认同,甚至好感,从而增强说服力,达到说服的目的。这里的“人格”为“修辞人格”,并非修辞者自身的人格表现,而是“服务于一定修辞目的的一种特意的构筑”[5],即修辞者为了顺利完成修辞说服工作,而针对说服对象所呈现出的人格构建,不仅包括权威身份的具备,也包括诚实可靠、彬彬有礼等风格展现。李克强总理作为一国政府总理,其权威身份自然不言而喻。在体现威信的同时,译文语篇更多侧重于总理作为修辞者坦诚公正、亲切可信、友好和善的个人风格塑造。
1.坦诚公正
言语具有强大的力量,坦率客观的言语更能取得巨大的修辞效果。在谈及中美两国的关系时,总理提到:
原文:两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英文:So it is fair to say thatthere is extensive common intere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译文承上启下,十分巧妙地在句首增添了“So it is fair to say that…(可以公平客观地说……)”,以第三者视角,引导受众回顾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一方面,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地强调中美两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利害关系,从而引发国外受众的思考,避免陷入零和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塑造修辞者落落大方、坦诚公正的人格形象。又如:
原文:大家都知道,这次应对疫情中,像网购、快递、云办公等等一些新业态是逆势增长,有的营业收入增长了三分之二,而且现在新业态还层出不穷。
英文:We have seena trend-bucking surge of growth in new forms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 during the COVID-19 response,including online shopping,express delivery services,and teleworking.
口语中我们经常使用“大家都知道”这类惯用语,表达一种说者听者双方都明白的、显而易见的信息,但谁也不会去较真是否大家每个人“都”知道了所述情况。然而,在记者招待会等严肃的场合,处处需要字斟句酌,以免落人口实,因此,译文用“We have seen(我们已经看到)”作为替代,以朴实无华的方式陈述事实,提醒大家“眼见为实”。如此处理再次加深了受众对于修辞者稳妥、实在的人格印象。
2.亲切可信
以往许多正式场合中,或许是因为顾忌自身所具有的权威身份,或许是由于受到正式场合庄重氛围的感染,不少政府官员形容严肃,不苟言笑,神态拘谨,缺少互动。然而,记者招待会上的总理却总能和蔼可亲,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娓娓道来。例如:
原文:总之,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寻求合作共赢。这于己、于人、于世界都有利。
英文:In a word,I believe that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develop a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respect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and major concerns,and embrace cooperation.
又如:
原文: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如果只是做一个方面的事就不一样了。
英文:I’m afraidthere is a certain level of tradeoff between these two goals.Things would be quite different if we had only one task.
正如亚理斯多德所言:我们喜爱不可怕的人,喜爱我们不畏惧的人;没有人喜爱他所畏惧的人[6]。平易近人的修辞人格构建更能获得受众的好感与喜爱,更容易取得成功说服的修辞效果。为了更加凸显修辞者亲切可信的人格形象,译者从修辞者的个人角度出发,十分及时地在上述两例的句首增添了“I believe that…”“I’m afraid…”用语。前者中,“I believe that…”的增加使修辞者在论及中美相处之道时,缓和了语气,为当下日趋紧张的两国关系留有余地,避免给对方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之感;后者“I’m afraid…”的使用反映了修辞者考虑到受众的预设立场、照顾受众的心理感受,为事先提醒受众接下来所要传递的负面信息并使得该信息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所作出的努力,从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加展现出修辞者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人格魅力。
3.友好和善
无论中外,友好和善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人格评判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因为使人信服的品质有三种,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它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7]。这里的好意实际上指的就是善意。在话语行为间释放善意,并使受众领会修辞者的善意,成为塑造修辞者人格的重要成分。比如:
原文: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存在矛盾、分歧不可避免,问题在于怎样对待。
英文: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respectively.Given the differences in our social systems,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some disagreements andevenfrictionsmaybe unavoidable.What’s important is how we manage them.
此处译文有意添加了副词even表明如今中美之间出现分歧甚至摩擦实非我方所愿,添加情态动词may为后续局势的发展留下回旋余地,于话语间传递出中方愿意尽最大努力促进中美双方的友好交往与共同发展,从而让受众感受到修辞者的友善与诚意,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又如:
原文:现在因为防控疫情,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减少,如果再持续下去,世界经济会更加严重衰退,这是危险的。
英文: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deceleration and decline of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containment requirements.Should such a trend continue,the global economy will be pushed into deeper recession and that is something dangerous.
虚拟语气省略句的使用,既符合了国外受众的表达习惯,也柔和了语气,使语气显得客气委婉,隐含了修辞者不愿见到因疫情持续导致交流合作减少的情形,修辞者希望这种情况仅是一种虚拟假设。充满善意的愿望体现了修辞者的真诚和友好,于潜移默化间让国外受众体会修辞者的善意,对修辞者产生信赖,愿意并能够相信修辞者的话语,继而达到说服的修辞目的。
修辞人格的构建是有效传递信息、成功实现交际等修辞意图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受众认同并接受修辞者的“德”,才会乐意倾听修辞者欲加以影响的内容,才会对修辞者的话语“信之”并“服之”,修辞者的话语才能具有力量,才能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构建。
情感是修辞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情感”诉求能够强化受众的动机,鼓励受众尝试新观点,或者促使受众思考传播内容的含义。因此,“情感”诉求有时或许能够影响受众理解和阐释(interpreted)内容的方式[8]。当受众的情感被修辞者打动时,修辞者更能提高说服的效力,取得预期的修辞效果。修辞者可以通过在建构方式、文化背景、习语表达等方面采用相应的修辞手段来取得受众的情感认同。
1.建构方式
一种语言中已被普遍接受的建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后,与原文的行文组篇形式必然有所不同,容易使受众在理解上产生距离感,由此在心理上产生陌生感。采用受众熟悉的建构方式则有助于获得受众的情感认同,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
原文:时间有限,请大家提问。
英文:Time is limited.Why don’t we go straight to questions?
招待会一开始,总理开门见山,邀请在场记者提问。不同于汉语的陈述祈使句式,译者选用了英语中更为常见、更贴近受众习惯的反问句,这种受众熟悉的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于会议伊始就令受众产生熟悉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原文:我们现在的社保基金结存和储备足以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但工作不能出任何纰漏。在这个事上出纰漏,就会让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
英文:We have sufficient balance in our social security fund to ensure that pension benefits will be paid on time and in full,and there should be no loophol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fund.This way,we will be able to give our people more hope about their future.
上例的回答中,总理直接采用了否定的表达,对发放养老金的政府工作作出指示,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以示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决心,因此语气较重,措辞较为严厉。译文考虑到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情感体验,改用肯定的建构方式,在委婉表达信息的同时,也给受众带来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心理暗示。
2.文化背景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9]。不同的文化背景铸就不同的语言建构方式,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反之,借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则能使受众获得相同的感受,使受众产生同理心,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受众的认同,取得预期的修辞效果。例如:
原文: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事外。
英文:As China’s economy has become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y,it is simply im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economyto stay immune to such impacts.
这届两会召开的时间比较特殊,正是全球疫情肆虐时期。译文中“stay immune to…”短语的使用,不仅忠实地表达了总理所要传递的意义,更是唤起了受众对当前疫情形势的关注、对人类实为“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不由令人“心有戚戚焉”,从而于情感上赢得受众的认同。
原文: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否则就窒息了。
英文:Openness is as indispensable to a country’s development as air is to human beings.One will suffocate in an enclosed space.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用空气对人的重要性来比喻各国开放的必要性可谓再恰当不过。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认知与认识缩小了修辞者与受众间的距离,距离越小,情感便越强烈。
3.习语表达
采用对方受众熟悉的习语表达方式,正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角度出发,借助受众的熟悉感,以受众熟悉的形式影响说服受众,构建情感认同,由此顺利完成修辞预设。
原文:实干为要,行胜于言。
英文:Actions count,and actions alway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这是英语习语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表达,汉语中也有相似的说法。直接借用受众熟悉的习语,不仅让信息内涵一清二楚,一目了然,更能让受众心领神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受众易于理解并接受修辞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原文:我们重视中小微企业,并不是不重视大企业,还是希望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荣。
英文:W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se smaller firms,but we also highly value the role of big companies.We hope that companies of all sizes will be ableto thrive together through close cooperationand collaboration.
由两个近义词构成并列结构,这类习语的使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十分常见。上例汉语中的“共生共荣”,译者巧妙地以具有相似结构的“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予以替代,不仅意思相近、结构紧凑,而且还具有押头韵与押尾韵的双重压韵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顺畅,令受众由“悦耳”到“入耳”,由“入耳”到“入心”。译文以相似的结构呈现原文的修辞效果,唤起受众的情感,在让受众感到熟悉的同时,获得受众的认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修辞效果。
因此,毫无疑问,激情也有某种逻辑,某种理性,它们使激情变得更容易被所有努力说服其他人的人们所调动[10]。运用得体的修辞手段,顺应语境、贴近受众、激发受众情感,即“以情感之”,有助于建立修辞者与受众间的情感认同,提高预期的修辞效果,最终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正面构建。
西方修辞学家认为,事实与呈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事实的存在是修辞呈现的前提条件,然而事实如何传播、如何在受众心中得以确立却有赖于修辞的呈现。从这层意义而言,事实只有在受众接受的前提下才能称之为“事实”,事实中存在的逻辑与道理需要通过话语及修辞呈现。“因此,在论辩中,修辞者要努力让听众看到相关事实,亲身感受辩论概念的真实性”[11]。修辞者可以通过增添说明、淡化处理、舍弃喻体等方式呈现事实,为自己所欲传递的逻辑信息提供证明,从而“取信于人”,塑造“有担当、可信赖”的国家政府形象。
1.增添说明
对蕴含丰富内涵并有着特殊含义的信息增添说明,不但不会令受众感觉冗余,反而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使修辞内容不再仅是符号的堆砌与单向的宣传,而是成为实质的互动、双向的交流,从而获得能够决定修辞成败和受众的认同。
原文: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
英文:Putting protections in place in six key areas,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jobs,livelihoods and businesses,will help us achieve positive and solid growth this year to the extent possible,and maintain steady economic development.
以“数字+缩略语”形式出现的专有名词在政府公文报告中并不鲜见,比如此处的“六保”“三保”。前文总理已提及“六保”的前“三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因而此处的前“三保”,总理就不再赘述。但是,考虑到国外受众对于这种表达方式并不熟悉,其在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理解“六保”“三保”比较困难,因此,译文以尽可能简明的方式,对此再次进行解释,尽量减少受众理解上的障碍,从而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
原文: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英文:We will do our utmost to keep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table and make steady progress.In other words,we will not kick up dirt and leave a trail of dust that will block the sight of those who follow.
此处总理运用了比喻手法,进一步说明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性,实际并无转折之意。译者作为修辞内容的“把关人”,将“但”字及时改译为“In other words”予以解释说明,修正转圜,进行有效衔接,加强上下文的逻辑连贯性,有助于受众的理解与接受。
2.淡化处理
在修辞过程中,鉴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或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对于一些可能产生困惑甚至误解的信息内容宜进行淡化处理,以突出主次,强化其正面形象,弱化其负面信息。例如:
原文:实际上国际社会已经面临双重挑战、要做两张答卷:一方面要控制住疫情;一方面要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正常秩序。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如果只是做一个方面的事就不一样了。
英文:All countries now are confronted with dual challenges.It’s like doing double exams.We have to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virus,and at the same time do our best to get life and work back to normal.I’m afraid there is a certain level of trade-offbetween these two goals.Things would be quite different if we had only one task.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矛盾”连用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12]。也就是说,“矛盾”强调两种事物彼此冲突、互不相容。然而,在中国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控制疫情”与“恢复经济”这两件相互矛盾的事情却并非无法解决。译文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选择了“trade-off”一词,意为:在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与协调,弱化了“矛盾”的对立面,突出了“矛盾”的“可协调”性。同时,译文还增添了“I’m afraid”“a certain level”两个词组,以委婉的语气淡化了困难的严重程度,展示了自信自强的大国风范。
原文: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
英文:One may recall whenyoung peoplereturned to the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in large number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opening of roadside tea standshelped to put many of them to work.
尽管“知青”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大碗茶”作为老北京的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传统,但此处总理仅是在答复“如何帮助大学生和农民工找到工作”的问题时以此为例,意在增强人们对疫情期间提升就业率的信心。故此宜对此类名称作淡化处理,并不对文化历史背景作过多的延伸,弱化其历史因素或文化内涵,以去除关联性不强甚至并不相关的次要信息,增强逻辑性,提升所阐述主要信息的明晰度,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政府如何应对就业问题上,塑造了亲民为民、实干能干的政府形象,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大有裨益。
3.舍弃喻体
不同的文化往往采用不同的信息建构模式,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喻即是凝缩文化差异的修辞方式之一。然而在不同的场合语境中,却有必要围绕不同的修辞形势,对事实进行策略性修辞重构,其中包括舍弃喻体的简化处理。
原文:比如说最近中国和韩国就开辟了快捷通道,让商务、技术等人员能够顺利往来,这有利于复工复产,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英文:For example,recently China and the ROK have opened a fast-track service for personnel interflows in areas such as commerce and technology.We believe this will benefit the resump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and our geographical proximity has put us in a good position to benefit from this earlier.
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由于具有某些便利条件而抢先获得机会或利益。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传统建筑文化注重整体的环境布局,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寺庙往往深藏于山,楼台常常傍水而建,因此方有“近水楼台”一说,方有“先得月”的可能。然而对西方受众而言,译者如果照搬原文比喻不仅容易造成受众理解上的困扰,而且在记者招待会这一政治与媒体交互的场景中也显得累赘冗余,反而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与修辞目的的顺利达成,因此此处不如舍弃喻体,直接点明中韩两国的地缘优势,取得简洁明了的呈现效果。
原文: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说,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们现在有1.2亿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
英文:As I said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we must do our utmost to help the 120 million market entities in China sustain themselves,and that will help us assure success for the future.
“青山”一词来自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对此俗语国内受众可谓耳熟能详,故而不难体会其中总理对“1.2亿市场主体”的肯定与厚望。然而,国外受众并不享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加甄别地一味直译,对此类文化负载信息而言,国外受众并不能领会其修辞意义,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甚至缺失。因此,舍弃喻体反而使得信息内容更加明晰化,体现用词的严谨与规范,满足国外受众的修辞诉求,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的修辞效果。
修辞的呈现方式往往与事实内容所蕴含的生活背景及文化内涵紧密相关。修辞不同的呈现方式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如何根据具体语境及受众的接受程度来选择得当的修辞手段,成为修辞者是否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并达到“以理晓之”这一修辞目的的重要因素。
总之,为了在国际社会上建构正面的国家形象,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以便争取主动,避免陷入“话语缺失”的被动局面,我们首先应了解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熟悉其操纵话语的修辞策略,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在了解对方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以对方最容易接受的修辞方式呈现事实,以取得受众认同,真正实现修辞目的。可以认为,修辞是构建并提升国家形象的有力工具,是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有效途径。利用西方修辞思想,借助亚理斯多德的人格(ethos)、情感(pathos)和理性(logos)三位一体的修辞理论,从以德服之、以情感之及以理晓之三个方面对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促进国家话语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良好形象的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