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辉,徐璐
(新疆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手术室的护理风险更大,一旦出现任何的安全隐患,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医院的名誉[1-2]。所以,手术室护理的风险管理工作应该更加严格。本文中采用安全隐患自查的模式进行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降低了手术室风险发生的几率。
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到我院接受手术的100例患者,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50例试验组患者和50例对照组患者。对照组中男性 22例,女性 28例,年龄3~9岁,平均(6.3±2.1)岁;试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3~10岁,平均(6.9±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风险管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管理的同时接受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主要包括:(1)护理小组监督自查。护理小组由不同能级护理人员组成,一起对手术室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讨论和整理,再将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人对应自己的风险管理工作,各尽其职,并定期对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自身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进步。(2)手术器械辅料自查。手术器械是进行手术的必要工具,所以,一定要对手术器械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并做好消毒处理,一定要保证器械的完整和齐全,确保手术器械符合标准;将工作中出现的手术器械不全、手术仪器不标准等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在手术前,需要将所有的手术器械进行清点和检查,对所用到的器械逐一核对,保证器械的齐全和准确。(3)患儿信息核查。在进行手术前,一定要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保证患儿的资料准确无误,避免对手术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手术时,确保患儿的信息与该次手术的信息一致,避免手术的错误,手术后,完善患儿基本信息,核对手术中记录的信息以及患儿的生命体征信息。(4)定期进行培训。要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所以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针对不同能级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能力,同时,建立合理、高效的奖惩制度,对于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将手术中发生的风险事件的概率作为评判的标准,风险事件有术前准备不充分、信息记录有误、手术操作不当以及术后感染的情况。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出现的风险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组发生风险概率仅为4%,而对照组发生风险的概率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对比[n(%)]
手术室是为病人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手术室分布于手术科室相连接,与血库、监护室、麻醉复苏室等向临近,由于手术具有的风险性一般都较高,风险因素也较多,对医生护士的工作要求也就增高,一旦出现任何风险,都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3-4]。所以,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手术室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常规的手术室风险管理,难以将手术室中的风险有效避免,手术风险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现象还比较多,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薄弱[5]。安全隐患自查模式逐渐被各大医院所应用,它主要是针对手术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通过医护人员术前对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排查,并针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减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6]。这种模式是所有的护理人员都参与其中,各尽其职,针对手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记录,并在术后进行商讨解决,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医护人员设立考核机制,并严格落实[7-8]。
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手术分别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式,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达到了18%,而试验组的风险发生率仅为4%,说明接受安全隐患自查模式的患者在手术中发生风险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风险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采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