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内涵
——基于马克思发展哲学的视角

2020-12-10 00:29陈源充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文明

陈源充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辩证继承和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作为最伟大贡献者,其哲学思想凝聚在许多著作之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作为马克思哲学中的一本经典著作,其蕴含着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剖析宗教的世俗根源,论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德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关系,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16,并且“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9。正是基于马克思对于哲学理论的认识,习近平辩证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对待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方法论视角,并且贯穿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全过程。所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一种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我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为指导,同我国的生态现实相结合,全面认识我国生态问题;从作为践行理论的主体——人出发,以培育生态人,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最后把思想同人相融合,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生态,贯彻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深入地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党和人民更加深入地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而且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思想渊源:把优秀理论同生态现实有效结合

在《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解放问题,仅仅局限于对宗教的批判,而并未去追溯宗教产生和存在的世俗基础。但是在此批判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费尔巴尔,其理论中仍存有积极一面,即能够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究人的苦难问题。面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局限性和德国现实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发意识的整个形势的坚决否定”[2]10。对于法原理,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表明了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这种法哲学在德国作为一种观念上的制度,是对现实制度的否定。虽然黑格尔法哲学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法哲学中蕴含的思辨理论,即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对于马克思看待德国政治具有一定的启发。同时,从“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2]9,黑格尔对于国家的相关问题的论述还带有历史唯物主义一点色彩的理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由此,马克思基于德国的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国家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正是基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方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明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生态的哲学智慧,并且同我国客观的生态状况相结合,从而奠定了思想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着我国传统哲学理论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丰富思想。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3]4。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传统的文明中深刻地挖掘出了关于生态建设的智慧,表明了在我们的先人中已经注意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中,有着:“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4]232,以及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3]12。在这些经典的语句中,先哲们从人类对自然获取源源不断地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告诫人们对于自然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从而达到对自然合理地对待,以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共生。因此,习近平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了先人提倡尊重客观自然发展的生态观念,以此告诫人类:人类需要对自然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因为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犹如人类的有机体。当这一有机体遭受过度的伤害之时,也将必然呈现出病态的一面,这种病态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言之,人类就会遭受自然无情的报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探究我国生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中所具有的矛盾,不是一天变化而成的,其是有着一个历史的积淀,但是这种矛盾也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3]8。”纵观我国历史的发展现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然而,工业化发展对于环境有着巨大的破坏性。伴随着历史不断地演进,党和人民逐渐地意识到生态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之后,为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由此,生态问题被提上了议程。到了党的十八大之时,在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复杂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把人与自然关系、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环境质量和人民福祉的当前与未来,历史性的结合起来。由此,一方面,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生态问题的实质,阐述了生态理论观点。他认为: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当前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同时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3]4;另一方面,习近平从世界历史的视角,阐明生态与人类命运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反观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破坏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例如马克思所指的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因砍伐树木而导致土地荒芜;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因毁林开荒致使环境遭受破 坏[3]1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揭示,习近平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最终这也将是保护人类自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矛盾论的视角论述我国的生态发展方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问题表现在资源约束趋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3]7。如此的生态矛盾,普遍地出现在我国的不同区域。但是,在这些普遍的生态问题背后,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发展各异,所以引发的生态问题具有特殊性特征。在三江源地区,人口超载、过渡放牧、开山挖矿等原因,使水草丰美消失;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地区存在的重金属污染,导致了水资源受到影响;秦岭北麓圈地修建别墅、杭州千岛湖违规搞建设,而破坏了自然保护区。针对不同区域因发展所呈现出的生态问题,习近平基于生态矛盾的特殊性,提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见解。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平台、技术、手段是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素,而绿色只搞“奇花异草”是不可持续的路径,并且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所以人们需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色发展之路[3]51。同时,对于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之道,仍需树立不同的发展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3]7。城市不管在基础设施,还是在人才层面,都与农村形成较大的差距。在这种差距情形之下,如果没能立足于具体实际,而采取相应地发展举措,最终将使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尽人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过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理念也不是完全对立,因为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也能够实现统一。对此,城市与农村可以彼此借鉴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同时结合本区域的现状,促进两地的发展。

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习近平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批判地继承了两者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思想,进而以这些哲学理论为指导,客观地看待和指导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思想实践:把培育“生态新人”作为践行的基础

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德国的现存制度就是对无产阶级的否定。由此,对这种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坚决否定,这种意识已上升为思辨的法哲学,可这种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想却把现实的人置于不顾或只凭虚构的方式来满足整个的人,都只是因为现代国家[6]11。然而,对于思想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不会专注于自身,而是课题,这个课题只有一个解决方:实践,德国人能不能实现一个不但把国家提升到现代各国式的高度,而且提高到人的高度的革命呢[6]11?马克思在此表明了无产阶级想要推翻旧德国的力量,实现个人的解放,自身就应该认识到德国以国家意识形态对人进行束缚所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国家制度,而要消灭这种制度,需要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运用实践即采取革命的方式。反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生态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是来自人类不恰当行为所造成的生态失衡。从人类的社会历史形态来看,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更新,科学技术不断地涌现与运用,人们的生产方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这种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大、形式多样。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 者[7]396。因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解决时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必须从“生态新人”这一源头抓起。通过提高人类对待自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文明影响人类文明素质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进而培育践行理论的主体。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源泉和价值指向。人与自然具有密切的关系,人在自身具有的认识水平上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的认识以螺旋式逐渐上升。很多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生态破坏了,搞起了一堆东西,最后一看全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人类的这种行为使得自身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然而为了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国家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3]3。生态文明建设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个社会产物。当人类社会发展处于每一个阶段之时,人类自身都是依靠自然界给予的恩赐,在自身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认识自然,并对自然进行合乎目的的利用、改造。在同自然利用、改造的过程中,人类由于只考虑个人的需求,而往往忽略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人由自然而生,人同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8]。人类对自然的这种伤害必然遭受自然报复,这样的情况在工业文明时期变得尤为突出。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工业发达的英国社会状况时,批判了资产阶级为追逐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不惜牺牲森林以及导致土地荒芜为代价。同时,伴随着工业文明席卷了整个欧洲、全世界,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环境问题,更加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所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他从人民的层面,探究了引发生态的根源在于人民,进而以人民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为出发点,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9]2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具备生态思想的人的共同参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中,他注重培养、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发挥一批批共产党人带头奋斗,而且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如此一来,人民素质水平的状况,将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对此,习近平强调:首先需要加强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增加人类的生态意识,从而营造一股良好的社会风 气[4]242。通过宣传的方式,让人民深入地认识生态,从而在意识层面上认可生态。接着,以落实实践的形式,使公民能够实际地参与生态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水平。实践是全面认识事物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通过实践,逐渐地形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其中,全民义务植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大家都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10]。通过引导人们参与生态,增强人们对待自然的责任意识。再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教育范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要求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到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 尚,[3]122从而在贯彻丰富的形式之下,突显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价值的认可和善待。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同社会之间的多维关系。人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部分,理应从思维上端正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方法上科学地改造自然,最终在把握根本性因素的层面不断地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阐明人是践行思想的基础。

三、思想使命:以思想引导人们建设美丽中国

在《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1]18在这里,马克思表明了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在于解放自己,而这种解放的提前是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需要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于此指出的哲学同无产阶级的使命的关系。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习近平根据当前我国的生态现实,批判地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诠释了把哲学的思想与人的有效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的形成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在践行绿色生态活动,改造客观的不良生态状况,并且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生态文明建设需建立良好的社会文明氛围,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人们,从而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尊重和善待自然生态。习近平在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从不同的视角呼吁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首先,从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发展现代理论。习近平明确提出:“要顺应自然,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袪滞化淤,固本培元,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可以说,这就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顺应自然的观念中提升出来的生态思想[12]。其次,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七年知青的岁月里,大量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从而为后来形成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四重生态视域,即生态事关生产力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事关民生福祉,生态事关国家安全,生态事关文明兴衰[13]。在关于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中,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更加合理的理论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这一理论,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9]245。在生态与事关民生方面,绿色空间建设、资源的节约和绿色消费等可持续发展理念,都体现了自然兴、人民兴的逻辑理路。在生态与国家安全方面,习近平把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安全列入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在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方面,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只有人们坚定信念、遵循准则,文明程度才能有所提升。因此,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在构建生态文明之时,从人类的生产生活进程中阐明了人类在对待自然生态时的多元价值需具备感知与尊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建设美丽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发展的前途命运,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之根[14]。所以,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需要在内部具备实质性的成效,还需要良好的外部形象,即在国际上展示绿色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国内外生态治理思路和方案中,展示了构建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首先,在内部的完善方面。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当前仍然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就解决问题以及接下去的工作部署,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国是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而这种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此,一方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的追求。所以,习近平从推进绿色发展、解决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监督体制以及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维度,牢牢的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联系,以系统性、整体性的视角,推动人同自然和谐的融合。其次,在外部方面,即在国际上塑造更加美丽的生态形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责任与担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表明国家决心和树立国家绿色形象。在国际生态大舞台上,习近平一次又一次的表明了我国对全球生态建设的态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自然灾害等生态问题方面,我国落实行动,一方面从本国的生态建设出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在国际生态建设中,积极同各国共同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基金、签署《巴黎协定》、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进而呼吁世界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贯彻到国内国外的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具体举措之中,从而为坚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因此,在马克思的《导言》这本经典著作中,虽然马克思那时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还带有着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色彩,共产主义思想尚未形成,但是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与发展的方式,以及运用这些积极的思想分析和指导工人阶级实践自身解放的思想,对于当前人类认识和对待自然界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发展范式,从而把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最终指导人们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之下,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文明
马克思像
请文明演绎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说文明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小包哲学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