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健康事业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健康”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为谁发展,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逻辑架构。本文旨在系统阐发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主体逻辑,揭示其价值指向、理论依据、历史参鉴、实践路径和主体力量,以期对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有所理论参鉴和现实裨益。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关切全人类健康福祉,具有独特的价值逻辑,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价值指向,以全人类健康福祉为重要价值关怀。这一价值逻辑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指向,也是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价值遵循。
第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体力、智力、能力、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体力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2]65,个性才得以自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承继这一观点,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可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民健康为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的。这里的“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或每一个人;这里的“健康”作为价值内容指的是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全方位和全周期的健康;这里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体力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人民健康事业,不断创造出满足人民需要的健康财富,为人民提供公平可及、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以民族伟大复兴为基本价值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5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健康作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事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事关民族昌盛和国家繁荣富强,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谋划推进。“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4]359。通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发展人民健康事业,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石。
第三,以全人类健康福祉为重要价值关怀。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5]。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发展观、治理观,更是价值观,其价值旨归在于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坚决摒弃“以邻为壑”“火中取栗”的恶性思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和“一带一路”战略策略,呼吁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1],完善我国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合作,继续在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危机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及时回应外方需求,介绍中国经验,分享中国方案,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伟大倡议。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等进行了援助,为世界防疫工作和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健康思想的承继,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健康思想的升华,是对中国传统健康思想的扬弃。
第一,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健康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前瞻性地认识到健康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虽然鲜有关于健康的专门论著,但在众多著作中均流露出健康思想的端倪。在《资本论》中,面对资本家为攫取利益最大化不断延长工时的情形,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发声:“我每天只想在它(劳动力)的正常耐力和健康发展所容许的限度内使用它,使它运动,变为劳动;你无限地延长工作日,就能在一天内使用掉我三天还恢复不过来的劳动力”[6]261。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对工人健康权益的维护,还揭示了劳动力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此外,与其提出的“全面发展的人”相对应,马克思还论及了“畸形的人”的概念,指出健康状态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环境、生活条件与工人阶级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指出环境影响健康长寿是“不言而喻”[7]380的。在《修改党章的材料》中,列宁站在人类再生产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妇女劳动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禁止在对妇女身体有害的部门使用妇女……产假期间照发工资,免收医药费”[8]489等举措,以争取她们能够健康并且持久地进行社会劳动,以此求得自身解放。此外,他还指出,儿童是“社会主义大厦”的奋勉建设者,全社会都要对儿童的健康生活给予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健康思想,重视健康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等新论断。他还关注环境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1],并把“绿色发展”上升为发展理念,着力为人民建设健康宜居美丽的家园。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障妇幼健康”、重视少年儿童健康生长发育,并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包行动。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重点人群健康的重视,彰显了其“全体人民公平获得”的健康服务宗旨。
第二,升华中国共产党人民健康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维护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紧密相连并矢志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健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健康重要思想。早在1933年,毛泽东同志就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提出,维护人民健康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要通过组织发动群众卫生运动[9]320减少疾病。之后,毛泽东又先后提出“身体和心理相协调才是健康的状态”[10]65的思想;健康第一位、学习第二位[11]370的青少年教育健康思想;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是重大政治任务[12]的医疗卫生工作思想以及中西医并用思想[13]65等,初步形成了卫生工作方针。邓小平提出,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这场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14]220,卫生部门“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15]145等。这实际上指出了我国卫生工作的人民立场和公益性质。江泽民在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建国以来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他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和不断增进人民健康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16]599;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首先要建设高素质的医疗卫生工作队伍[16]602。此外,他还提出:“体育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17]497,要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国民体质。胡锦涛结合国内外医药卫生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作出新研判,指出人民健康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因此,要着力解决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和安全监管;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工作队伍素质建设等[18]。这为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和继承以往人民健康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人民健康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9],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0]“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等一系列新论断。这些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理论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
第三,扬弃中国传统健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国传统医学蕴藏着积淀千年的健康思想。梳理中国传统健康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其一,心理健康思想。心理健康是中国传统健康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沿用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思想体系。例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指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21]532。其意思是精神不佳,情绪不稳会造成心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也有所论及。其二,“天人相应”健康理念。《生气通天论篇》有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21]15。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适应地理环境、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等的变化,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维持人体生理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状态。其三,“治未病”健康法则。“上医治未病”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强调要通过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倘若已经生病要及时预测病情发展的趋势,防止进一步发生病变。这一思想在后来的《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药方》中都曾有过论述,后经历代医学家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成熟完备的思想体系,并成为中医行医问诊的重要指南。除上述以外,中国传统医学还强调“阴阳平衡”“形神统一”“扶正祛邪”等健康思想,彰显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医学底蕴。一方面,他重视人民心理健康,提出要深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扬弃“天人相应”健康理念,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解决空气、土壤、水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家园等新思路。他还把“预防”列为“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之前,提出“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1]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22],着力推动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当前,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凝结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中国名片”。
只有参鉴历史才能继往开来。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以往对人民健康事业伟大探索的奋斗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参鉴。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其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先后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次卫生会议、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晋察冀军区第一次全军卫生扩大会议、豫皖苏军区第二届卫生工作会议等,颁布了一系列卫生法规,并在卫生防疫、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医疗保障、劳动卫生等方面出台了各种条例、规程和办法。例如,为了唤起边区各方负责同志的切实注意,动员一切力量遏制边区大量的疾病死亡,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要求在普遍卫生、妇幼卫生等方面开展普及教育运动。此外,根据季节变化和卫生建设状况,相应地发布了《关于预防鼠疫的指示》《关于实施种痘的指示》《关于加强部队卫生及保健工作的训令》《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开展民众卫生医疗工作的指示》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卫生事业,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卫生活动,维护人民健康,积累了大量卫生工作的有益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与服务极为薄弱,许多地方流传着“小病自治,大病等死”的无奈言辞。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使人民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开始了卫生事业的实践探索。1952年全国卫生会议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逐步探索出以“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为三大法宝的中国医疗制度模式,初步形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推崇。在公共卫生防控方面,通过动员一切力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人民健康教育,改善城乡卫生面貌,截断疾病传染源,初步建立起了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把提高母婴生命安全作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启了保护妇女儿童健康的新气象。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需求,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危机。由此,中国卫生事业的脚步带着东方智慧和人道主义光彩开始走向世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步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阶段。为适应改革开放后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我国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医疗卫生工作的服务面,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支撑力量,转变对待中西医的态度,创新动员群众的方法,完善卫生工作总方针,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由起步走向全面深化。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取得了显著改革成就:城镇职工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服务网络逐渐形成;计划免疫政策、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和成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也曾有过挫折和困顿。例如,传染病再度流行,农村医疗卫生每况愈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凸显等。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公平有效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不断为满足人民“病有所医”、健康长寿的美好需要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参鉴以往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丰富经验,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健康中国,着力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1]。这为新时代继续推进人民健康事业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从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必将为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健康根基。
鲜明的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在回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理论、新思想,体现了其科学的实践逻辑。这一实践逻辑准确回答了新时代如何继续发展人民健康事业的重大问题,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转变,在外部环境因素与机体自身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下,中国人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人民健康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脑卒中呈现低龄化趋势;地方病还未完全消除;显著职业病有待研究;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诱因广泛、负担沉重且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理疾病患病率上升;传染疾病日益变化;医患矛盾加剧;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疫苗问题时有发生;妇幼健康保障有待完善;老年人家庭护理短缺等等。人民对健康的需要与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及时回答的现实之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民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提出,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1]建设健康中国,要重视和完善妇幼、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将人民群众的美好健康需要落到实处。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35岁提升至2018年的77岁,向人民群众交出了满意答卷。
第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党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它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还体现在人民健康上。人民健康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其重要基础和衡量指标,其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与成效。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国民体质有待增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如何推动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时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科学回答的现实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把全面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人民健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其重要内涵。如果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达到了发展目标,但是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强,即使最后宣布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为此,党和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着力推动人民健康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后审议通过《“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断为实现人民健康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明确方向和实践路径。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体育是提高国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要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基石。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贯穿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始终,是其生成和延展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渝初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第一,人民健康为人民。一方面,人民是健康事业的目标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0。健康作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和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是人民群众的向往与期盼。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健康有着更强烈的向往,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为人民创造更高层次的健康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健康事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人民是健康事业的利益主体。“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3]5。从“健康中国”顶层设计到“人民健康”战略部署,从建设健康家园到优化健康服务,从国民健康政策到健康扶贫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发展健康事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作为健康事业的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4]4。
第二,人民健康靠人民。一方面,人民是健康事业的依靠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25]483。人民是健康事业发展的创造主体和力量之源。在新时代,发展健康事业要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健康问题作为工作导向,把人民对健康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发展动力,把人民群众作为健康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另一方面,人民是健康事业的评判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3]43。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如何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只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判断健康事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标线,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健康事业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的标尺,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健康事业发展成效的标准,才能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提炼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健康中国建设才得以行稳致远。同时,也正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之中,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才得以生成并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6]7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关切全人类健康福祉,在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健康思想、升华中国共产党人民健康思想同时扬弃中国传统健康的基础上,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人民健康事业的伟大实践,回应新时代继续建设健康中国的迫切需要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健康事业发展理念而生成并延展的科学理论。它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深厚的理论依据、科学的历史参鉴、坚实的实践路径和伟大的主体力量。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同时继续为国际社会健康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