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与非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对翻译认知的差异的调查研究*
——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

2020-12-10 10:46吕卓彬陈佳慧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
关键词:源语译文调研

吕卓彬 陈佳慧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如今翻译已然是新形势下的热点,把翻译做好更是参与翻译活动必循的首则。而翻译认知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译者的思维方式。就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正式学习翻译理论的时间有限,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认知也不及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全面。本文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翻译相关认知上的差异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式

1.本文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语言类与非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就其对翻译的认知展开调查。问卷设计从翻译概念、方法以及原则这三个角度出发,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对象对翻译的认知情况来分析其中的差异,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217份。

2.询问翻译行业资深人士关于翻译认知的见解,根据他们的建议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认知结果深入剖析,探寻差异所在。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吉林外国语大学在校本科生,笔者将调研对象分为三类:一为语言类专业接触过翻译理论知识的学生,即已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翻译技巧的学生,如高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学生、英语学院大三接受翻译训练课的学生等;二为语言类专业未接触过翻译理论知识的学生,即在学习和理解外语的过程中也间接接触了翻译,如西方语学院、东方语学院、文学院备考四六级的学生等;三为非语言类专业未接触过翻译理论知识的学生,即未接受专业翻译技巧指导,通过翻译进一步了解自身所感兴趣的外国事物,如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学生。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对象对翻译概念认知的差异

著名语言学家Roman Jakobson认为翻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根据问卷结果分析,非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大都把“翻译”这一概念禁锢在不同种语言间语义的理解和表达上,把“翻译”局限于语际翻译当中,实际上这一认知过于狭隘。语际翻译是众人皆熟知的不同种语言间的“切换”,相对于语际翻译,后两者的专业术语对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陌生。语内翻译是同种语言不同语言符号间的相互解释,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方言和普通话的转换。符际翻译即用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像手语表达、乐器演奏这一类。相比之下,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填写问卷时,能够有意识地将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归类至翻译行列。对于三种翻译类型的实例大学生普遍比较熟悉,可一旦涉及术语归类便可发现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宏观概念认知上不够清晰。这种认知差异的形成笔者大致归结为两点:一是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鲜有机会接受翻译专业教师的指导,在自主探索中方向不明确;二是用于翻译学习的参考资料分类不明,线上线下的翻译学习资料鱼龙混杂,学生难以判别优劣。

(二)调研对象对翻译方法认知的差异

翻译方法的认知及运用是提升译文质量的加分项。大学生参与翻译活动涉及源语信息的获取和译入语的再表达这两个过程时,翻译方法是他们衔接这两个过程的重要桥梁,对翻译方法的认知更是能调动译者的翻译思维,从而使他们的译文更自然易懂。笔者以问卷中涉及到直译或意译的方法选用的翻译结果为例对比分析:“Every life has its rose and thorns”,这句英文中的“rose”象征着生活中的幸福,而“thorn”象征着生活中的困苦,意为“人生自有甘苦”。问卷翻译结果中,非语言类专业学生的译文基本上类似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和荆棘”,在笔者看来此处直译所得的译文有些突兀,源语作者的意图也变得模糊。然而语言类专业学生的译文将意译运用得惟妙惟肖,如“人生总有起起落落”、“人生都是苦乐掺半”、“人生都有其光彩和黯淡”,将这些译文独立于英文源语看不生涩别扭,里面辞格的运用在趣味性上更是优于第一种直译的译文。

由此可见,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由于翻译方法认知的匮乏,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大都未有意识的采用某翻译方法,没有技巧性的支撑,致使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翻译行为趋于停留在文字表层转换。而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得益于翻译方法的认知,在翻译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借助一些翻译方法,对源语进行解构和新的建构,尽可能让译文贴合源语文章。

(三)调研对象对翻译原则认知及采用的差异

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是对系统接触过翻译知识的学生影响较深的翻译原则,尤其是“信”和“达”,这两点通常是接触过翻译知识的学生规范自身翻译行为的首要准则。问卷中翻译题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参与翻译活动时,力求译文达到忠实和流畅,既要避开自己的翻译作品陷入生硬牵强的窘境,又要能表达出源语作者的意图,尽可能地缩短读者和原作品的距离,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接受。他们对翻译原则的严格践行成了参与翻译活动时有别于非翻译专业学生的优势。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虽然未接触过翻译专业知识的学生对自身所运用的翻译原则不够清晰,但是他们在翻译时体现的创造性却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会大幅拓宽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不脱离原文意思的情况下,他们的译文也有惊鸿之处。如问卷翻译题“如何翻译‘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本题源语出于一对夫妻间的轻嗔)”的译文结果中,非语言类专业本科生的译文里面出现个别译文“你怎么这么不开窍”,充满了夫妻在生活中的烟火味儿,表达得十分传神。

三、结语

绝大多数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翻译认知上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翻译只是文字的堆砌,将各个单词的意思相互联结便是翻译,故而对翻译概念认知、翻译方法认知以及翻译原则认知的所持态度不严谨,觉得只要词汇量足够大,便能做好翻译,从而忽略了翻译认知的作用。不同于单纯的外语学习,翻译的学习有自身的特性和规律性,如果把翻译学习比作盖房,那么对翻译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等同于加固地基。倘若地基不稳固,那么就此建起房屋的安全性便不言而喻,同理,没有一定的翻译认知停留在字面的“双语转换”(翻译)质量一定不高。不仅如此,对翻译的准确认知,有利于调动译者个人的翻译思维,有利于培养其加强洞穿语言表层结构、挖掘核心意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对个人翻译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的。结合本次调查,从语言类与非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对翻译认知的差异分析,笔者认为非语言类专业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应进行相关的翻译理论学习,减少认知偏差;而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要在务实翻译认知的过程中,培养个人参与翻译活动时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翻译难点的能力。通过有意识地进行翻译认知的学习及实践,来达到让自己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猜你喜欢
源语译文调研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弟子规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弟子规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