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丹丹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叙利亚地处肥沃的新月地带,是东地中海地区(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唯一的产油国。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截至2011年,叙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5亿桶,占阿拉伯国家石油总储量的3.47%和世界总储量的0.2%,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8.3万亿立方英尺[1]。虽然叙利亚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相对较少,并不是中东地区乃至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但是该国是联结“三洲五海”的重要之地,处于地区安全和能源传输路线的关键位置,是重要的能源输送走廊,也是众多能源国家战略部署之地。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多方势力在这片领土上犬牙交错,油田被各方势力所控制,使得叙利亚油气产业的发展引起多国的广泛关注。
叙利亚石油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英属伊拉克石油公司在叙利亚铺设石油管道,随后在30年代中期,法国石油公司获得石油勘探租让权,计划在叙利亚进行石油勘探。1950年,伊拉克石油公司在叙利亚先后勘探了11口油井,均告失败之后宣布放弃。叙利亚政府又邀请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石油生产商詹姆斯·门霍尔(James w. menhall)来叙勘探石油。詹姆斯·门霍尔钻井公司于1955年5月17日获得特许经营权,并于1956年4月开始勘探,9月即发现石油蕴藏量超过10亿桶的盖拉舒克油田,之后又在叙利亚的东北部发现了卡比拉克油田,并进行开发和勘探。1957年,因叙苏外交关系的发展,两国进行了经济和技术合作,使得叙利亚石油工业的发展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958—1962年期间,埃及与叙利亚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总统纳赛尔在没有任何补偿下征用特许经营权,并没收装备和三台钻油台。1964年,叙政府实行石油国有化,其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萌芽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叙利亚油气资源的发展处于勘探的初级阶段,主要依靠外国石油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油井进行勘探与开发,而其国内石油工业发展所需的公共设施仍不够完善,未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未形成由石油公司、炼油厂、石油运输公司构成的较为完善的石油产业体系,此阶段的石油工业还未成为国家经济体系发展中的主力军,叙利亚的经济发展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要支撑。叙利亚石油工业的起步是在1964年,当石油国有化运动促使政府将石油工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全面控制体系内时,石油工业的发展才进入新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叙利亚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工业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阿兹姆政府着手与西德政府进行贷款谈判,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幼发拉底河大坝工程,铺设石油管道,设立专门机构组建石油总公司,于1964年以立法的方式将石油收归国有,将勘探和投资许可证掌握在政府手中,并颁布法令,禁止与外国石油公司签定协议。20世纪60年代末,叙利亚国家石油公司(SPC)勘探出卡拉舒克油田,并在苏联的帮助下使这个油田投产。1968年,一条长达663公里的输油管道完工,将石油输送到地中海沿岸塔尔图斯的一个码头。
20世纪70年代,叙利亚石油公司在卡拉舒克西南约10公里处发现了鲁迈兰油田,到1984年中,该油田已开采了3 900多万桶石油。1974年,叙政府对外国承包商放宽政策,给予一家罗马尼亚公司生产分成的特许权。1977年,外国石油公司壳牌在叙利亚中北部赢得一个20 000平方公里的勘探特许权,西方公司卷土重来。叙利亚—美国石油公司和美国沿海国家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Samoco在1977年赢得了15 570平方公里对代尔祖尔省资源的开采特许权。马拉松石油公司也在20世纪80年代赢得了勘探特许权,并在1983年至1985年期间在天然气开发上卓有成效。叙利亚石油公司也在继续勘探和开发, 20世纪80年代,一些小型油田开始投产。1984年轻质油的提炼与使用为叙利亚石油工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油价暴涨,叙利亚从穿越其领土的国际管道中获得的收益甚至超过了国内石油生产收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利亚的石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已有两个管道系统和两个炼油厂,分别是霍姆斯炼油厂和巴尼亚斯炼油厂,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石油产量大幅提高。霍姆斯炼油厂通过石油管道进口伊拉克石油,以满足国内工业发展的需要。1982年因两伊战争的爆发,叙利亚关闭了从伊拉克进口石油的管道,停止购买伊拉克石油,以示在两伊战争中对伊朗的支持,伊朗则以优惠条件和直接礼物的形式向叙利亚提供了大量石油。1984年,伊朗除向叙利亚提供了640万吨低价石油外,还无偿提供了160万吨石油,共计800万吨。1985年,伊朗又向叙利亚提供了600万吨石油,其中100万吨作为礼物免费赠送。然而,在同年10月,因与叙利亚有约15亿美元的欠款纠纷和价格分歧,伊朗暂时中断了对叙利亚的石油供应。1986年7月,伊朗又与叙利亚政府重新谈判并达成一项协议,即伊朗向其供应250吨石油,作为对叙在两伊战争中达成战略同盟的酬谢。在新协议生效之前,因国内工业发展的需要,叙利亚曾短暂地求助于现货市场上的阿拉伯供应商,这一举措加大了其国家外汇储备的消耗。
20世纪80年代,石油收入占叙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10%,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迅速上涨后,石油成为叙利亚的主要外汇来源。叙利亚石油出口额从1973年的2.91亿卢布增加到1974年的16亿卢布,1976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6亿卢布,占出口总额的63%。1979年,石油出口总值达到68.9%,1982年下降到51.4%,1984年和1985年略有上升达到55%左右。然而,叙利亚20世纪70年代末和1980年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贸易顺差在80年代变成了逆差,1980年24.2亿卢布的顺差在1984年下降到7.67亿卢布,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和减少石油进口量成为叙利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石油工业技术的成熟,叙利亚在东北部的石油勘探活动中发现了天然气。1984年探明天然气储量988亿立方米,伴生气储量333亿立方米。马拉松石油公司在1982年发现谢里夫气田,后又在1985年发现阿沙沙尔气田,确定两个天然气气田生产能力达到600万立方米。1982年,叙利亚与捷克斯洛伐克技术出口公司签订了重大合同,在朱拜塞建造一座天然气处理厂,并向霍姆斯输送天然气。法国也开始在鲁梅兰建造一座天然气处理厂。天然气的开发与发展开始在叙利亚工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叙利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叙利亚油气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家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在依靠传统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寻求积累的情况下,通过石油产业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飞速提高。
(2)在20世纪80年代末,叙利亚经济发展弊端日益凸显,石油国有化运动的不合理性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政府调整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石油市场,加大对石油的勘探力度,从而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压力。
(3)在石油产业发展的新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石油价格的起伏,对叙利亚石油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石油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依附性模式。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石油收入的增加,以及国际石油公司涌入叙利亚石油市场,叙利亚加大了石油勘探和开采能力,其油气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从1980年至1995年,原油产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到1996年,原油产量达到峰值,日产量为58.2万桶。但此后,叙利亚石油产量逐年下降,石油工业的发展进入平缓期。
自1996年叙利亚的原油产量达到峰值以后,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开始进入持续下滑的状态,与此同时,国内石油消费量却逐年增加。为了缓解所面临的石油紧缺困境,叙政府继续致力于新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并通过改善一些苛刻的合同条款,调整美元与叙磅之间的汇率,从而刺激外国公司加大对叙油田的勘探和开采力度,扩大投资规模。这一举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相继发现了一些新油田,油田设施也有所改善,石油产量较为稳定。1999年叙石油出口量达到36.5万桶/日,创汇21.5亿美元,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收入的62%。2003年,石油日产量达到53.5万桶,但到2010年,石油日产量又下降至30万桶。石油产量的下降和炼油技术的落后,使得大部分石油精炼产品必须依赖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到2008年,叙利亚石油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政府宣布了一项长期计划打算逐步取消补贴,但2011年由于政局动荡迫使这些计划被推迟。
进入21世纪后,叙利亚的天然气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2002年,叙利亚生产了约2 05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2008年共生产2 08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进口5亿立方英尺,消耗213亿立方英尺。从2004年到2008年,叙利亚的天然气产量有所下降,但是随着一系列新项目的投产,产量在2010年开始回升。到2010年底,叙利亚的天然气产量达到2008年的两倍。截至2010年1月,叙利亚的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8.5万亿立方英尺,其中有一半是伴生气。非伴生气储量主要位于叙利亚东部和中部。[2]叙利亚于2014年开始在国内发电和工业用途中用天然气替代石油,但其一半以上的发电设施仍以成品油为燃料,由于炼油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政府计划进口更多的石油。
叙利亚原计划成为一个天然气净出口国,并在2003年完成首条通往黎巴嫩的天然气出口管线。但自管道建成以来,并未向黎巴嫩出口过天然气。2008年阿拉伯天然气管道在叙利亚境内的开通,以及将管道延伸至邻国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的计划,使得能源区域一体化有所加强。从2008年7月开始,叙利亚通过阿拉伯天然气管道接收埃及的天然气。此举使叙利亚每天减少石油进口量2 500吨。叙利亚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埃及、伊拉克、伊朗甚至是阿塞拜疆的天然气过境国,此举既可以获得天然气转输费,又可以满足国内发展需求。根据与土耳其2009年达成的协议,从2011年开始,随着阿拉伯天然气管道的叙利亚—土耳其部分开通,叙利亚从土耳其进口高达35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叙利亚和阿塞拜疆于2010年6月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阿塞拜疆的天然气从2012年开始通过土耳其流向叙利亚,该天然气的输送取决于叙利亚正在建设的连接叙利亚和土耳其的阿拉伯天然气管道扩展的完成。阿拉伯天然气管道连接沿线的阿拉伯国家,将油气资源输送到欧洲国家,为天然气输送提供便利,也进一步加强了叙利亚能源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叙利亚与众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提供多维空间,大大推动了叙与大国之间的能源合作。
这一时期,美国一直将叙列为恐怖主义国家予以制裁,不允许其石油公司来叙利亚进行投资,2003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叙利亚问责法”,该法案规定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以回应叙利亚对恐怖主义的持续支持。[3]受制裁影响,美国与叙利亚直接贸易额很小,对叙利亚的油气领域很少涉足。
欧盟是叙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叙利亚近99%的石油出口都销往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欧洲国家,欧盟国家从叙利亚的日原油进口量为11万~15万桶。2010年,整个欧盟在叙利亚的石油进口上花费了41亿美元。
俄罗斯十分重视与叙利亚之间的能源合作,2005年,俄信用度投资公司与叙石油部就代尔祖尔市建炼油厂和石化一体化项目签署协议,项目金额约27亿美元。同期,俄罗斯和叙利亚还签署了两项总值为3.7亿美元的天然气工业合同:一是建造324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二是在已发现3个大型天然气矿的巴尔米拉市附近建造一个天然气处理厂。2009年11月,在叙利亚南部与中部的天然气项目开始运行,该项目由俄罗斯的天然气处理厂建造,每年可产生约88亿立方英尺的处理后天然气,从而使叙利亚的天然气总产量提高了约40%。
这一时期是叙利亚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平缓期,因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变化,叙利亚石油产量持续下降,石油工业发展面临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过量开采,油田构造受到损害,油田渗水现象严重;许多分散的小规模油田进入枯竭期;政府财政紧张,无力出资改善油田设施;且叙利亚政府对外国石油公司一向施以苛刻的合同条款,迫使许多公司扫兴而归,但外国投资对于提高生产水平至关重要,这也是石油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由于政府补贴能源消费,叙利亚长期享受低价油,对石油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国内消费逐年上升,导致石油收入锐减。2004年,石油产值占叙政府总收入的11.2%,而到了2010年,尽管油价持续走高,但石油产值仅占政府总收入的5.4%。据《中东经济调查》,叙利亚在2010年花费了30亿美元用于石油产品补贴。
(3)石油产业是叙利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出口是叙利亚重要的外汇来源。石油产量的下降,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冲击。[4]312000年,巴沙尔政府执政后,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但叙利亚仍面临着从石油出口国向石油进口国角色的转换。
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时,其石油储量为25亿桶。在冲突之前,从2008年至2010年间的平均石油日产量稳定在约40万桶,但自从军事冲突和经济制裁的联合破坏开始,叙石油产量急剧下降。2012年10月叙利亚的产量为15.3万桶/天,比冲突开始时的2011年3月减少了近60%。截至2012年10月,战争对叙利亚石油工业造成的损失高达29亿美元。2014年“伊斯兰国”进入叙利亚后,叙利亚最大的油田奥马尔油田落入伊斯兰国手中,这些油田的确切产量水平尚不清楚,2015年,叙利亚石油日产量不足2.5万桶。到2018年,叙政府控制区内的原油日产量仅为2.4万桶。由于叙利亚境内持续的冲突,本来已经很有限的油田勘探工作几乎陷入停滞。受美欧制裁的影响,只有少部分国家继续与叙利亚进行能源交易,包括伊拉克、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
天然气产量并没有像石油那样,受到叙利亚国内持续冲突的严重影响。据《石油天然气杂志》,截至2015年1月,叙利亚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5万亿立方英尺。叙利亚天然气田主要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大部分天然气被商业和居民用户以及发电所使用。2008年,叙利亚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但其国内目前的冲突和制裁状况影响了叙利亚进口天然气的能力。随着冲突加剧,唯一的天然气进口来源阿拉伯天然气管道成为袭击目标,该管道被迫关闭。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于2011年7月25日签署了修建伊斯兰天然气管道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三国将建设一条3 100英里长的管道,使伊朗南帕尔斯的天然气通过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出口到欧洲。该管道原计划在2016年投产,然而愈演愈烈的叙利亚危机使这一计划被迫搁置。这一管道的预设进一步加剧了叙利亚危机。对于伊朗通过叙利亚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沙特阿拉伯不会袖手旁观,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沙特想要推翻巴沙尔政权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破坏伊朗通过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从而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5]97;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曾在2009年提出“四海战略”,意在号召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团结一致,成为连接地中海、黑海、里海、波斯湾的能源枢纽。伊斯兰天然气管道这一计划的提出与构想绕开了土耳其,使得伊朗的天然气不过境土耳其,损害了土耳其的既得利益,“四海战略”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从而加剧了叙土两国的矛盾冲突。
叙利亚政治危机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使得石油工业发展陷入困境。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随着政府和反对派力量争夺资源的控制权,能源部门受到了沉重打击。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和电力传输网络在内的能源基础设施受损,阻碍了该国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运输,家庭能源基础设施(例如铁路网络、石油管道和炼油厂)经常成为攻击的目标。据叙利亚政府统计,到2012年10月底,由于能源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约为2.2亿美元,而石油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超过7 000万美元。此外,该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因战争被无限期地推迟,叙利亚的能源部门处于混乱状态。尽管叙利亚不是全球能源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但持续不断的冲突继续对国内和区域能源市场产生影响。
美国在2011年8月对叙利亚能源部门实施了其他制裁,限制国际能源公司的活动,而叙利亚能源部门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推迟对当前制裁制度下尚未禁止的投资做出任何决定。随着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对制裁的扩大,在叙利亚开展业务的许多国际石油公司停止运营,进一步限制了叙利亚的勘探和生产能力。在愈演愈烈的叙利亚冲突中,美国从对叙利亚实行经济制裁到在叙利亚境内打击恐怖势力,再到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部队达成统一战线,同时控制着幼发拉底河以东的重要石油产区。目前,美国仍在叙利亚保持多个军事基地,并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紧密合作,在产油区进行军事保护,从中获得利益。
美国对叙利亚实行制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一直把叙利亚列入支持恐怖主义的名单,为了打击恐怖主义,便从经济命脉上遏制住叙利亚经济上的发展;二是伊朗与叙利亚的战略结盟,美国一直把伊朗视为“眼中钉”,所以为了遏制和削弱伊朗对叙利亚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与支持,通过对伊朗进行制裁、禁运,进一步遏制伊朗对叙利亚的石油供应;三是为了维护美国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国家利益,沙特需要美国的帮助,通过推翻巴沙尔政权,破坏伊朗通过叙利亚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以色列为了维护其石油战略和国家利益,需要美国的庇护;四是美国需要控制中东油气资源,继续维持石油天然气的美元结算体系,这是美国重要的政策之一,因此美国对叙利亚实行制裁,介入叙利亚乱局,使其石油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在欧盟实施制裁之前,叙利亚的原油出口主要流向了欧盟。2011年,购买叙利亚99%石油出口的欧盟对叙利亚实施禁运,这迫使壳牌、道达尔和格尔夫桑兹石油等外国公司宣布因不可抗力解除与叙利亚石油公司(Syrian Petroleum Company)的合同。欧盟不仅禁止进口叙利亚原油及石油产品、禁止向叙利亚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出口主要设备和技术,而且还禁止欧盟成员国企业向叙石油企业参股从事勘探、生产和炼油活动,或者与叙石油企业进行新的合资合作;禁止向叙石油企业提供信贷和金融贷款,以及向叙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提供设备和装置等。[6]38欧盟对叙利亚不断加强和升级的经济制裁,导致叙利亚国内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经济规模不断萎缩,石油收入锐减。叙利亚遭受制裁前的石油产量为每天38万桶,其中约15万桶用于出口,95%的石油出口到欧盟国家,占叙利亚收入的25%。据欧盟统计,若按2010年数字计算,禁运将影响叙利亚约45亿美元的原油出口,这使得叙利亚不得不一方面降低石油产量,将原油产量从制裁前的每天38万桶降至23万桶,另一方面为寻求新的买主而降低油价,导致每天损失1 100万美元,每月损失4亿美元的收入。[6]39欧盟对叙利亚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对叙利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欧盟对叙利亚实行制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欧盟确立能源进口多元化政策和天然气消费趋增的条件下,处在“中东的心脏”叙利亚的能源政治意义对于欧盟来说十分重要,成为海湾地区天然气以管道方式进入欧洲的潜在关键通道。但在2009年,叙利亚一口回绝了卡塔尔——叙利亚天然气管道计划,对于欧盟来说,卡塔尔天然气不能经过叙利亚、土耳其进入欧洲,将会大大增加其成本,损害欧盟利益,因此欧盟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以促进卡塔尔天然气过境事宜;[7]23二是俄罗斯是叙利亚政府的铁杆盟友,俄罗斯在巴沙尔政权陷入困境之际,介入叙利亚危机,其重要动机之一是维护其重要的天然气市场利益,俄罗斯是欧盟天然气的主要供应者,是欧洲天然气市场游戏规则的主宰者,俄欧之间的能源关系也应国际局势的变幻多端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欧盟国家实行天然气替代计划,需要从海湾国家进口更多的天然气,以减少俄罗斯在欧洲市场的能源砝码重量。欧盟在能源进口多元化政策推动下争取波斯湾天然气管道和俄罗斯阻止这一行动以保障其能源利益的博弈,所以欧盟制裁叙利亚国家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获得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进口。
面对美国和欧盟的制裁,以及伊斯兰国对能源设施的肆意破坏,叙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首先,叙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2013 年 12 月,国有俄罗斯联盟石油公司和叙利亚石油部签署了一项为期 25 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协议,合同金额约达9 000万美元,这是叙利亚第一次对外开放油气勘探权。按照规定,俄罗斯联盟石油公司将在叙利亚政府控制下的2 190平方公里的海岸地带进行勘探,如果钻井开采成功,俄将扩大开发,并为叙利亚石油工人提供技术培训。据叙通社报道,叙石油和矿产资源部长加尼姆向媒体表示,俄罗斯和叙利亚两国在大马士革博览会期间签订了3份合约,合约规定两国石油公司将共同勘探、开采并生产叙东部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8]其次,叙利亚政府已经与努斯拉阵线达成协议,通过在库尔德控制的油田地区购买石油,确保一些石油继续流向政府控制的炼油厂。最后,叙利亚政府在其收复的区域凭借俄罗斯的支持,积极恢复和发展石油产业,修理被恐怖组织破坏的仓储设施;并在油气产区收复后进行检修,投资新的石油天然气项目。近两年叙政府对在霍姆斯省发现的新地区进行了开采,促使天然气产量增加,同时启动了位于大马士革北部天然气投资项目。
时至今日,叙利亚战事已经进入到第八个年头,这块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也无其他重要战略资源的贫瘠土地,已经成为国际势力博弈的修罗场。无论是像美、英、法、俄这样的世界大国,还是诸如土耳其、伊朗、沙特之类的地区强权,之所以深深插足叙利亚内部事务,主要是因为该国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较高的能源地缘政治价值,各外部力量打着冠名堂皇的借口介入叙利亚冲突,其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能源地缘政治动机。多方势力的犬牙交错以及战火使得以石油和天然气为支柱的叙利亚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影响。叙利亚危机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其未来发展方向难以预测,但是如果找到政治解决方案,油气产业的发展将为叙利亚战后重建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