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祖,凤启龙
(1.苏州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苏州 215009;2.东南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上述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大党建”和“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提升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和系统性,实现同向同行、互为动力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解决的时代课题。
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中的两个重要主体,二者充分融通,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6次提到“德”字,要求大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价值导向与高校培育怎样的人才、怎样培育人才,以及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等核心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我国高校的德育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优秀中华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的“德”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追求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人”是指具备过硬政治素质和优秀创新能力的有为青年。高校立德树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信念,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核心教育内容,从而在根本上保障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战场,为此高校立德树人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维护党对高校的领导权,确保高校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和理论的牢固阵地,以及践行党的政治主张的坚强堡垒。高校要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长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有活力的传递者和优秀的实践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教育的实施、落实需要在每个细节中体现政治属性的育人目标。学生党建能够促进优秀大学生早日加入积极分子队伍,使得思想觉悟高、积极性高的大学生早日成为党的新鲜力量。同时,正式党员参与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党员再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带动和促进学生党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一战略思想深刻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为根本要求和战略旨向。[2]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就是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统一到党的主张上来,深化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共同思想基础,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与保障。可见,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配合、彼此推进,能有效提升高校协同育人的成效。
我国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党委组织部门、党委学工部门、思政课教学部门等。每个主体的工作职能、工作抓手、工作形式不尽相同,其协同育人面临三个问题。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党委组织部门的党务工作者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统筹、党员发展指标分配、党校培训考核等;党委学工部门的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发展与日常管理等;思政课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这些教育管理人员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辅导员和思政课专任教师负责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则是学生党建的主力军。组织部门的党务工作者开展学生组织发展、培训考察等相关党务和党建的事务性工作,很少从“服务育人”的理念方面来开展党建工作[3];部分思政课教师把教学作为基本教学工作量,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育人效果;辅导员虽然把党员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但由于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难免被众多服务性和管理性的学生事务缠身,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投入精力不足。由于职责侧重点不同,各教育主体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协同共进、优势互补的育人机制。
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组织部门、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和基层院系等不同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分管领导和职责,部门之间横向沟通往往不如部门与院系之间的纵向沟通多。在现行的高校行政体制下,院系承担了具体的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相关的工作资源和教育资源分属相应的机关部门。解决和推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的思想认识到位和资源支持到位,关键在于组织部门、学工部门、教学部门的有效沟通和达成共识,而这些部门存在交流交叉过多,给人形成越权印象,难免让人担忧[4];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科研部门等单位“三全育人”理念贯彻也不够到位,认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工部门和院系的工作,没有主动意识到承担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高校内部沟通体系不完善,难以形成认识到位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
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大多为线性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优势是责权清楚、稳定性相对较大;不足之处是可能会导致管理方式僵化,部门会强调局部目标和利益而忽视整体目标与利益,分属不同部门的辅导员、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往往从本部门考核的侧重点来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和党务工作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考核评价以行政管理服务效果为侧重点;思政课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主,考核评价以教学效果和学生评教结果为侧重点。没有统一的考核激励制度,辅导员、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等就会缺乏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生驱动力。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增强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因为“一项工作如果缺乏有效激励,人只能发挥出20%~30%的潜能,而如果对人的潜能进行有效激励,则另外70%~80%的潜能就能得到有效发挥”[5]。激励机制建设应重点加强党务工作者的绩效激励,因为相对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党务工作者的服务育人虽不是直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具有贴近生活、以情动人、润物无声等特点。通过有效的激励,党务工作者能更好地把服务和育人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协同理论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1976年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6]。从协同理论视角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主体的育人系统,由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育人目标相互配合,能在稳定有效的机制下形成协同效应,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在立德树人,这也是“高校立身之本”。从价值理念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强调“在坚持人本的价值尺度,符合人性发展的目标诉求基础上去问寻一种和谐、互促、共融的平衡状态”[7]。从整体图式看,构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以组织工作、思想工作和理论教育为抓手,构建一个包含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公民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等核心要素在内的育人机制。
政治理想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中心思想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生生不息的人才队伍,在育人机制上要坚持工作理念、育人观念、目标协同相统一。
在工作理念上,坚决维护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等对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和维护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将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和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有效途径协同起来,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以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认识特点的方式科学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思想教育的政治性,促进学生对党的认同,筑牢学生思想基础。[8]
在育人观念上,严格落实并强化对高校学生党组织的管理。高校学生党组织管理以学生党员作为主体,积极带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壮大,通过举办融专业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系列学习和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所有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想、道德素质和精神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召唤力的基层党支部。
在目标协同上,优化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途径和培育模式。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充分协作协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加强与学生特别是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互动交流的力度,增强他们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团体积极性和先进示范性。学校组织部门根据辅导员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划分评价等级来分配党员发展名额,改变以往按学生人数等比例分配发展党员名额的做法,以此为动力,驱动党务工作者、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形成一个协同的“三全育人”体系。
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涉及众多的主体和广泛的资源,需要明确的制度化组织机制来协同。整合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与平台,重点在调整工作主体间的配合度,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都紧密协调配合。
高校党委要充分加强对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筹部署和组织建设,使组织部门、学工部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在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推进中形成统一思想认识和工作推进步骤。贯彻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制订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步骤,构建分工协同、齐抓共管、资源共享、协同推动的资源整合机制。
高校党委要培育业务能力过硬、政治素质过硬的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三支工作队伍的服务或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思想成熟和发展过程都可以展现正向的推动作用。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以崇高的师德师风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肩负起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才培育责任,建设“教学相长”“师生融合”的校园文化。
高校党委要锻造一批理想信念明确、道德素质高尚、学习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骨干队伍,从而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和培养任务作为学生党员骨干履行党员义务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要优化制度化的评价考核,量化学生党员骨干的党建工作成效,使他们的奉献精神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充分展现,使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
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体多元、过程多变、方法多样的特征。因此,完善、优化、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内容、方法,是实现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必然。
明晰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教育的岗位职责和内容。根据岗位职责和内容开展业务能力培训,通过体系化的培训内容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提升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党务工作者深刻理解党校培训和考核以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发展过程和效果为指标;辅导员充分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以党建工作具体成效为依据;思政课教师深刻认识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在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明确绩效考核与督导监督。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执行、工作协调、师生理解等不尽到位的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权责不明、奖惩不明。因此,要强化督导监督、绩效考核和表彰奖励等制度建设,根据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履行“三全育人”的具体职责,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统一标准、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的工作机制。同时,把考核结果纳入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职务、职级晋升的评价标准。
确保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主要内容,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实践成就作为主导内涵,把蕴含时代精神的普通人追求中国梦的细节呈现给学生,同时注重营造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因为“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再强化爱国教育、理想教育和人格教育”[9]。在教育方式上,要应用好教育信息化载体——互联网新媒体,在互联网语境下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方式更具亲和力和时代感,切实提高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度。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和实践使得高校组织部门、学工部门、教学部门等不同单位的资源和力量在协同目标机制、协同组织机制、协同动力机制的统筹下形成凝聚合力,建构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这不但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定位问题,而且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问题,为相关高校创新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