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聪,薛强
(1.青岛市黄岛区农业农村局,山东青岛266515;2.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山东青岛266515)
随着肉鸡现代化、集约化发展,不仅需要选择优质鸡苗和全价饲料,还应精细护理、供给适宜环境、做好卫生消毒和免疫接种工作等,有利于促使肉鸡健康生长, 帮助鸡场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在此将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要点进行阐述,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在空舍期制定科学合理的清洗和消毒程序, 并安排专门人员监督各个工作环节和检测消毒结果,只有在检测细菌含量合格后才能结束整个程序, 否则必须重新进行清洗和消毒,直到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尤其是规模化养鸡场更应按照要求来评估空舍期的清洗消毒工作。
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鸡舍清洗消毒之前和之后, 在鸡舍中间和四个角落这五个部分分别放置1 个培养皿且暴露5 分钟时间, 收集起来再放进细菌培养箱内进行培养,然后计算每平方米面积的细菌总数。最后将消毒之前和之后的检测结果对照一下, 就能够明显看出消毒效果, 评判消毒合格的标准是每平方米细菌总数少于60 个。
同时对饲养期间需要的供暖、通风、光照、饲喂和饮水等设施设备进行认真检测, 确保这些设备运转正常, 为鸡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物质, 满足鸡群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尤其是育雏前期需要的温度、饮水等必须合适,在保证鸡群采食量和饮水量充足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鸡群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
规模化肉鸡场第一周的管理目标是周末体重达标, 正常情况下一周末肉鸡体重应达到200 克。 第一周末体重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决定着肉鸡的出栏重量,实验证明:第一周末雏鸡体重每增加1 克,那么在出栏时可以多增加10~15 克。为了促使雏鸡周末体重达标或超标,需要供给舒适的温度、光照、通风和湿度, 并且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这些环境条件没有恒定不变的标准数据,需要根据鸡舍设备、外界气候、 雏鸡体重等具体情况来随时调整和变化。 管理者应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 认真观察鸡群活动和行为来调整设施设备, 有利于满足鸡群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 进而促进鸡群体重增加和提高雏鸡成活率。
目前国外规模化肉鸡场, 为了提高雏鸡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通过添加卵黄吸收抑制剂的方式, 来推迟鸡体对卵黄抗体的吸收, 达到延长卵黄抗体存留时间的目的。 而我们的管理人员经常想尽办法促使卵黄吸收, 把卵黄当成鸡体的一种负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所以必须让卵黄适当地、健康地被鸡体吸收,有利于提高雏鸡抗体水平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建议对健康雏鸡进行剖检,通过观察胸腺、 脾脏和法氏囊等情况, 来评估鸡体今后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育雏时正确选择开口药物,可以防治雏鸡的细菌感染, 也是保证雏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规模化养鸡场提倡健康养殖, 选择开口药的原则是:保证雏鸡健康状况、不危害鸡体各个脏器的生长和发育、减少各种应激情况、 促进周末体重达标。 同时根据雏鸡体质来选择开口药,生产中经常选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头孢类等抗生素做开口药,不仅控制病菌入侵鸡体和减缓雏鸡应激反应, 还尽量降低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首先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本场现状来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选择优质、合格、适合当地流行毒株的疫苗。 然后根据疫苗类型采取正确的接种途径, 在管理人员督促和监管下认真操作, 确保黏膜抗体和体液抗体均达到要求。 建议规模化养鸡场必须建立实验室, 在鸡群免疫前后适时进行抗体检测, 关注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前提下, 随时调整免疫接种计划, 确保鸡群获取强大的保护力。
同时在鸡群免疫后应关注疫苗的反应, 尤其使用活苗进行滴鼻点眼或喷雾免疫后, 容易刺激鸡群产生呼吸道反应, 这时需要供给舒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并合理通风,避免空气污浊或冷风刺激来加重鸡群呼吸道症状, 进而诱发鸡群感染呼吸道疾病。 如果鸡群呼吸道反应严重时, 需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防治呼吸道疾病的药物, 来及时防止鸡群发生呼吸道感染。
根据外界气候变化和鸡群体重情况来逐渐降低舍内温度, 并保证湿度达标。 协调好温度与通风的关系,适当加大通风换气量,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雏鸡身上。 根据雏鸡体重和采食量来适时调整光照时间,降低猝死症的发生。 另外根据舍内设施、 环境条件和季节等及时进行扩群,确保饲养密度合理。 这样在保证舍内环境平衡的原则下, 能够很好地控制鸡群发生应激反应。
通常在一周末对鸡群免疫接种新城疫活苗, 为了避免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 建议在接种时使用转移因子来减缓免疫应激, 预防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 加强垫料和饲料管理, 避免霉菌含量超标引起免疫抑制和腺胃炎症状, 确保肉鸡整个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因为肠道不仅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还决定着饲料营养的转化和吸收。
第二周需要免疫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疫苗,为了减缓免疫反应,建议使用弱毒苗并采取滴口途径接种,同时整个免疫期间需要提供舒适的温度和加强饲喂管理, 有利于增强雏鸡体质和免疫力。 正常情况下接种法氏囊弱毒疫苗后,免疫反应在3天内可以消失, 如果免疫反应过度说明鸡只体质弱小、抵抗力较差,或者疫苗毒株的毒力过大。
第三周的管理重点是加强通风。 根据鸡群体重、季节、鸡舍结构等随时调整通风方式和通风量。 在进行通风时,需要检测舍内前、中、后的温度、湿度、风速和进风走向,保证舍内温度恒定、无温度差异、风速合理和冷风吹向屋顶方向。 如果通风管理不善, 致使舍内温度忽高忽低、前后温差较大、湿度增加、冷风直接落到鸡只身上, 诱发肉鸡发生呼吸道疾病和气囊炎症状, 甚至造成较高的死淘率, 给肉鸡场带来严重损失。
在肉鸡生长到第三周时, 新城疫和禽流感均处于免疫空白期,鸡体抵御外界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最低, 在供给营养全价饲料和舒适的环境条件下, 尤其是保持湿度合理和空气质量良好, 否则会加快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 并且病菌附着在污浊空气中被鸡只摄入体内而感染发病, 进而诱发肉鸡感染新城疫和流感等疾病。
第四周的管理重点是温度与通风相互制衡点的掌握, 因为此时也是禽流感的免疫空白期, 必须给鸡群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本周肉鸡生长速度很快, 需要的氧气量越来越多, 鸡只体温调节能力也越来越强,理论上可以加大通风量。 但是在通风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舍内温度变化和风速给鸡群带来的风冷效应。 避免温度波动过大给鸡群带来应激情况, 同时根据风速评估鸡群的体感温度, 防止冷应激造成的疾病发生。 实践证明:舍内温度差异超过5℃时, 就会引起鸡只代谢紊乱、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进而诱发鸡群感染病原体发生疾病。
由于前期鸡舍内病原微生物含量相对较少, 随着鸡群日龄增长产生的代谢废弃物越来越多, 舍内病菌蓄积增加, 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引起疾病暴发, 例如有的肉鸡场即使在前三周的成活率高达99%, 但是此时管理出现问题也会给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机会, 诱发鸡群感染禽流感、腹泻、新城疫等疾病,引起很高死亡率,给养鸡场造成巨大损失。
本周重点任务是加强通风管理, 根据鸡舍温度、 湿度来合理通风,同时根据鸡群具体表现和行为,掌控好鸡只体感温度, 尤其在冬季需要关注风速和走向, 大多养鸡场由于风速过大或冷风直接落到鸡只身上,带来较大的冷应激,有的通风过后舍内温度下降太多也会给鸡群带来应激反应, 致使体质和抗病能力下降。
最后阶段的管理重点是肠道保健和预防疾病发生。 尤其管理好垫料和饮水, 降低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繁殖速度和避免霉菌超标,否则病原体入侵鸡体后损害消化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和腹泻,尤其是容易感染魏氏梭菌和霉菌, 不仅降低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 还会影响肉鸡体重增长速度。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霉菌吸附剂来防止霉菌超标,继而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
肉鸡新陈代谢旺盛、 生长速度很快, 需要大量的氧气才能满足鸡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所以管理重点是在保证温度的情况下逐渐增加通风量,同时防控好新城疫、法氏囊等疫苗免疫后产生的反应。 制定卫生消毒程序, 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 进而提高肉鸡成活率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