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2020-12-11 09:20
关键词:抗联东北中华民族

陈 驰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深邃。抗联精神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融汇着33万东北抗联和东北义勇军将士的热血,融汇着东北各族人民御侮杀敌的决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东北抗联是全中国抗战的有效力量,牵制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歼敌数十万,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抗联战士与日军顽强斗争、血战到底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精神支撑,影响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对全国军民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东北抗联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好素材,高校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一重要精神财富。

东北抗联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承载着中华优秀儿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每一名中华儿女都责无旁贷,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流砥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抗联精神,是今天大学生自我蜕变、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强大的重要精神源泉之一。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他对中国当代青年的教育和影响,充分利用东北抗联精神陶冶、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基石。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东北抗联精神,必须了解其内涵与本质特征,只有掌握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把这种精神财富运用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1931年,东北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广大东北百姓惨遭日本人的奴役、压迫、掠夺,甚至杀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英雄的东北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拉开了艰苦卓绝的长达14年抗战的序幕。东北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的任务,东北抗联及其抗联精神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发展的。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分析了当时东北抗战形势和东北各种抗日武装的有关情况,为下一步东北抗联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路线指引。

1935年,“六三”指示信和“八一宣言”都为东北抗联明确在斗争中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联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牵制、歼灭了大量日军,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武装和抗联战士,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制度,执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把支部建在连上,实现了党对游击队伍的直接领导,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化了游击队伍的基层组织建设。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东北抗联战士和其他各义勇军将士总共达30多万人,其中师级以上干部120多人,军级以上干部40人。东北战场共歼敌32万余人,占全国抗日力量歼灭日伪军总数的11%。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指出:“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1]东北抗联在同日本侵略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精神成果,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东北抗联精神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根基。东北抗联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且以重要身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因为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为代表的无数东北抗联将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无悔追求,对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东北抗联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驱除日寇、抗战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引导、激励着一批批北方优秀儿女在艰苦环境下,坚决与日寇斗争到底,力挫日本坐拥东三省、侵吞全中国的野心,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

其次,东北抗联精神以爱国奉献、不怕牺牲为核心。东北抗联将士胸怀祖国,把个人生命与祖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视死如归地保护着人民,一个个感人的壮举,书写着抗联将士不怕牺牲、舍身取义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东北抗联著名将领赵尚志在《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诗中写道:“献身为抗日救国真荣耀,抵挡那倭寇匪徒的残暴,纵然阵亡了无数英豪,十年血战还需争取最后一朝。”[2]寥寥数十字,体现了东北抗联将士将杀敌救国救民当做自身无比荣耀的事情,将他们身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展露在字里行间,更展露在英勇杀敌的斗争中。有的战士也在日记中写道“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东北,我爱家乡,无论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我宁愿埋死故土”,简单的语言彰显了东北抗联将士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再次,东北抗联精神以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为品质。东北抗联的游击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不仅没有与日本关东军直面战争的武器,甚至在某个时期粮食都极度匮乏。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数以万计的东北抗联将士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与日本关东军作战,直至牺牲。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抗联将士不动百姓一粒米,当抗联将士被困山中挨饿的时候,当地百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其送吃送穿,充分展示了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严明的军纪和抗联战士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们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展现了东北军民齐心抗战的决心和信念,也绘就了一幅幅军民同心抗日的感人画卷。

此外,东北抗战有着十分鲜明的自觉性、自发性。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很多时间东北抗联将士没有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完全由当地共产党员凭借坚定的信念,组织军民自觉抗战,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都不言放弃。东北抗联将士的出身也十分复杂,但无论什么身份,都是出自于民族的大义和爱国的情怀投入到东北抗战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贡献力量,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东北抗联精神饱含着不怕牺牲、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丰富的内涵。70余年过去了,东北抗联精神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退,反而在新时代迸发出了新的光芒,具有了新时代的意义。东北抗战不仅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历史,其时所形成的抗联精神更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继承和发扬,使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再一次成为中华儿女的重要精神财富。东北抗联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应该成为当代青年锻造自身品质的巨大精神动力,特别是东北各高校,更应该发挥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激励、引导功能,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东北抗联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淬炼政治品格

习近平指出:“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3]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同时,在个人价值得到承认的同时,需要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特别是政治认同决定着他们是否能以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与人生,决定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广大抗联将士在共产主义旗帜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榜样和生动教材。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具体到大学生个体,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脱离的情况,[4]政治意识淡化、宗旨意识减弱、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抗联将士为榜样,把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淬炼大学生的政治品格,使之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优良政治品格的人,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淬炼生活品格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0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总体上呈现出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基本状态,这就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东北抗联将士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生活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数以万计的抗联英雄在饥饿、病痛、严寒面前没有退缩,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百折不挠地坚持战斗,彰显了艰苦奋斗、军民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砥砺品格的榜样和不竭的思想教育源泉。用抗联将士这种精神映衬当代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生活中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抗联将士身上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都是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巨大鞭策,更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生动教材。虽然当代大学生恰逢祖国繁荣富强,物质条件丰富,与东北抗联将士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力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爱民护民等优良品质决不能丢掉,反而需要更加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协作始终是保证民族兴盛、国富民强的重要基石,没有这些优良传统的世代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日可待。

(三)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淬炼进取精神

大学生是否具有进取精神,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国近代屈辱史已经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承受灾难与屈辱,唯有进取才能平等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人过上了富足生活,但不可否认,我们看到不少大学生荒废学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毕业后直接将自己变为“啃老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靠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能不断发展、强盛的,任何一代人的垮掉,都有可能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东北抗联将士是在国民党当局全力“剿共”,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致使整个东北沦陷,整个中国岌岌可危的背景下,毅然选择了民族大义,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东北抗战给予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为全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争取时间和牵制敌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要从中汲取这种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宝贵精神,感悟人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性,懂得进取精神的宝贵,将这种进取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锐意进取,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力量。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宝贵的资源和多样化的载体,还需要具有实效性的教育途径。将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选择行之有效的途径十分重要。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抗联精神教育培训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核心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份不同作用也不同,但无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任务,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人的结果。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5]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而宝贵的重要红色资源,要实现这种优质资源的教育功能,就必须拥有一批懂得东北抗联历史,掌握抗联精神精髓,了解抗联精神资源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要实现抗联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东北抗联红色文化教育,夯实两支队伍的知识储备,提高两支队伍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使两支队伍所有成员都具备作为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充分说明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抗联精神素养培育十分必要,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正确讲授并引导教育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东北抗联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作用。在教育培养方式上,各高校可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与抗联红色资源的地域关联性,制定联合培养方案,把两支队伍的红色文化精神培养列入学校教学师资培养计划,不断加强两支队伍培养机制建设,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红色文化修养。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抗联文化氛围的营造,引导两支队伍自觉自学,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基地资源、网络资源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育人功能

在新时期需要改进、摒弃原来的枯燥的理论讲授,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融入大数据、新媒体等时代技术,这样的改进必将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这种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试验田”,在创新中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主渠道功能,实现思想政治课堂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作为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同样地位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承,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十分必要,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更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内容指标。特别是东北高校更有运用、挖掘东北抗联文化与精神的地域优势、直观优势、资源优势,在课程教学中要明确凸显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内容,发挥其教育与影响功能,在某一课程中设定一定比例的教学课时,有条件的高校可自编教材、课外读本等,使其教育功能更直接、更有效。但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避免枯燥理论灌输导致大学生“厌学”情绪,在变革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要着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抗联精神等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硬件实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与功能。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引导作用,“高校要在利用党课学习、政治学习、团日活动等平台学习抗联历史,重温抗联故事,传承抗联精神。”[6]开展东北抗联精神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将这种精神品质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优秀品质,在学习、传承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升华;二是加强校园抗联精神的新媒体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抗联精神的传播力度与教育实效;三是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的抗联精神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重走抗联路、高唱抗联歌曲、重温入党誓词、参观抗联基地中感悟抗联精神的实质,使高尚、伟大、爱国、奉献、朴素等品质外化于身、内化于心。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快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步伐,营造全方位抗联精神育人氛围,进一步挖掘、利用东北抗联资源,才能发挥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中华民族
东北铁锅炖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Make ’Em Laugh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大东北的春节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