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丽波,李 梁
(1.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到来,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已经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经济发展并转向多方面的立体需求,中国人民的社会期待发生了急遽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发展需求的集体升级,人们对自身福祉有了高层次的要求,对于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有着迫切的渴望。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却受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度掣肘,良好生态愿景与现实境遇的巨大反差,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短板和软肋。对此,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诠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等生态战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远思考。新时代必须精准把握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旨趣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形成凝心聚气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实现可期、可感、可获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生活,推动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进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新时代社会经济要素转向整体性发展的视阈下,紧密结合新时代突出的生态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要求,基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理论诉求,构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内涵体系,分析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整体性发展的特性。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人类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重关系的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整体性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整体性诉求。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向整体性转变的视阈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存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实践和理论之中。在现实层面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突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上,面临新时代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要求理解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理论层面上,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原创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引地位还需进一步加强,有待实现“政治”“学界”“人民”三维形态的整合统一。在上述现实层面、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交互中,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引理论的整体性建构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领导中国人民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府、社会、人民的环保意识急遂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表征着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全局性、历史性的变革。但是,由于生态破坏的严重性与修复的复杂性长期性,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势头并不牢固,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们普遍存在认识不深刻、思想滞后的问题,“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国家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生态问题呈现出整体性发展态势。“问题的整体性内在地要求以整体性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2],立足新时代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整体性,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征,是科学应对生态问题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观照生态环境问题的依据。第一,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来分析,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优质生态产品的不足,脆弱的生态追根溯源在人们环境破坏、资源掠夺行为对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扰乱和阻断,“造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大自然中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效应”[3],生态环境无法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极大地降低了滋养人类的功能,无法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第二,从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整体性来分析,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地位和价值的缺失,造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充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态环境代价型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弊端,其关键在于传统“黑色发展”理念的掣肘。这种传统发展方式指引人民“将生态系统看成取之不尽的供奉者,肆无忌惮地掠夺资源,并将生态系统当作垃圾桶,将人类产生的废物排放到其中。[4]”脆弱的生态遭遇新时代压缩式发展方式的挑战,频繁的物质交换在获得财富激增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黑色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显露无疑,自然资源衰竭威胁人们的生存根基,有悖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呈现出功能性退化。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从资源环境代价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发展模式。第三,从个体关系的整体性来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的不平衡、不对等分布,在利润驱动之下资本所有者肆意开采自然资源,却把生态危机留给当地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将视阈局限在个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还需要从社会问题协商协调中破解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新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更具根本性,人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渗入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表现出了显著的整体性特征,要求以更具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措施来弥合生态环境裂痕。
整体性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特性之一,“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与传统发展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科学把握现阶段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抓手”[5]。整体性的发展诉求在生态领域集中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要求。第一,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功能来分析,生态文明建成后的美好图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复合叠加。生态文明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转型的前景和先机,而且作为生态战略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建设的全过程,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速发展的关键,这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方面来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然而依旧存在地区和领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当前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不平衡不协调情况,这与城乡生态环境有机统一体导向相悖,割裂了城乡发展一体性,使全社会美好生活与现实生态压力同在,这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整体性原则贯穿于全过程,使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基石。第三,从绿色发展的全球趋势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备受国际社会赞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已面向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绿色发展成就,甚至认为中国将会避免西方发展老路而步入现代化国家。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契合美丽中国建设和国际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是关乎全球共同命运的时代课题,具有全人类共同行动的整体性诉求。第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来分析,当前中国正处于整体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攻坚阶段。生态文明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集体愿望,绿水青山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属性,还决定着人们的生态幸福指数。在生态理性感召之下,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压力复合叠加阶段,已经到了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环境需求的攻坚期,也到了具备能力和条件破解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期,这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进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突出了社会永续发展的整体性。绿色、美丽、协调、富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合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整体性建构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命题。第一,生态文明为社会发展贴上绿色标签,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目标彰显了社会现代化和传统“黑色发展”方式的本质区别,重点在于高度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重和谐的价值追求。第二,生态文明成为社会永续发展的新定位,与传统“黑色发展”相比较更具长久性和持续性。第三,聚焦新时代生态需求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突破生态治理沉疴,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第四,全方位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新战略,加快生态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显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价值新境界。以上彰显了全体人民与大自然共荣共生的美好图景,表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整体性价值追求,这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建构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最基本的行动,其实践价值、人民生态需求、战略意义都到了空前的高度。从未来生存与永续发展层面来看,人民与生态环境是命运共同体关系,是否彻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不仅关乎生态环境质量,还关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求”[6],更关乎美丽中国建设以及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竞争力。跳出生态环境狭小视阈,生态文明建设更具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意义,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诉求更加急迫,需要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和内涵进行整体性论述,夯实指导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在多种重要场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最基本的福祉,要用最严密的制度和法律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生态福利。这些理念构成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思想体系,为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为全社会走绿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因此,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一个集聚问题关切、思想内涵、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框架下进行整体性考量,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突出表现为生态战略观、生态民本观、生态环保观、生态全球共建共享观的有机统一思想体系,集中彰显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民本性的精髓和特征。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在战略上表现为从全局性、持续性、长期性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集中彰显了习近平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关系的高度关切。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进步与生态保护的经验和启示,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大意义,提出绿色发展是全球文明发展趋势的论断。习近平在全球绿色发展趋势的历史坐标中突显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突出坚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强国战略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追求;突显绿色发展理念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必然选择。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树立整体观和全局观,切莫急功近利、顾此失彼。习近平高度关切绿色发展的历史趋势,并将其全面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到本世纪中叶全方位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的全面形成”“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总之,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战略性的精辟凝练,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人民的生态需求,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生命共同体理念,突出生态功能的整体性民本观。第一,高度关切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习近平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最普惠、最公平的民生福祉和公共产品,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作为新时代头等民生大事,不仅体现了热忱的生态民本情怀,而且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需求的整体性价值追求。人民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日益迫切,热切期盼改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创造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新时代必须以盘活用好人民力量为切入点,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将破解突出生态问题当作社会发展的优先事件,把人民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主体地位。第二,突显生态文化的滋养功能。习近平指出:“人类通过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但必须谨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长远发展必须保护自然,不能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7]习近平深刻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生态文化的缺失,社会中屡屡出现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追根溯源就是生态文化的缺失”[8]。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资源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日渐尖锐,调节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需要妥善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第三,强调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开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与大自然也是彼此相依相存的生命共同体,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对绿色发展之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层阐释。因此,生态民本观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价值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根本体现,是人们生态需求和生态福祉获得普惠增长的保障,启迪我们始终为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诉求开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凝聚着习近平对美好环境的珍爱、对生态安全的高度关切、对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要求以及对生态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第一,将生命与生态等量齐观,高度关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习近平以“生命”“眼睛”来生动比喻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永续发展的保障,必须有效预防生态风险的发生。第二,从科学认识论审视生态问题。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系统要形成良性循环需要亿万年时间,生态环境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主张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严格管制生态恶化,“不同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担负生态治理职责,做好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工作”[9]。第三,提高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领 导,推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档升级。领导干部要护佑生态谋大略,造福民生绘新图,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布局,站在全局高度,对民生工作和生态建设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环境安全为底线,夯实“绿色家底”担负生态政治责任,确保人民的“绿色幸福感”持续攀升,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总之,生态环保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朴素自然观的精髓,突显了生态环保的整体性要义,启迪我们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遵循系统论的认识方法,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战略稳步前进,实现人民生态获得感和生态愉悦度的双重攀升。
习近平始终高度关切全球生态问题,在多种国际场合重申了极具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彰显了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的情怀,以深邃的发展眼光主张既要满足当代人类发展需求,又要保证人类未来发展的需求,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全球生态共建共享观。第一,生态环境问题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是世界人民发展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秩序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其中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是尊重、顺应自然发展构建绿色世界的价值追求,强调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程度决定了在大自然毁灭性力量面前的人类共同命运。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倡导生态优先,集中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和优势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合作链,由世界人民携手共建绿色美好的“地球村”。第三,美丽中国是绿色地球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公共问题,人类的生存发展都需要依赖唯一的地球,全球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直面的共同挑战,要求世界人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通力合作才能应对生态危机。为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强调中国将信守承诺实现节能减排,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共谋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在共建绿色地球进程中形成命运共同体,群策群力全球生态环境和永续发展的破解之策,共建共享绿色地球带来的福利。总之,生态全球共建共享观体现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领悟,是对绿色地球建设的深刻阐释,启迪我们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绿色地球建设进程。
以上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基于战略高度彰显了全局性的生态保护思维,立足广大人民的生态需求,集中反映了生态文化的滋养功能,将生态与生命等量齐观,突显了生态环保观念的整体进阶,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全球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全球共建共享观推进绿色地球建设。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曾经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引“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利用科技进攻自然界形成了物质主义,这是一种反自然的发展模式。”[10]虽然为人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使人类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工业社会“黑色发展”模式的弊端,并积极寻求发展转型之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有别于西方“深绿、浅绿、红绿”流派的科学理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发轫于中国生态治理实践过程中,形成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框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原创性成果,是新时代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遵循,更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
从思想理论的演进逻辑上来看,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一个主客观良性互动演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生态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经验、世界生态治理实践经验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融会贯通生成的原创性成果,集中彰显了习近平谋划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高度和深度。从整体上分析,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极具战略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体现了全局性的价值立意,全景普遍地的理论视阈,多层次宽领域的价值导向作用,全球性的传播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现着唯物史观立场、整体论思维,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1]作为生态治理目标,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界共荣共生的生态目标论、人类与大自然物质交换协调论、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环保论,揭示了人类生态发展的走向,是美丽中国和生态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泉,将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融入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之中。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整体性视域,科学厘清了中国特色与中国生态治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关系,清晰地呈现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丰富发展。
作为实现新时代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根本性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艰巨而繁重的工程,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均衡状态,具有战略整体性的价值引领,是对当代生态问题、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国际生态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是对中国怎样避免陷入发达国家“黑色发展”陷阱的前瞻性思考,明晰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第一,指明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框架下,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人类-社会-大自然”的多维和谐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高度辩证统一,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要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生态发展与人民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生态环境目标与中国特色在生态时空下的集中展现;美丽中国是社会之美、大自然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复合叠加。第二,指明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面对新时代艰巨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习近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着眼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软肋、生态治理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指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指出了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质量欠佳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生态领域的集中表现,揭示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紧迫性。第三,提供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式方法。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中,包含着生态环境治理层面的方法论内涵、辩证法意蕴和生态思维理性。在习近平的宽广视野中,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层实践行动,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必须坚持绿色与富强的辩证统一,深刻认识“两山论”和“生态红线”,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回归社会经济发展理性,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治理共识,形成全体人员共治的思想标杆,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遵循。
在众多的发展需求中,经济需求是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不论是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还是从人的多元需求理性来考量,人从本质上具有不可磨灭的物质性,利益多少的理性权衡依然是人类最根本的行动逻辑”[12]。因而,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增长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基石。然而迄今为止经济增长方式当中,占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追求物质财富的激增,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严重不平衡,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了世界性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的全球蔓延引发人类对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理性批判传统反生态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形成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指引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回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指引。相对于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对于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生态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民物质财富的需求,而且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13]。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突显了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这样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绿色生产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经济的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必须由传统“黑色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需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抓手,坚定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人们走向富饶、绿色、美丽的现代化,指导经济发展从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生态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日益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山青的深度和水绿的程度将决定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速度与高度。
当今世界生态治理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正发生着急遂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重申多边主义对全球生态治理至关重要。欧美国家生态代价转移、生态殖民国家发展弊端日益显现,从客观上造成全球生态治理陷入共识断裂的窘境。当代欧美发达国家迫于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国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迫切需要改善本国生态环境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其发展道路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向不发达国家转嫁生态危机为代价的,这种资本利润驱动下的“生态殖民”“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公平不协调的发展道路,也是生态危机向全球蔓延的根源,不发达国家裹挟于其中遭遇资源的掠夺、环境的持续恶化。中国坚决反对走生态代价、生态殖民、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主张构建全球生态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践行高标准、惠民生、绿色发展理念,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责任共但,成果共享,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要追求天下大同,让世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习近平提出的“遵守联合国全球生态契约,构建绿色发展全球生态体系”的呼吁,是对全球生态治理绿色转型的指引,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球生态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治理战略以及实践效果备受全球瞩目,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既包含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体现了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思想,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绿色发展理念是应对全球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共赢是各国人心所向,这一思想引发国外政界学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给世界以确定性、信心和希望。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作用,我们相信构建开放、包容、联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生态,有利于打造繁荣和平的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共建绿色美好世界。
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构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内涵体系,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整体性框架下,明晰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深刻认识“两山论”和“生态红线”,回归社会经济发展理性,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治理共识和全体人员共治的思想标杆,通过转换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推进自然资本的不断增值,引导实体经济向自然与人类共荣共生的方向发展,构建开放、包容、联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生态,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球生态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