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迅猛增长,人民群众及新闻媒体对空气环境污染导致环境空气质量每况愈下的严峻形势高度关注。随着2012 年新空气质量标准逐步实施使得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面临着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巨大压力。因而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这场硬仗,则成为了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有效应对空气被污染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和预报环境控制质量方面的工作,只有能够准确地监测、预警、预报雾霾等重污染天气,并且分析污染的成因与来源,才能为有效采取各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有关背景。针对我国京津冀地区大范围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情况,国务院在2013 年就印发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且要求各地要积极建立相关机制,实时监测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构建起各地方政府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照《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2015 年底前,要建设县级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建立网络实时监控全省的空气质量,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目前全省16 个地市已有68 个国控监测站点、67 个省控监测站点与省生态环境厅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管理平台联网,并实时向公众发布AQI空气质量信息。其中,合肥市有10 个国控站点,5 个省控站点实现了联网,就合肥市行政区域整体范围内统计所属市县区城区范围内空气自动监测站可以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网络要求,但包罗现有的158 个乡镇、街道,乡镇区域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寥寥无几,就整体网格监控数量来计,远不能达到环境科学管理需要。2019 年7 月,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建设合肥市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工作的通知》(合环科〔2019〕72 号),明确要求合肥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的乡镇、街道均需要建设1 个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进而实现全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覆盖。
(二)目前现状。我市于2014 年完成建设市城区域内3 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其分别位于市区巢湖二中分校、市区美欣达幼儿园(省控站点)及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而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黄麓、槐林等12 个乡镇及中庙街道均未建设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目前按照合环科〔2019〕72 号文件及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要求,正在着手所辖各乡镇、街道13 个大气小型监测站的建设,以满足全市大气环境网格化管理要求,实现全域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控。
通过建设筹备期的各乡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虽然目前全市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建设项目得到了地方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值得深思。
一是环境中大气污染源分析缺乏科学“源解析”。自我市开始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团结一致,齐抓共管从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项目审批、全区域内的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城市餐饮油烟整治、渣土车的运载等等方面着手,努力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我市空气质量取得了连续5 年PM10、PM2.5 浓度双下降,但臭氧浓度却出现上升;民众投诉环境案例中也时常有出现空气中有可嗅异味,但监测分析中无污染指标超标数值,这些无法解释的大气污染源尚需积极研究,科学分析形成原因。
二是习惯性秸秆焚烧导致乡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难度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人们也广泛使用了家用电器和煤气等用品,农民也逐渐摒弃了柴草,再加上柴草焚烧了之后会生产草木灰这种有机肥料,且秸秆综合利用处置的成本太高以及因机械收割留茬较高,影响下一季农作物播种等问题的持续,即使在秸秆禁烧的高压态势下,农民朋友在午、秋两季偷烧秸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秸秆燃烧产生的短时高浓度废气会不定时地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这对于乡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是连续自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质量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统涉及的要素重多,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况自动化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人工值守,管理起来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空质监测数据结果。
四是环境空气监测手段、指标的多样性有待提升。随着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自身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注度加大,单一的站点监测、以点带面的监测手段局限性逐渐凸显;而传统的PM2.5、PM10、SO2、NOX、O3、CO 六项指标和气象五参数(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压力)等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全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要求的苯、芘、铅、重金属等污染物目前都没有开展自动监测,因而直接体现出监测数据不能全面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五是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中老旧房屋改造、交通道路建设,加上近年来各种特殊天气的增加,以及一些突发人为情况的出现,均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也使得一些基层部门对于这一块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过大,且有苦难言,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聚焦,加大力度破解瓶颈难点。我市政府应积极组织地方生态环境、科技部门联系各高校、科研部门、合力制定我市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等项目的科研攻关课题,科学分析我市区域内污染形成原因,找准查清污染来源,实现精准治理;逐步做到环境质量异动“源追溯”,迅速锁定相关污染来源;扎实开展“二污普”工作,建立污染“源清单”,同时积极借鉴津京冀先进治理经验,抓好区域内挥发性有机物等臭氧源头治理,实现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为打蠃蓝天保卫战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要政府主持多部门联动,合力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秸秆禁烧工作是当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我市政府要增强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所属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职责,禁烧的同时市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切实从农民密切关心的实际困难出发,拓宽资源渠道,加快农技科研进度,解决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培育食用菌、生物质发电和制作生物降解材料等综合利用问题;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深入宣传,加强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三是要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协作,共享监测数据。根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办(2017)8 号)要求,尽全力在全市建设由政府主导、部门共同实施、广大社会一起参与、由社会大众共同监督的覆盖环境,重点监测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实时监控生态状况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气象、空气质量在内的各类生态状况等环境数据共享,真正实现部门间同类环境监测系统互通互联,数据一致、可比。
四是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确保监测规范性。对于专门用于自动监测监控的仪器设备,应当建立覆盖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传输、评价和综合分析统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确保其溯源性。此外,在保障日常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常态的质量核查体系,定期检查管理辖区内的所有子站,想要完成这个工作每年都需要国家、省和合肥市共同检查空气质量的专项飞行。
五是要强化高新技术应用,实现多元化的空气监测。随着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监测和管理环境的质量,在监控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留样等,通过全面监控环境质量,可以智能识别环境中的异常数据,并且自动报警并及时跟踪定位所有的异常情况。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检测环境污染问题,加快步伐研发和宣传应用各种自动监测仪器设备,进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综合监测水平。
六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工作积极性。在考核评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别、环境基础条件差别、时间段差别,合理设置充分体现地方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地理条件差异性的考核系数。加快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要体现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更要体现改善程度,充分反映一个地区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所做出的努力。在评价排名上,也应充分考虑地区基础条件差别,实行分类对比。通过多因素综合统筹考虑,充分调动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七要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高。使用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等方式传播各种信息,广泛开展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知识宣传,鼓励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其中,建立健全各种举报制度,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件,要适当地曝光自动监测到的数据信息,生态环境部门和质监部门对涉及检验检测设施运行质量状况的投诉举报应及时处理、互相通报,以促进我市空气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