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2020-12-10 14:49:36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人工智能

贺 丹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人工智能是模拟和仿照人类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人的出生、死亡、迁移、劳动就业、婚姻家庭、教育、社会保障、管理与监测等很多方面。然而,在劳动就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影响最为突出。一方面,我国的人口经济背景客观上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深远影响,既存在有利影响,也带来巨大挑战。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的人口经济背景,总结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有利影响和重要挑战,对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促进劳动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一、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人口经济背景

首先,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了劳动就业转型。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大多属于应用技术,可以带动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其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进入了下行通道。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下降约620万。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将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直接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人力紧缺,由此导致很多企业采用智能机器人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第三,我国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到2017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分别是85.8%、86.1%、87.1%、87.0%、87.1%、86.9%和87.1%。当前,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基本在87%左右,预计未来的劳动参与率还会持续下降,而高收入国家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为73.3%。我国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客观上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应用。

二、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模拟人的四肢和大脑来参与劳动就业,极大地拓展了人的劳动能力,使人从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工智能可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减少就业总量压力。目前我国处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双下降”时期。经济增速下降,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政策引导等都诱发了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因此,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双下降”中确保劳动力供需平衡,减少就业总量压力。

其次,人工智能有助于加强劳动保护,将劳动者从繁重、高危险的工种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在高风险职业、极端工作环境中替代人类,因此能大大降低劳动者的伤残、患病风险,缓解职业病危害。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每年有超过3.74亿人因工作相关的意外受伤或生病,每天约有6 500人死于职业病,约有1 000人死于严重的职业事故;职业安全和健康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全球GDP的4%,甚至在有些国家达到6%。(1)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Safety and Health at the Heart of the Future of Work: Building on 100 Years of Experience [R]. 2019.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eports/-dcomm/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86645.pdf.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风险。

第三,人工智能带来的资源聚合与生产重组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者收入。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36%的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即每周工作超过48个小时。在我国,目前“996”(2)996工作制是一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工作制度,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在某些行业盛行,“007”(3)007指的是每天零点上班零点下班,一周工作七天,这种制度意味着每一天都在公司里工作。在一些行业也存在。这不利于劳动者的全面发展。研究表明,机器换人造成的不是失业,而是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至少缩短20%。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劳动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也可持续增加。

第四,人工智能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者的大脑和体力,劳动者因此可以参与更多的休闲、娱乐以及消费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劳动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休息,积攒劳动潜能,有助于劳动者从事有更高价值的劳动。

三、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的挑战

各方预测普遍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有突破性进展,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力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也可能带来就业的替代效应,由此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劳动力市场存在“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未来大量工作需要人机协作,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协作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我国技术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20%,高技能人才只占6%,比例较低。与此同时,随着中低端岗位逐步减少,大龄低技能劳动者转岗再就业难度将加大。(4)吕巍.拥抱人工智能——全国政协“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专题调研综述[N].人民政协报,2019-12-30(008).失业、数字鸿沟、收入不平等现象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型社会问题。

二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新就业形态,对目前基于正规就业的劳动统计监测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经济形态催生了很多平台经济,这些平台经济与传统就业形态有根本区别,大多是灵活就业。而且,网络上的新型创业活动或非正规就业“多点交叉”,面临劳动法规监管难等问题。

三是人工智能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模仿人类但又与人类存在明显不同,对人类的现有伦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在人机协同的责任边界、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算法歧视、生物伦理、生化人(数据生命体)等方面,亟须从伦理角度予以关注。

四是深刻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能带来经济行业和就业岗位的革命性变化,颠覆传统的行业和就业分类。就业时间、地点灵活,收入多源,形式多样的非传统就业将在社会总就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基于传统行业和就业分类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资金筹集、支付标准等方面都将面临很大挑战,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可能将反向抑制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四、 结论与讨论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未来更将加速而至,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对劳动力总量、就业结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渐近且温和的,对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是系统而全面的,对不同区域、产业、行业、企业、人群带来的影响是不均衡的。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效应。因此,我们应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就业需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更要未雨绸缪,在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服务保障、监测预警等方面做好应对。

首先,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加强就业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和社会政策研究,发展智能社会学。尽管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不少挑战,但是这些挑战都是必须经历的阵痛。当前和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抢占高科技阵地的制高点。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世界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提早谋划占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高地。未来全球治理必然是智能化治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离开人工智能而独善其身。我们要积极发展就业友好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环境危险、任务繁重、条件恶劣、简单重复等工种的替代作用,降低职业危害,改善就业环境。同时,积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为就业弱势人群参与市场活动提供支持。利用新技术改进政府服务方式,为劳动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社会政策研究,发展智能社会学。

其次,完善劳动就业政策,深化统计监测改革,加强就业扶持。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要完善就业政策,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拓宽人工智能技术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帮助被替代职工获得技能培训和转岗安置。健全就业统计体系,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就业评估、统计监测制度,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岗位变化监测,开展岗位需求预测,重点对新技术领域的岗位变化进行研究预测并及时发布,引导人才培养方向。做好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影响的风险预案和政策储备,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矛盾,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特别要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高替代的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保障国民基本收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合理调节资本方和过高收入者的获利空间,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革完善适应新业态和新就业形式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就业援助力度,保障暂时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保险机制,创新社会保险征缴和发放制度,调动人工智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第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推进人力资源升级,增加优质劳动力供给。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导社会扭转对职业教育的歧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认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落实高职扩招计划,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创新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积极提供职业认证服务。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在加强基础学科教育的同时,逐步将人工智能知识纳入中小学各阶段教学课程,高等学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着力于研究型人才、技能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提升群众科学素养,消除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和恐惧,奠定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人工智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热爱劳动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