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12-10 08:22吴益飞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李 艳 吴益飞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的设置是为满足社会行业的职业需求,在专业领域内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满足我国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行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2017 年我国高等院校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占硕士招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了56.9%,充分说明其培养模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基本实现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地位平等、标准统一”的设立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工程类专业学位是专业学位中按领域授权的一种学位类别,共涵盖了40 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其1997 年设立以来,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宗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工程科技应用人才。目前工程专业学位累计授予学位人数达到了80 余万人,已建立了有效的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科学培养体系。但随着部分社会行业领域发展趋势的改变,目前工程专业学位的类别设置、培养模式也逐渐与之不匹配。此外,现有部分工程领域设置与工学学科设置的特色区分不明显,不能很好的满足特定行业对专业工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实施了优化调整,将工程硕士涵盖的40 个专业领域调整为8 种专业学位类别。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紧密地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相衔接,与职业发展要求相衔接。可见,职业能力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竞争力所在,提升职业能力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

1 专业学位与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从其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应具备三种能力:学术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其中学术能力,是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教育层次应具备的基本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为培养专业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上应具备的更高能力要求;职业竞争力则是由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2]2013 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再次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然要遵循职业发展需要。尤其对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职业需求,重点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

职业能力是满足特定的职业领域要求,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素质上综合竞争力。对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其职业能力应具有两种特性:一是职业导向性。职业能力培养要以工程专业领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与职业发展要求相衔接。其研究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熟悉工程专业领域的行业背景,具备该领域从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精神。二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要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相衔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相应的工程意识,及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创新性的解决行业内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行业创造财富和价值。[3]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

2 协同创新视域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意识,还包括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培养工程领域内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在师资、教学、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中充分体现工程实践性和职业性。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如何整合优化学校、行业企业等不同教育资源及其社会功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成为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2.1 面向职业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构建其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重要保障方式。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围绕相应工程专业集群发展的趋势,与行业工程背景紧密结合。培养单位可与领域内企业和行业联合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重点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生培养期间各培养环节应与行业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授课方式的选择符合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论文选题注重联系工程实践,研究成果引领工程技术创新。[4]

对于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设置,应针对行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内涵,要求学生具备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联合用人需求相对旺盛的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共同制定形成职业导向的工程专业领域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此外,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为基础。为扩宽专业知识,将工程现场的案例或项目实例作为授课素材,进行研讨式教学。从工程实践中来,到工程实践中去,使研究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课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融合。实现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内容的重构。

2.2 校企协同,构建职业导向育人平台

校企协同培养是一种充分整合、优化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各主体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能动性,实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育人模式。[5]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实行“校企双导师”培养方式,构建协同培养的育人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全方面的有力保障。

2.2.1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为加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的育人平台。尤其对于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是进行工程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或新产品的研发,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整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中直接获取专业实践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工程综合能力等。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可以利用学校优质的科研条件和科研队伍,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达到高校、企业的互利共赢。[6]因此,建立行业领域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育人形式,对有效的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 校企双导师队伍

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团队仅依靠高校的校内专任教师不足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的优化建设,构建“双导师”队伍。如图1 所示,“双导师”队伍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联合组成。双导师根据所在专业领域的工程背景及职业能力需求,发挥各自的指导优势,在不同教学阶段、不同研究生层级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一旦形成长效机制,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并能得到高效的指导和实验验证条件支持。

图1 双导师队伍建设

“双导师”队伍中的企业导师,可聘请有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业内专家,针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为研究生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通过双导师的共同指导,提升研究生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课程授课、专家讲座等形式,采用企业一线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作为授课内容,提高研究生的工程项目基础知识与工程能力,其创新应用能力也得以发挥。[7]另外,通过引入高级工程师或企业专家作为导师团队成员,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得以在工程实践方面相互交流和学习。使导师团队通过校企育人平台在整体上得以提升与优化。

图2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3 重保障,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

以服务专业领域内行业需求为宗旨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及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先后构筑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实践教学、学术交流、分流淘汰、论文质量、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和就业发展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与保障机制。

如图2 所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保障,需要面向校内、校外两个层面上的不同培养环节针对性的进行实施。并在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加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监督力度,以及社会学术组织的专业学术指导。最终形成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长效保障机制。该机制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研究生职业能力及工程实践质量的各环节,进行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在其行业领域内的职业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职业能力及工程实践创新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切实保障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 结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满足社会行业的职业需求,在专业领域内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尤其对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然要遵循职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及双导师指导机制的作用,侧重提升研究生适应专业领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共同保障职业导向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