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妹,陈文平,陈小娇,黄秀英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1206)
秋季候鸟迁徙, 许多原本不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随着候鸟的迁徙,广泛传播。 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使原本适宜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致使鸡群体质下降,很多病原微生物可因此趁虚而入, 导致疾病发生,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 所以了解秋季常发疾病特点以及防控措施对鸡群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秋季尤其是后期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 由于昼夜温差大, 冷应激是造成该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 另外秋天空气干燥,气管黏膜表面的纤毛很容易受损, 致使病原很容易侵入,并定殖到呼吸道,从而引发疾病。 雏鸡发病,一般表现一过性的呼吸症状, 随着采食量的降低,饮水量增大,排白色稀便,然后逐渐消瘦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秋季常发疾病之一。 产蛋高峰期的鸡群易感, 抗体水平低的鸡群易感,体质差的鸡群易感。 该病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 最长可达21天。 低致病性禽流感一般表现精神沉郁、羽毛蓬松、产蛋下降,基本不会造成死亡增加。 高致病性禽流感可致使鸡只快速死亡,且死亡率高,饮水、饲料急剧下降。 感染鸡只精神极度沉郁,头部和脸部水肿,伴有鸡冠发绀,脚鳞出血等症状。
鸡支原体病目前是行业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疾病。 虽然发病不及禽流感对鸡群造成的死亡以及传染性那么大。 但是,其发病不仅对鸡群本身的生产性能造成损失, 更重要的是其对下一代造成的垂直传播影响损失更严重。 另外, 呼吸道疾病、 体质差等问题是加重或激发支原体的重要因素。 所以要更加关注对该病的防控,尤其是种鸡场。
传染性鼻炎在秋季和冬季最常见。 该病是集约化养殖场中一个常见问题。 任何年龄段鸡都易感,但幼鸡一般不太严重。 成年鸡,特别是高产蛋鸡,发病潜伏期短,病程长。 在不同日龄鸡群混养的鸡场, 当鸡从育雏舍转移到感染鸡群附近的育雏舍时,通常1~6 周后会发生该病。 虽然传染性鼻炎发病率较高, 但造成的死亡率并不高。 感染后表现呼吸困难,鼻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面部水肿和结膜炎,眶下窦肿胀,内有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
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引发的传播。 鸡舍拥挤、通风不良,氨气过多、阴暗、潮湿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进入秋季,应重视鸡痘的防制。 鸡痘主要临床表现为嘴角、鸡冠、翅下等少毛或无毛处皮肤出现痘疹。 病鸡的死亡率较低,但发病率高,可导致病鸡生长缓慢,影响产蛋率,并可诱发葡萄球菌病,如鸡群有混合感染时,可造成大批死亡。
鸡群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体的抵抗力。 经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季,鸡群体质较差,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发生免疫失败, 使病原侵害机体,从而引发疾病。
打造健康的鸡群体质需要从日常管理入手。 保证吃、喝、住的安全,定期监控饲料、饮水、环境等确保微生物水平达标; 保证使用的投入品安全,监控外源病毒,避免产生免疫抑制病。 保证营养均衡,由于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均与鸡体的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控制原料质量和饲料配方等, 来保证饲料的质量,确保鸡群营养均衡,提高机体抵抗力。
根据传染病流行三要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来看,消灭病原、 切断传播途径均不能百分百的实现,为了更好地防控疾病,可以通过改善易感动物来入手。 而免疫是将易感动物变成不易感的最佳方式,通过疫苗免疫刺激机体,从而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
免疫是机体产生均匀有效抗体的核心。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场区的鸡群结构,制定免疫项目、 免疫日龄。 其次是筛选安全、 优质疫苗, 确保疫苗无外源病毒、无应激,疫苗内毒株对型、病原含量达标。 规范免疫操作,确保免疫部位准确,免疫剂量准确,减少免疫应激, 从而保证鸡群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定期监测抗体,一是监控免疫效果,评估疫苗免后是否有效;二是监测抗体水平, 评估鸡群健康状态,为免疫提供数据支撑,把握免疫时机。
秋季气候多变, 日照时间也逐渐变短,原本可通过高温、紫外线照射杀死的病毒、 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得到了喘息。 随着气温的降低,排风量减小后, 一定要重视舍内带鸡消毒, 这样可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含量。 鸡舍消毒一般选择碘制剂、季铵盐类消毒剂,一周消毒3~4 次。
在做好鸡舍环境消毒的同时,也要关注外环境的消毒, 生产场区道路及环境每周至少消毒2 次。 粪道等有外来人员、 车辆等接触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消毒。 另外,在消毒过程中要定期更换消毒药,避免病原微生物对消毒药产生抗药性。
通过有效的环境消毒减少环境中各类微生物的含量, 防止疾病的滋生和蔓延, 为鸡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在鸡群养殖过程中,秋季是各类鸡病多发的季节。 为了保证鸡的健康生长, 养殖场应做好常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根据各类疾病的特点, 合理采取有效措施对疾病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