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涵
朗读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心理研究证明,进入小学后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而朗读评价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增强朗读自信、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朗读评价方法。
人人参与评价,激发评价主体的动力
教师评学生,重在点拨。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应是句简单的“好”与“不好”,而应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怎样读才能更好,从而激发学生对朗读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激起他们渴望再次尝试朗读的强烈愿望。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是学生评价他人的一个参照。
学生评教师,重在学习。范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朗读方法,这时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对照自己的朗读,从细节处入手,关注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的朗读处理,找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讨论不这样朗读效果会怎样,让学生在辨析比较中掌握朗读技巧。
学生评自己,重在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做出评价,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觉得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改进。这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学生评学生,重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在评价别人前主动组织语言,准确进行表达,既培养倾听习惯,又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时时融入评价,激发评价时机的活力
即时性评价,关注成功体验。多年实践发现,对学生朗读进行科学、睿智、灵动的即时性评价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朗读氛围。即时性评价不仅需要充满赞赏,还要巧妙机智、多元生动。对于学生朗读中的小优点大胆赞赏鼓励,对不足之处也要巧妙指出,引导学生再尝试。
延时性评价,关注实践感悟。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朗读能力较弱,可以暂时不评价,以免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而是鼓励他进行再次或多次朗读,或多听一遍示范朗读,让他在朗读实践中揣摩、感悟,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有比较明显进步时,再进行朗读评价。
阶段性评价,关注朗讀效果。阶段性评价是指期中、期末等时间段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阶段性的总体评价。在阶段性评价中,考察方式要注意多样性,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朗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采取“等第+评价语”相结合的评价策略,重视过程性评价。
多元智能评价,激发评价工具的魅力
保留传统评价的优势。虽然有的传统评价工具已过时,但稍微创新一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比如:把五角星变成学生喜欢的大拇指印章,轻轻摁一下就是一个肯定;一朵小红花变成一张“免作业单”或“报喜单”,甚至一颗巧克力……这些看似“小儿科”的评价奖励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具有诱惑力的。
依托信息化平台评价。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用朗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个人之间、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赛前,先利用大屏出示朗读内容和朗读要求再让“听众们”依据评价表的评价维度,利用信息化平台的投票功能,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胜者。投票后,在大屏幕上展示朗读者获得的票数,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
微信平台实时互动评价。朗读和背诵作业是教师较难检测的,如果让学生在校内一个个进行背诵,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尝试运用班级微信学习群进行朗读和背诵作业的检测与评价,让学生以微信语音的形式将作业发布到群里,同学间互相学习,家长、教师进行共同评价。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检测学生背诵的成效,而且能激发学生更加认真练习,呈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实践、用心探索,朗读评价的机制就会愈加完善。只有教师“智”评价,学生才“慧”朗读。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航华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