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敏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泉州362121)
高职院校的四项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这四项基本职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高等院校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培育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更多实施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降低通往乡村的门槛,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服务于乡村振兴,才可能使乡村振兴有人才可追。其次,乡村振兴需要科学技术支持。在落实乡村振兴策略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其地区科技创新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的优势展现出来,丰富和完善政产学研用综合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制,促使科技创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发展给我技术支持,同时在自身进步时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保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当下,高职院校发挥着社会服务职能,有着较为突出的人才、资源以及技术的竞争优势,可将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优势充分表达出来。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和关注,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为中国的伟大事业尽自己的力量。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发现其有了新的要求,即“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象”[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确定好发力点,尽最大努力克服不足,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2.1 高职院校注重为农村培养丰富实用性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主要职责就是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所以,以高职院校自身资源、办学定位、教学方式等为出发点,明确各个院校的发展依据,确定培养目标,剖析典型事例,从理论层次开展研究,分析怎样提高高职院校业务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从而对其培养模式改革升级,将“应用性、广泛性、特殊性”和“知识、水平、综合素养协调进步”作为准则,从而为农村的发展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人才,确保农村发展有效开展[2]。
1.2.2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具有适应性、灵活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高职教育。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因和社会经济息息相关,从而使得其适应性特点尤为显著。所以,无论是过去、当前还是以后,适应性都将成为高职专业的关键准则。对高职教育进行专业设置时,确保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向具有一致性。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对之前的供给式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将其模式设置为需求模式。由于需求模式是以经济社会的客观探究和准确预测为前提条件,因此有着持续不断的动力。
1.2.3 高职教育具有地缘、人缘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省份地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千差万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以当地的农业经济作为基础,体现专业和人才优势,从而促进本地农业向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是与地方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机构,在生源结构中,大多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对农村拥有更多的感性认知,对乡村振兴战略也拥有更多地关注,能更好地帮助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调查发现,1999 年之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持续增多。到2006年,高等职业院校为1 147所,学生人数高达795.5 万人,占全国高校本专科学生的53.7%。目前,该数量仍旧有持续扩大趋势。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向社会输送了1000 多万的毕业生。高职院校的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服务乡村振兴具有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3]。
高职院校的职责和水平展现出人才、技术以及文教的竞争力,具有履行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高职院校要对农业进行服务,刺激产业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专业竞争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当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服务,加大创新力度。支持和激励农民就业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将其科技竞争力充分展现出来,履行科技导向职责,让创新创业和农村发展相适应。对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需要将其文化教育竞争力充分表达出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各行各业的人才。
2.2.1 高职院校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农村发展最重要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出路,而我国农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在开放人力资源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优势显著。因此,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急需高职院校提供人力的支持。
2.2.2 高职院校为精神、社会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能够保障乡村振兴的顺利开展和落实。高职院校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形成和培养一批有着先进文化的师生团队,在引领农村精神面貌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因此,乡村振兴的精神、社会文明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支持。
2.2.3 高职院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面对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需加大对学生政策宣传教育,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着较多的“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技术较为牢固,能够为开展农业服务提供人才支持,对技术推行、创业创新、技术培训能提供有效地指导。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向广大农村以输送“村官”的方式,改善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因此,乡村振兴政治文明建设需要高职院校的助力。
2.2.4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所谓乡村振兴,就是把生态依据和绿色发展融合在一起,坚持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形成的生态文明本质。高职院校作为重要人才输出地为乡村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弥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3.1 乡村为高校提供生源支持
据2016 年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家庭中有农民工的高职学生在过去5年中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48%上升到2015年的54%,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5%。未来几年高职院校农村的生源比例将会持续增加的态势。
2.3.2 乡村振兴的实现为高职院校提供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财政拨款、收取学费外,还可以为农村提供服务以获取一定办学经费。另外,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获得,高职院校如果能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激励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不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技术指导和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经费,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3.3 乡村振兴的实现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40 万个乡镇和将近200万个自然村。假如每个自然村都有5名大学生,国家就需要超过1 000 万的大学生。假如全国共有1 000 多万个群体,每个群体有需2 名大学生,那么就要2 000 多万名的大学生。假如这2 000 多万名的大学生都去参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问题就有很大解决的出路,并且也解决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乡村振兴是高职院校科研、教学和实现科研教学成果转化的基地,不仅是高职院校创新的源泉,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