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立宏:做有情怀、有视野、有境界、有担当的教育人

2020-12-09 05:30李香玉万磊
教育家 2020年4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

李香玉 万磊

2020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各行业团结抗疫之际,为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汤立宏以一名优秀“教育人”的视角,积极引领了全国多个地区中小学及广大教师的抗疫行动。他个人开发并主讲“校园教师抗疫”十大系列公益讲座,同时,发起、主持(兼点评)多场《校园抗疫·我的行动》线上学术论坛,全国各地教师2万多人次参加并受益。他还应邀担任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校园抗疫·教师研修”首席专家和专家组组长,在他精心指导下,青年教师“后疫情”线上教学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学习与教学成果。在校园抗疫的危难时刻,汤立宏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诠释了一位普通教育人的情怀担当,以其专业引领能力与奉献精神赢得了教育界广泛认可,多家媒体从不同角度报道他专业引领校园抗疫的事迹,云南、河北、四川、上海等多地教育行政和教师培训部门,西南大学等大中小学校致谢函纷至沓来。

在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观察思考,在中小学校本研修实践中探索前行,在全国各地中小幼学校及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与职后培训工作中开拓领航,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教研引领、科研指导、培训带教,构成了他工作生活的主旋律。40年教育教学生涯,汤立宏默默地打造一个又一个区域及个人教育教学工作品牌。至今,汤立宏正式出版著作10余部,逾400万字;受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委托,任编委、副主编出版专著30余部;主持领衔上海市、区两级教科研课题(项目)24个,个人获省市级以上奖项50余项;指导各类学校和教师成功立项国家及省市教科研课题50多项,获省市级奖项30多项;开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题培训讲座专题200多个;全国知名高校及各地讲学2000多场。在教学研究人员专业发展领域,他练就了个人“能教善思、能训善导、能研善著”的专业品牌。汤立宏感言:“教育是一项清貧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执着才能取得成效的事业。教育人需要以恒久的情怀,孜孜不倦,投身于教育工作之中。”

教育人的情怀——坚守教研初心

《教育家》:您由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起步,到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再到专职从事教学研究,40年来的教育生涯,工作角色几经变化,您认为不变的是什么?

汤立宏: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年轻,在从业之初,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一份期许非常重要。这种期许也是个人事业的初心,我的初心是:做一名有思想、好学习、乐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正是这份不变的初心,让我风雨兼程,用汗水和心血在教育热土上无怨无悔地耕耘了40年。

因“初心”而生成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爱、对教学管理实践的痴迷,我曾多次主动放弃家乡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等令许多人艳羡的步入仕途的机会。坚守“初心”,让我寻觅、发现到的是做一名教师、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丰富人生乐趣。坚守“初心”,让我以学习者、研究者的视角,破解了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真经”。

因“初心”而赋予自己不断学习、反思、研究的秉性,步入区域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研究专业岗位,我更是抓住学习拓展机会,确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深刻认识到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及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回顾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您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汤立宏:人生每一段历程都是一笔财富。回顾来路,我的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大体上经历了“三级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从教的第一个十年里,我实现了教学研究的“第一级飞跃”。即围绕教法和学法研究,探寻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之路,在当时全国几乎所有通过邮局公开发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报刊、中学生语文阅读报刊上,发表关于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指导数十名学生将作文公开发表在全国十多家关于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辅导的报刊上。为此,我还获得了改革开放后江苏省高邮市政府首批表彰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

2000年前后,从教的第20个年头,我实现了教学研究的“第二级飞跃”。即对语文教学从星星点点的研究逐步拓宽,重点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学法和教法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应用研究,其标志是120万字共三册的语文教学系列专著《汤立宏语文教学文集》的出版,该书后来成为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的中小学图书馆装备必备书目。这一时期,我曾任高邮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电教站长、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这使我能够从教育而非仅仅是教学的角度去审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小学优化教学管理、推进有效教育的路径。

2004年,我有幸通过人才引进成为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的专业教学研究人员。2006年起,我成为区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培养对象后,教育研究从语文学科教学进一步延伸拓展到教师专业成长领域,关注和引领更多的中小学校(园)长、学科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这使我个人教学研究开始实现“第三级飞跃”。我先后师从上海教育功臣顾泠沅教授以及上海市同时拥有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称号的洪东府、郑少鸣、顾志跃、陈军等教育名家,先后任上海市长宁、静安、虹口区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区科研室主任、教研室助理、区课程管理与指导中心专职副主任,这使我的教学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跳出单一学科,有高度地审视更多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课改实践的关系;沉浸深入具体学科,研究细微深处的学科教学规律,揭示教师成长密码;聚焦校本研修,引领学校优化教学管理、实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可持续发展。在“跳出”和“走进”的过程中,我与更多名师、同行借力校本研修,在“教研训一体”框架下相知相携、相学相研,探索并实践广大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优化之路。

《教育家》:对初心的坚守,反映在教育研究的内容上,您是怎样做出努力并达到一定高度的?

汤立宏:一个人生命有限,精力也有限。回首40年来的教研历程,我觉得自己的教研实践始终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坚持文道统一、教法学法并重,关注教学效果、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变量。二是教研训同步推进,互为犄角,相得益彰,教育研究始终追求充分的深度、宽度、信度与效度。三是教育研究实践始终聚焦真实问题解决,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实效、接地气、创品牌,让群众性教育科研深深扎根于中小学课改的大地上。四是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始终坚持“育德育能”一体,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审视并追求教师专业的科学有效发展。

教学研究目标明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我们就能不离“初心”,少走弯路,取得教学专业的最优发展。

教育人的视野——凝练教育思想

《教育家》:您主张“从生活情境中发掘学科教学与教育实践的资源宝藏”,并凝练出“生活语文”等教育思想,这对教学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汤立宏:我始终关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用性,我的课改追求是,充分发掘学科教学中的生活资源,关注学科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落实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体验、历练。

20世纪80年代,我便喜以研究的视角关注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习提升、素质发展以及核心素养培育,并逐渐丰厚了本人的教育思想。其中,“生活语文”重在指导学生写好“我的故事、家族故事、民间故事”等;“实用语文”重在增加应用文教学模块,鼓励学生向新闻媒体等平台投稿。

突出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建设民主、和谐、智慧、实用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学科的拓展学习与教学,注重学生语文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让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具张力,更接地气,更有实效。围绕生活实践学语文、用语文,能够有效地使语文成为学生的生存工具、精神源泉和生命力量。

《教育家》:近年来,您一直主张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程,在鲜活的区域文化和地方场馆资源进课堂、进课程方面,您进行了哪些有效实践?

汤立宏:进入新世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和北郊高中、复兴实验中学等学校的老师共同挖掘上海城市文化与精神,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发祥地、红色革命文化发源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行走上海 阅读上海”获得中国教育创新优秀课程奖、“十二五”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后,我又将该项目延伸升级到领衔主持虹口区重点项目、上海市教研室重点课题“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课程建设”。

立足虹口,延伸至全市,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一起引领学生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优质资源,增强学生在区域场馆资源有效利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教育家》:您是全国范围内“关键教育事件”深入系统研究实践第一人,怎样理解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汤立宏:2005年,我第一次听导师、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提及“关键教育事件”,此后,我上网搜寻,竟没有一条相关解释。凭着职业敏感性,我感到,研究“关键教育事件”对于教师教学改进及其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我从概念定义入手,再到具体教学场景的解析、实践,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上海市名师培养工程立项了我的专项课题,也催生了我的个人专著《课堂场景与教学智慧——源于中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教育事件”解析》,并荣获第十一届“上海图书奖”。

关键教育事件是教师生活中能强化自我专业认知或引发认知冲突的教育过程、片段或细节。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反思与体验,研究优化、跟进教师(学生)行为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可以使广大学科教师深刻感受到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活动、精神享受与心灵提升的过程,不断提升教学魅力,体验教学专业发展的乐趣,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家》:您的新作《现代学校新型常用文书写作指导》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现代学校建设常用文书体系“五分法”,这对现代学校治理意义何在?

汤立宏:现代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创建教学品牌,必须加强各类教育教学文书的应用规范。“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督导自查报告”“课程计划”“科目方案”“教学设计”等都是校长、教师需熟练应用的教学文书。

基于此,我结合40年来从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的经验,根据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现代学校建设的常用文书体系“五分法”。具体包括:对接国家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类文书、现代学校民主办学科学治校类文书、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类文书、现代学校教学实践评估反思类文书、现代学校教育新闻宣传类常用文书。希望能够帮助基层学校校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有效突破瓶颈,推动现代学校的建设发展。我写作了大量文体样文,开展教师写作指导培训,成效显著,获得上海市“现代学校发展创意设计”二等奖。

《教育家》:中小幼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您是否有相关研究?

汤立宏:中小幼校园伤害事故类型不一,有的关联师德,有的关联教学基本功;有的关联管理规范,有的关联硬件设施;有的关联校内师生,有的关联校外社会;有的关联宏观群体,有的关联家庭个体。种种事故的共同特点是对学校办学声誉构成巨大的破坏性,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与社会影响。然而,对于事故类型、成因与防范,法律界人士不太熟悉学校管理难以深入分类,教育界人士无法律专业背景往往单一性处理事故。在教育局行政岗位处理过大量事故,促使我反思,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责无旁贷,我起初打算写一篇文章,最终写成了专著《中小学校园伤害诉讼案例面面观》,在国内学界首次系统分类校园事故的12个维度,并剖析预防对策。

教育人的境界——助铸区域品牌

《教育家》:作为上海市首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者之一,您进行了哪些有效的设计与实践?

汤立宏:2006年,上海市首期“双名工程”高研班正式启动,在长宁区教育学院时任院长洪东府领导下,我负责区县中心组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在总结此前区域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协助领导推进了双名工程“四个模块”的培养工作,市教委〔2006〕59号文件指出:采取“集中学习和按需施教相結合、综合班集中学习与学员分散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思路,按“公共、专题、实践和自主发展”等“四个模块”分别配置菜单,全面关心学员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开展富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示范性的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工作。

如今该工程已进入第四期,许多基地一直沿用这一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名校长名师培养之路。

《教育家》:上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地区,虹口区教育学院近年来推进“以区校合作项目为载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课程计划与学年度执行报告制度”“基于规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实践,作为区域系列重点项目核心成员,您如何看待这些区域教育品牌的价值?

汤立宏:这些区域重点项目都属于中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领域的关键性问题。

区校合作项目是上海市虹口区近年来着力探索的一项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我们强调广大一线教师是实践主体,教研团队组成合作伙伴,骨干领衔。10年来,项目实践始终坚持切口小、聚焦教学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任务驱动,在有限的时间里(一般一年为一周期),致力于形成有意义的教师教学改进与学校课程优化的“产品”。如:通过项目实践,建设一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改进某一方面教学行为或建立某一方面教学常规;建设某一方面校本教学资源库;开发校本作业训练系统。作为项目总领衔者,我与区内2000多名教师参加了500多个区校合作项目的实践,有效探索了一条植根基层学校实际、受广大教师和校长欢迎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新路。

“课程计划与学年度执行报告制度”的建立实施是赋予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以刚性与规范的一项改革行动。学校章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学校学年课程执行报告,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是否规范、严谨、有效的标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体两翼”。长期以来,未能以学校主动发展为追求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大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缺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反思,缺少对计划执行效果的自我与外在评价。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透过学校课程计划及执行报告,可以洞悉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对于学校课程的理念及办学主张、教师的课程理念、学校发展的后劲与张力。这项工作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我负责设计并推动实施虹口区中小学“课程计划与学年度执行报告制度”,积极引领区域内学校追溯历史文脉,思考学校当下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合理性,把握“此时”“此地”“此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鲜明时空特点,倒逼学校提高课程计划的科学性、真实性,并在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自我检查评估中,不断鞭策,落实流程规范,努力提高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

“基于规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是上海市虹口区自2015年起开展研究实践的重点项目,所谓“规准”,就是行动的规则和工作的标准。学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领域的“规准”制定与落实体现了学生学习、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有效运行的内部规律及现实水平与规格品位。从执行主体来看,它包括“管”的规准、“教”的规准和“学”的规准。传统的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停留在一般的制度建设层面,以“自上而下”和刚性的思路来管束、约束教师,因此教师抵触情绪重,感觉只有被动执行的义务。并且,多数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改进领域对于建设什么样的“规准”心中无数,茫然无措,不少人处于观望状态。基于此,我作为“基于规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项目顶层设计者之一以及区局文件的主笔之一,努力渗透和强化如下思想:中小学教师是“规准”的执行者,更是“规准”的建设者,是制定主体、实施主体、完善主体,所以,制定和实施深接地气的“规准”,必须秉承“自下而上”的思路,充分发挥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赋予“规准”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力量,使具有正效能价值意义的“规准”成为学校优秀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教委、市民进、虹口区教育局联办白玉兰国际论坛,多个省市组团来学习,浙江全省推进“精准教学”,经省教研室领导力荐,多个地区特邀我从“规准”视角进行有效指导。

《教育家》:2006年,您出版个人专著《校本研修专论》,此后又开始关注校本教研的效能提升并进行了有效探索,请介绍一下在这一领域的个人实践及虹口区推进“教研活动课程化”的项目影响。

汤立宏:校本研修正逐步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校教学研究实践的一种主流文化,校本研修不能仅关注活动形式的创新,还应通过内涵的丰富,实现活动效能的提升。校本研修现场必须紧密关注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关注教师群体参与及其个体智慧在集体活动中的共享、碰撞与提升,关注校本研修全体参与者共同获得的精神愉悦、知识拓展及其专业发展,关注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各地现场研修活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低效乃至负效的痼疾。

由这一方面思考出发,我于2008年申请立项上海市级课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提升“现场教研”活动组织效能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中小学“现场教研”活动大量成功案例与范式,对影响“现场教研”校本研修活动效能的若干关键与辅助性因素进行认真、细致、深入的筛选、论证。

在个人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作为核心成员,力推“教研活动课程化”项目在虹口区落地及深入实践:让教研搭上培训列车,使教研活动成为有规范、有宽度、有长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学习性活动;让培训扎根课堂实践,使培训活动成为有生机、有地气、有人气、有实践、有反思的实践性活动。自2012年起,虹口区致力于打造“问题—主题—课题”教研链,“研训一体”渐成特色,该项目也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教育人的担当——领雁协同发展

《教育家》:在引领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80后”青年教师“三师四有”专题教育品牌建设中,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汤立宏:师德教育是盐湖区教科局对全区“80后”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指导与支持的主线,立足于全区“80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该区教科局发出了“强师德、练师能、锤师艺”,积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教师的号召。2017年,我应邀担任“80后”青年教师“三师四有”专题教育项目首席专家,指导并开展了融“师德、师能、师艺”于一体的“三师四有”专题教育实践,引领教師深刻认识“三师四有”专题教育的重要意义,牢记师德宗旨,铭记师德追求,树立科学理念,优化课改跟进,追求岗位成长,实现境界升华,全区青年教师基本通过“达标课”“研究课”“创新课”的教学实践与考核,较好地实现了成为合格型、优秀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令我欣慰的是,1300多名青年教师在“三师四有”专题教育的凝聚下,迸发了强烈的正能量,敬业精业、爱岗奉献,成了盐湖区课改的中坚力量。

《教育家》:作为北京大学在云南省、贵州省黔西南州国培校本研修项目首席专家,您为他们的中小学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汤立宏:2015年,我介入北京大学国培校本研修项目,在梁娜、郁竹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与他们一起深入许多偏远的乡村学校,帮助教师树立课程建设信心,从地方文化多样性及其原生态资源中,创生最独特和有魅力的校本课程。

位于大山深处的临沧市邦卖中学教师左金华,经我们线上和线下培训,凭借其丰富的果树嫁接经验,成功执教《果树嫁接》的校本拓展课。原本,左金華由英语学科转岗不久,产生专业迷惘,我们的真诚鼓励让他心潮澎湃。我们向学校领导提出“全力支持这门课程成为学校品牌课程”的期望,并对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安排提出建议,校长和班子成员当场拍板,划出学校半个山头的50亩地,辟为该课程实践基地——学生果园。

大理州永平县老街中学教师孙靖因学校生源和师资变化而不得不几次转岗,先后任教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门学科。本来,他对教学工作已经灰心,准备以“副科”教师角色静待退休。我们二度来到该校时,老街中学终于启动了基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永平地方文化资源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孙靖开设了公开课《古道溯源》,在研修活动现场,我们与他一起分析,坚定了他成为校本课程优秀教师的信心。

云南大理下关四小教师万志娟,在我们的指导和鼓励下深入民间,了解白族甲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编写相关校本教材,在学校美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普及,形成富有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校本课程。白族三弦弹唱、白语演唱两种民间艺术剔除了低俗的内容格调,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白族扎染也成为学生表达多种创意设计的趣味课程……这些由民族技艺改造生成的课程正成为云南省一门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创新活力、堪称优秀品牌的校本课程。

《教育家》:能否谈谈您发起抗疫培训课程和线上公益讲座的缘起与效果?

汤立宏:2020年3月,全国中小学抗疫进入“停课不停学”阶段,我有一种直觉,自己虽然不能像医生、护士、警察、记者等那样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但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有责任回应师生在特殊时期的学习期待,为其排忧解难。于是,我结合自己对抗疫形势和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理解,迅速开发十大校园抗疫师训课程,并启动一系列线上公益讲座。同时,在陈红波、蔡晓婷、罗玉英、凌建红、任玉萍等多位教育同仁热烈响应下,发起并主持了多场全国性论坛,分享抗疫经验和策略。

实践证明,一线教师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为例,在区教科局的组织支持和我的指导下,一个半月内,共形成教学心得18000篇、抗疫事迹1400余篇;提炼整理线上教学优化实践心得1500余则;运用新理念新模式线上教学设计1300余篇,其中,优秀教学设计350余篇;1300位教师分享1500余节线上教学个人录播课,250 节获评优秀线上教学课。

《教育家》:您如何理解一名优秀教育人的品质内涵?

汤立宏: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其品质不仅体现在“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品性修炼,还应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致力于区域(学校)教育品牌的建设,更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全国更多地区的教育协同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实践是一项慢工程,需要有绣花的心思,绵密而悠长,需执着坚韧地跋涉,更要与时俱进,赋予教学研究和个人专业发展时代活力。在学校发展、学生教育、教师成长等方面面临困扰的时刻,一名教育人应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挺身而出,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

汤立宏抗疫公益讲座中的教育心、赤子情

从汤立宏校园抗疫系列师训课程和公益讲座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后疫情”时期教师培训的关切与用心,感受到他朴素的教育心和浓郁的赤子情。

《疫情环境下的中小学校和教师之大胸怀、大格局、大视野》

系统阐释从容应对疫情、开展有效学校教育的十大应对措施,助力教师走出“后疫情”时期的教学迷惘困境。

《中小学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及活用抗疫资源的三重境界》

阐述面对丰富鲜活的全民抗疫资源,教师应当具有强化课程的意识,充分有效地发现鲜活资源、利用价值资源、创造增值资源,实现办学创新升华。

《化危为机  中小学校在疫情磨难的历练中走向品质发展》

阐述“后疫情”时期中小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创新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举措,引领思考抗疫经验,提升学校课改与学科教学的品质。

《“后疫情”与“疫情后”的师生心理问题关注与健康导引》

结合相关中小学与教师的成功实践,巧妙化解教师心理障碍,认识专业发展,同时引领学生进一步培育核心素养,强化生涯教育。

《“后疫情”线上课堂的教学组织、效能与形式创新》

有效回应线上教学课与中小学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引领更新教师观念,推动线上教学成为今后中小学的新型教育教学路径和新型课程实施形式。

《“后疫情”与“疫情后”的校园安全与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置》

在个人专著《中小学校园伤害诉讼案例面面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后疫情”与“疫情后”情势下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指导完善防范机制,构建“后疫情”与“疫情后”的平安和谐校园环境。

《“后疫情”与“疫情后”校园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防范处置》

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生成原因及防范机制,特别是舆情应对的策略方法等,据此进一步提出有效解决办法。

《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如何选准切入口》

系统阐释教学反思的定义理解、意义解析、切入选点等,同时,围绕教学反思的深度有效实践,进一步阐释教学反思的专业境界、文本呈现方式,指导优化“后疫情”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

《燃烧职业热情  做尊享幸福教师——与职业倦怠作斗争》

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及努力解决之道,引领教师正确认识生命价值与意义,走出“后疫情”迷茫,实现从“小我”迈向“大我”的人生境界修炼。

《名师修炼:如何形成自我与团队的教学品牌特色》

具体阐述名师修炼和学校特色教学文化及办学特色凝炼的三重境界,引领教师凝练智慧、修炼特色,实现中小学校的品牌优质发展。

《“后疫情”下的学生学习困扰、期待与变革》

具体分析“后疫情”时期中小学学生学习特点,提出有效应对策略。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