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滨湖稻区稻蟹共养技术规程

2020-12-10 12:58尹秀波杜中民高发瑞赵庆鑫周学标张士永
北方水稻 2020年1期
关键词:蟹苗养蟹河蟹

陈 峰,尹秀波,姜 绪,杜中民,高发瑞,赵庆鑫,周学标,张士永*

(1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南 250100;2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济南 250100;3 山东润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300;4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宁 272300)

稻田综合种养利用稻田湿地环境开展养殖,可以实现一水两用、粮渔共赢,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通过种养结合、 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既能生产出安全优质农产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1]。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与河蟹共生的原理, 将绿色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2]。水稻与河蟹在适合的生态环境里可以互利共生,稻株可以为河蟹提供栖身的场地,河蟹的一部分食物由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供给, 通过河蟹活动及取食, 可以疏通土壤, 清除部分杂草和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 另外,养蟹稻田的农药化肥用量大为减少,提高了稻米品质和质量安全[3]。

我国约有水稻田2 446 万hm2,其中目前条件下可养鱼面积约1 000 万hm2,但全国已养殖稻田面积仅占五分之一左右, 其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3]。 其中,稻蟹共养模式在辽宁、江苏、上海、河北、宁夏等省区规模较大,技术相对成熟[4-5]。 鲁西南滨湖稻区濒临南四湖,水源充沛,具备发展优质水稻及稻渔共养的良好条件。 济宁市将稻渔种养技术列入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稻蟹共养模式在鲁西南滨湖稻区得到较快发展, 例如鱼台县丰谷米业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稻蟹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借鉴辽宁、江苏等省稻田养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鲁西南滨湖稻区稻田养蟹生产实际, 调查总结了鲁西南滨湖稻区稻蟹共养技术要点, 为滨湖稻区及山东省同类地区稻蟹共养提供参考。

1 稻田选择

稻田地势平坦, 土壤以壤土为宜, 保水性能好,水源丰富,水质清洁,灌排方便。稻田宽度40~50 m,0.67 hm2左右为1 个养殖单元。养殖水源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规定,养殖用水水质符合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要求。

2 稻田工程

主要由稻田养蟹的沟池和防逃设施组成,沟池包括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3 个部分,占稻田面积5%~10%。蟹池、蟹沟要中间深、四周浅。如果连片养殖面积大,控制条件好,还可以把周边灌排水沟利用起来,作为稻田养蟹的暂养池或环沟,以扩大养蟹水域。

2.1 田埂

田埂比稻田田面高50~60cm, 顶宽50~60cm,坚实不漏水。

2.2 环沟

环沟是养蟹的主要场所。 在田块四周堤埂内侧1~2 m 处挖沟,沟宽40~60cm、深30~50cm、坡比1∶2,成环形。大块稻田要挖成十字形、田字形或井字形环沟。 环沟内需种植适量水草, 如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浮萍等,有利于河蟹摄食和隐蔽。

2.3 田间沟

大面积稻田要设置田间沟, 主要供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 每隔20~30 m 开1 条横沟或十字形沟,沟宽50cm、深60cm、坡比1∶1.5,并与环沟相通。

2.4 暂养池

主要用于暂养蟹苗、培育幼蟹和收获扣蟹。一般开挖在田的一角或一边,与环沟相连,池长5~10 m、宽2~3 m、深1.2~1.5 m。

2.5 注排水沟

设置于稻田相对的两角。 在注排水口设置管道效果较好,管道直径10~16cm,朝向稻田的一端用双层20 目筛绢网包好,再设置40 目铁栅栏。

2.6 防逃设施

田块四周要建防逃设施,可用表面光滑、坚固耐用、防逃性能好的钙塑板、玻璃钢瓦或石棉板、塑料薄膜等。 防逃墙内外侧踏实, 并在外侧每隔2~3 m 用木桩或竹木杆支撑固定。 防逃墙相连处不留缝隙,四角做成弧形,内墙表面一定要光滑。防逃墙采用塑料薄膜时, 设计为高60cm, 下埋15~20cm,向内倾斜30°,四角为半圆形。 此外,要整修灌排水闸门,不留缝隙,并在闸门内加较密的铁丝网封住,防止逃蟹。

3 蟹苗投放前的准备

3.1 清田消毒

插秧前10~15 d,进行整田耙地。 稻田放养蟹苗、蟹种前先将暂养池、环沟和田间沟内部的水排干, 曝晒数日, 再放经过过滤的水5~10cm。 按667 m2沟池水面用50~75 kg 生石灰,加水溶化后制成石灰浆,均匀泼洒在沟池内,清除野杂鱼,杀灭敌害,预防病菌。一星期后暂养池放满经过过滤的新水,待石灰碱性完全消失后放养蟹苗或蟹种。

3.2 施用基肥

插秧前5~7 d 一次性施足基肥, 一般施腐熟有机肥150~300 kg/667 m2,或按照使用说明书用量施用稻田养殖专用控释肥。

3.3 水稻栽培

选择耐深水、耐肥、抗病、抗倒伏、茎秆粗壮的优质水稻品种。采用机械或人工插秧,提倡大苗移栽,采用宽行密株,1.5 万穴/667 m2左右。 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植密度可适当增加,发挥边行优势,弥补环沟工程占地减少的穴数。

3.4 种植水草

在养殖沟水面种植细绿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水草具有净化水质、提供河蟹活动及栖息的隐蔽处所的作用,而且为河蟹提供饵料。一般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沟水面的30%左右,最多可占50%左右。

4 蟹苗选择与投放

如果选择从大眼幼体阶段实施蟹种培育,所选幼体规格应在16 万只/kg 以下, 日龄足、 游动快、溯水性好、生长整齐、色泽明亮、健壮、附肢齐全, 淡化处理4 d 以上, 最后一次淡化的盐度在4‰以下。 在暂养池中将其培育至豆蟹阶段。 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 放养蟹苗0.3~0.5 kg/667 m2。 先在暂养池内用网围一块小水体,投放经充分发酵腐熟的牛粪,培肥水质,然后放养,并投入鱼糜等饵料,待大眼幼体蜕壳变态,成为第4~5期幼蟹,规格在2 000~4 000 只/kg,即达到豆蟹阶段,稻田中灌新水,再撤去网围,让幼蟹进入暂养池、环沟和稻田内觅食生长。

也可采用直接放养豆蟹的方法。 豆蟹应规格整齐、健壮。

稻麦两熟田可在6月份麦收后放养, 待水稻插秧7 d 以上放入大田。 放养豆蟹1 万~2 万只/667 m2。 稻田内还可以适当搭配一些鲢、鳙、鲫鱼种,放养60~100 尾/kg 的鱼种1~2 kg/667 m2。 蟹种放养少则鱼种可适当多一些, 也可以放养0.5~1.0 kg/667 m2的抱卵青虾,实行蟹、鱼、虾混养,以利提高效益。水体中如果投放药物或生石灰,要待其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养。 同一块稻田放养蟹种规格要大体相近,便于饲养管理。

5 河蟹饲养管理

5.1 幼蟹的饲养

幼蟹个体稚嫩, 适应环境能力和防御敌害能力差, 因此需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搭配和投喂饵料,做好水质调控,抓好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防止河蟹的逃逸。 河蟹喜食动物性饵料, 应坚持“精粗搭配,荤素结合”的原则。 蟹种苗放养初期,饵料主要为稻田施肥培养的天然饵料,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底栖动物等。蟹苗下田1~3 d 饵料以鲜活蚤为主,4~7 d 加鱼糜、熟蛋黄等。 每次蜕壳后营底栖生活,改吃嫩水草、有机碎屑,以小青萍、轮叶黑藻为主,加米糠、豆饼、脱毒菜籽饼、麦麸及少量鱼粉加工成软性饵料,投喂量为在田蟹体重的10%~15%,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 次, 下午投喂量占总量的60%,日投饵料占全池蟹体重的5%~8%。 投饵应定点、多点,投在环沟草丛中。每天上午投饵前检查前次所投的饵料有无剩余,根据情况调整当天的投饵量。

5.2 成蟹的饲养

稻田养成蟹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可放养优质成蟹500~1 000 只/667 m2。 成蟹养殖初期适量掺些绞碎的鱼肉、螺、蚌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饵料与豆饼一起投喂,尤其在前期(6~7月),饵料以绞碎的螺、蚬肉为主,豆饼、玉米粉为辅,再加入浮萍等水草。 中期(8~9月)饵料以豆饼、菜饼、麸皮为主,并有充足的青饲料供给,要增加水草如浮萍、苦草、轮叶黑藻等。 后期(10 月以后)田内天然饲料减少,蟹苗多且生长慢,要积累营养,可增加动物性饵料比重,最好投喂些螺肉、小杂鱼、小虾等饵料或颗粒配合饲料, 饲料投喂量以次日能吃尽为宜。 投饵应定点、多点,投在沟边浅水处。 11月主要补充山芋粉、麦芽等高糖饵料,以提高越冬蟹的成活率。

5.3 饲喂管理

5.3.1 饲料种类 河蟹食性杂, 可因地制宜采用新鲜水草、野杂鱼虾、螺蚌、豆粕、玉米、小麦、瓜、谷类、甘薯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等作为成蟹饲料。

5.3.2 饵料配比、 投喂量与投喂时间 大眼幼体放苗后,可以适量开始投喂,如天然饵料丰富,可等2~3 d 后开始补充投喂, 具体时间可视田间基础饵料情况灵活掌握。 投饵量按估计田内河蟹重量50%的植物性饵料、5%的动物性饵料、3%的合成蟹料计算, 根据下次投喂前的残饵情况观察来调整投饵量,没有剩饵则增加,有剩饵则减少。 或参考下列方法:6月至7月初,精料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日投喂量为在田蟹体重总重的10%~20%,每天上午8 时、下午6时各投喂1 次;7~8月,控制阶段,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80%),日投喂量为蟹体重总重的5%~8%, 每天下午6 时投喂1 次;9~11月,促长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50%),日投喂量为蟹体重总重的3%~5%,每天下午6 时投喂1 次。

5.3.3 投喂方法 坚持定点投喂与撒投结合。 投饵地点为沿田边距埝埂1 m 左右的水中。 保证河蟹吃饱、吃足而饲料不过剩。依据河蟹蜕壳、水质、水温、天气等情况,适当调整,做到合理投喂。一般的规律是初次养蟹的稻田的基础饵料生产能力较高,需要人工投喂的饵料相对少一些,而连续养蟹的稻田的基础饵料生产能力较差, 需要投入的饵料多一些。饲料品种要精、青结合,搭配合理。3~5 d 更换1 次饲料种类,以防营养单一。 三类饵料轮换投喂,不偏重一类,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养殖初期,野杂鱼虾要加工成肉糜或煮熟后捣碎,连同鱼骨一起投喂,后期采用剁碎方式。 玉米、小麦要煮熟后投喂。

5.4 水质管理

放苗时,稻田灌注新水,水深10cm。 之后随着水温上升和河蟹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使稻田水位稳定在15~20cm。 每周注排水1 次,每次换水5~10cm。 每15 d 用生石灰20 kg/667 m2配成石灰水撒施1 次。施用生石灰约5 d 后,可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保持稻田内微流水,促进河蟹生长。

5.5 蜕壳前后的管理

幼蟹在蜕壳前5~7 d, 少量施入生石灰(10 kg/667 m2左右),促进河蟹集中蜕壳,同时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和新鲜水的刺激对蜕壳也有促进作用。脱壳期间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换水、不施肥。饲料的投喂量要减少,以观察为准,严禁在脱壳区投放饲料。待河蟹蟹壳变硬,体能恢复后出来大量活动寻食时,要大量投饵,增加河蟹的营养。

5.6 敌害防治

在放养蟹苗前,应彻底消毒、清除蛙卵和蝌蚪等,在放养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注意驱赶老鼠、水鸟、青蛙等敌害,防止其对河蟹的伤害。

5.7 蟹病防治

选择健壮无致病菌的蟹苗放养, 并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饵料,尽量满足河蟹的营养需求,保持蟹体营养平衡, 保证河蟹健康生长。 保持水质清新,保证池塘底质不恶化。 采用生石灰消毒,以减少疾病发生。 蟹病防治要注意选择对河蟹健康生长影响小的药物泼洒全池,20 h 后换水; 还可以喂药饵,以控制池塘内和蟹体内的致病菌数量,但不能频繁使用; 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 病蟹和死蟹。养蟹2~3 a 的稻田应彻底清除表层淤泥,移栽水草,在饵料投喂上注意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以增加蟹苗的抗病能力。

5.8 巡田检查

勤观察,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破损、进排水口是否完好、田埂是否有塌方漏水情况,注意水位、水温的变化等,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阴雨天注意排水。

6 水稻管理

6.1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整个河蟹养殖期间,稻田一般不使用农药,利用性诱剂等绿色防治方法防治水稻虫害; 如确需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河蟹安全的农药,常用药剂有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农药使用时分片撒施,施药后应换水,确保水体无毒;若发现河蟹有不良反应,应立即换水。 人工拔除大草。

6.2 追肥

整个河蟹养殖期间,稻田一般不补肥。水稻生长确需追肥时, 稻田可施尿素5 kg/667 m2以下,分次施用,每次2 kg/667 m2左右,防止集中施用对河蟹造成危害。

7 捕蟹

7.1 起捕条件与捕捞时间

蟹苗在稻田中经过3~4 个月的养殖, 长成规格160~200 只/kg 的扣蟹即符合起捕要求。在水稻收割前捕捞扣蟹。

7.2 捕捞方法

一是利用河蟹夜间上岸的习性, 夜间持手电筒在岸边徒手抓捕扣蟹;二是放干田水,在环沟内用抄网捕捞,再加水、放水、用抄网捕捞2~3 次,可捕完;三是在排水口处设几个定置网,待蟹随排水进入网兜内及时收获, 同时在稻田的边角处埋几个大盆或桶,其上沿与地面持平,待蟹随水流转动进入盆或桶中及时捞出,用水循环往复收获,可以收回大部分扣蟹;四是在稻田水排干后每天巡塘,发现稻田里设的大盆或桶内有扣蟹及时捡出,同时每天翻挪稻码, 及时抓出钻到稻捆底躲避的扣蟹,直至绝大多数扣蟹收获上来。

7.3 起捕后的存放要求

扣蟹起捕后,按照市场规格进行分选(规格达到120~200 只/kg 为宜),用网箱暂养,等待销售。网箱设置于水深超过1.5 m 的活水处, 每天至少检查2 次。 网箱内扣蟹密度不可过大, 不要超过25 kg/m3。

过秤后的扣蟹放入聚乙烯网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保持一定的湿度,运输时做到保阴、保湿,尽量缩短扣蟹的脱水时间。

8 水稻收获

水稻适宜收获的时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即稻穗上部的枝梗2/3 黄化变干,穗基部变黄色,全穗外观失去绿色,茎叶颜色变黄。 收获前7~10 d,将田间水逐渐落干(环沟保持水层),实行机械收获。

猜你喜欢
蟹苗养蟹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陈鸿波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如何挑选优质蟹苗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稻田养蟹技术要点
养螃蟹
稻田养蟹技术
蟹苗选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