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抗疫行动,带来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进一步升级和普及应用的重要契机,广大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挑战中经受了信息技术提升的洗礼。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深入中小学教师、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心中,深深植根于中小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办学和特色发展的实践之中,“三师四有”专题教育结出新硕果。
教育信息化基礎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全区办学条件质量。自2014年起,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委区政府积极加大投入,先后投资26600余万元,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配备计算机教室77座、计算机2173台、班班通多媒体设备850套、专任教师笔记本电脑3063台,信息技术办学条件改善,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在5所高中学校,全区共投资1600余万元,配备计算机教室9座、多媒体设备137套、专任教师笔记本电脑720台、智能录播教室4间、微课制作室、电子阅览室、创客工作室5间、精准教学分析系统、LED大屏,整体提升了全区高中办学水平,满足高中教育教学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布局,缓解办学压力,2017年区政府总投资5亿元在城区新建6所中小学校。投资1500余万元为新建学校配备多媒体、创客教室、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基于大数据诊断分析的“幸福智慧课堂”建设试水有效。为保证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全区于2019年投资3362万元进行区级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建设,覆盖全区88所中小学学校,实现万兆接入、千兆进校、百兆到班的宽带接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内外网并行运行,实现高速度、低费用,形成具有现代远程教学功能、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功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将学校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安防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网络软硬件设备搭建成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在此基础上,全区积极发挥运城中学、涑水联合双语学校等3所教育信息化引领校以及实验小学、钱学森科技小学等1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的骨干先行与辐射作用,以数字教材应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实践,重视基于大数据诊断分析,用“幸福智慧课堂”理念指导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与学,特别是基于大数据诊断分析的课堂教学优化行动,这些都为盐湖区基础教育进一步探索在信息技术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紧抓信息技术升级应用契机打造“幸福智慧课堂”品牌。“幸福智慧课堂”是盐湖区教科局近年来勾画并组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努力建设的课堂愿景形态。一方面,课堂以“幸福”为最高的精神追求,幸福课堂以关怀教育场景中每一个体生命质量为宗旨,“幸福”既作为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形成和培养感知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更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这一新样态课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课改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借力创新的教育教学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数据分析,实现高效的学生品质养成、智力发展、智慧生成,在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中赋予学习者以知识的底蕴和张力,做到幸福智慧学习、幸福智慧创造。
按照区域推进的思路,盐湖区教科局提出,以“幸福智慧课堂”建设为核心,积极进行基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新型课堂建设,借助大数据分析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这既需要教师个体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素养,开展具体深入的教学研究活动,又需要在全区努力形成教师聚焦课堂、研磨课堂、创新课堂的区域和学校教学文化。2020年上半年盐湖区中小学因应抗疫背景下“停课不停学”的需要而进行的线上教学实践,既是特殊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性行为,更是在信息技术升级背景下中小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常态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有益探索。
(作者系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育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李香玉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科局近期提出,从区域教育涵盖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出发,采用分层实施、全员实践、区域推进的思路,鼓励全区中小学教师深化“三师四有”专题的教育实践,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投身幸福智慧课堂建设,深化对幸福智慧课堂的要素与标准认识,经过3~5年的钻研探究,全区教师合格课比例达到100%、“80后”青年教师优秀课比例达到70%、创新课比例达到50%。以下8篇来自2020年3月“停课不停学”校园抗疫线上教学的专题论文将会在区域内更多学校和教师探索线上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从“生活即教育”看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主张在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观点,生活教育理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笔者尝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运用于线上教学,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回顾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笔者对初中数学线上课程导入环节情境设计进行了以下反思与总结。
适时情境——以社会当下形势为依托的情境。“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学校书本教学的知识毕竟有限,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之鸟。因此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之人。在以社会为学校的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拓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能力。线上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当下社会形势,分析社会背景下知识的重要性。如教学“圆的性质”一课时,笔者在导入时播放了一段抗疫新闻视频,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来来往往的救护车、物资运输车,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把车轮设计成圆形?圆具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借助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很快投入这一课的学习中。
生活情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相吻合的情境。“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又一重要主张,他提出要“用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在线上教学中,学生同样离不开具体的学习生活环境。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的家长是木匠,他平时经常利用家庭生活环境这一特殊资源,为孩子创设学习环境。在学习三角形内切圆的知识时,笔者特别邀请他与孩子一起录制三角形内切圆的切割视频,在线上课堂播放,进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了这名家长的榜样示范,其他家长争先效仿,陆续有家长发来和孩子一起测量圆周长、一起用角尺找内切圆圆心的视频。这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拉近了亲子关系,有效促进了家校共育工作。
时效情境——在“教学做合一”中助生成效。“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学做合一”的精髓在于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有机嵌入学生“举一反三”、知识应用和迁移的情境。在线上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根据数学学科线上课堂的特点,创设时效性问题情境,努力创造让每一位學生都有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在备“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利用本节课计算特点,设计了6个层次的选择题,每题3分,以由简到难的顺序排列,学生通过直接点击选项即可完成,全部完成后,后台会自动生成奖励榜,学生既可查看本人和本组排名情况,又可查看其他小组得分情况。时效情境的核心在于,配合教学进程,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安排学生练习、实践、创造,以求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及时巩固、转换创新。
(文|张肖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河东中学教师)
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既是抗疫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应用展示。笔者深感,若能充分利用此次机会,将网络资源有效利用于教学实践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学习深度融合,将会推动广大教师变革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英语学科教师,在线教学几个月来,笔者紧扣教学目标,积极发现网络资源并运用于教学中。以笔者执教的五年级英语中的《Holidays》一课为例:新授课前,笔者借助问卷星设计课前测试题,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通过春节三亚无人海滩的英语视频,营造居家看世界的轻松氛围;学习课文时,通过展示精美的沙滩、大海、海鲜等图片,教学新词;课后,利用少儿点读和少儿趣配音等App复习巩固该课内容,利用钉钉家校本布置书写作业。通过家校本,教师能够直观看到学生作业的提交情况,并通过语音、视频功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评价,提高作业的批改效率。网络是个无边际的教学资源库,需要教师用心开采,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便于融合网络资源的优势。
当复学回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后,笔者仍在思索“互联网+课堂”的本质和意义,并希望将其应用于常态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课堂有机融合的优势:在学科方面,能丰富学科内容;在学生方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极大限度地贴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生活,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资源方面,较大程度地放大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可根据本班学情查找适合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或自行设计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师专业性方面,能跨时空、跨资源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平台及其资源的互动性、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将深刻地改变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尝试教与学新模式,反馈和分享优质的资源平台,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融入课堂,分享所得,收获成长。再次,学校课程要跟上信息时代步伐,STEAM、编程、英语外教等课程,要作为线上课程展开常态化探索。线上教研和线上家长会,可以作为学校常态化活动,家长可以通过家校平台随时和校方沟通,各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随时进行学习与交流。
总之,“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的一大机遇。虽然线上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教育,但二者定会在未来呈现融合态势。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率,还是优化教育供给,“线上+线下”教育的普及与跨越式发展,将促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催生新的教育生态。
(文|张晓瑞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中心学校西街学校教师)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线教学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学为根本出发点,注重课堂实效性,保证课堂效率。
平等对话,拉近师生教学距离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几个月中,笔者越来越感受到跨越时空、超越边界开展线上教学的“甜头”。借助于网络,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再也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则凭借网络的交互性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的辅导、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线上教学如何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缩小教与学之间沟通、互动的距离?在教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预习后自己设计测量方案,进行实际测量,并将自己测量的实验过程拍成小视频。上课时,笔者把这些小视频穿插于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无形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复习课时,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此前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基础性问题由学生来讲解,稍有困难的共性问题由教师做引导。如此,学生不仅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让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在线教学中要主动寻求学生的需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敢思、敢问、敢答”,师生关系也更为和谐。
思维可视,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创造立体可感的情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采取的办法是——首先从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抽象出立体几何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上长方体的点、线、面的颜色闪烁,体现长方体的顶点、棱、面,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长方体的各个部分,接着通过面、棱的移动和拼合等一系列的动画演示,配合适时的讲解,利用动态的色彩变化进行对比;最后鼓励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并记忆深刻。
教育信息化用技术赋能课堂内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线教师作为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寻求更多可能性。
(文|马丽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教师)
联系生活实际 演绎精彩课堂
《彩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主要描述富有奇思妙想的“我”站在“彩虹桥上”无限遐想。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語言,写“我”看到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一座桥,然后发散思维,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就如拿着月亮照着妈妈梳头、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课文塑造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其主旨在于启发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努力做一个关爱家人的孩子。
围绕“长句子”的阅读理解和能力迁移这一教学重点,笔者在该课线上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两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一是引导学生紧扣当时的抗疫形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引导学生融入课文理解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时正值全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之时,笔者借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发学生产生联想,让学习富有时代感。
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为了帮助爸爸、妈妈和哥哥。
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孝顺、懂事、关心家人的孩子。
师:你要向“我”学习吗?假如你也走到彩虹桥上,你想为谁做点什么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始仿照课文句式畅所欲言。)
生1:妹妹,如果我拿着糖果走上彩虹桥,天上不就下糖果雨了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生2:爷爷,如果我拿着花走上桥,天上不就多了许多彩云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精彩,都为家里人做了一件事情。疫情期间,有很多医护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逆行,如果能到彩虹桥上,你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或者为身患新冠肺炎的病人做些什么?或者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幕后英雄做些什么?(教师出示抗疫逆行者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当前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生1:医生叔叔,如果我扇着扇子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丝微风吗?这样就吹走了你的疲劳,你高兴吗?
生2:护士阿姨,如果我拿着一条彩带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道彩虹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在教学中,笔者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们在发言中相互启发,激发思维活力,真切感受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文|祁艳霞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钱学森科技小学教师)
让作业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线上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离不开学生的深度体验学习。在近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小学语文学科线上教学中的各类学生作业,将线上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作业与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师生课堂深度互动等紧密结合起来,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创新内容与形式,让作业成为师生互动的润滑剂。识字是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采取录制视频的形式,让孩子读书,家长录视频,并发布到微信群,这样家长和学生都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谁也不甘落后。但时间一长学生容易懈怠,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还让孩子配上音乐和动作讲故事,几次尝试后,学生都变成了“小主播”,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识字的教学目标也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梦想课”是盐湖区教科局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打造的一门新型拓展性课程。孩子们每天都上基础课程,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把“梦想课”引入线上课堂,每当上“梦想课”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神中满是期待的光芒,跟着老师的声音起伏感受绘本故事中的奇妙世界,还积极地创作梦想日记。
隔着屏幕看不见孩子,原来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新生字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疫情和生活经历来造句,比如教学生字“之”,举了两个例句:“我们之前春节都是很热闹的,但是今年却只能宅在家。”“疫情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去学校上课了。”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画画,却害怕写作文。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先画出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画,顺势引导学生把所说内容写下来,让孩子们在脑洞大开的想象世界里自由驰骋。
家校合作,创设学习氛围,提高作业质量与效益。为了提升孩子在家完成作业的质量,笔者把“班主任”的角色赋予家长。家长除了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外,还要保证孩子有持续学习的动力。笔者定期召开家长会,推送教育讲座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具体建议,让家校强强联手为孩子成长助力。
此外,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以主人身份体验创新作业乐趣。采取视频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梦想课”拓宽视野,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学习生字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图写话,促使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这些创新作业,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主人姿态完成各项作业。
(文|张朝弟 山西省盐湖区实验小学五洲观澜校区教师)
德育课堂:疫情中成长
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是当代学生德育教育迫切需要的。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抓住疫情这一特殊事件,力图让学生在疫情中学会全面综合地看待我们的国家,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地成长。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先给出一则短视频,视频内容是中国人民的抗疫壮举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对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应。引导学生思考:疫情发生后,响应党中央号召,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火速向武汉、向湖北集结。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对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给出两则新闻资料:《世卫组织: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61518例》《我国的部分地区新冠病例“清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世界性危机,需要我们拥有“人类共同体”的意识。
随后,给出资料《中央财政已下达医疗救助资金261亿元,这次疫情患者的费用个人部分由财政兜底》《抖音资料:美国女子确诊新冠肺炎收天价账单》。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热爱伟大的祖国。
最后,笔者向学生展示材料《人民至上》和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表述。在这次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疫情当中,党员更是冲在第一线。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终有一天,我们要长大,到那一天我们是否能挑起重担?要挑起重担,今天的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提升课堂质量。首先,线上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平台能够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的优势。在本节课中,笔者引用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其次,要严格甄别和选取德育教学材料。德育教学材料的出处一定是真实、准确的,价值引领导向正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严谨的。
再次,要密切阅读材料和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一节好课,所有教学内容是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而所选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内在衔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
最后,教学内容需要安排精当。因为是在线课程,时间太长容易影响学生的视力。教学活动形式上,本节课采用的资料大多短小精悍,学生需要阅读的时间短。
本课的不足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式略显单一,学生只是在听教师讲授和通过互动面板了解信息。如果换成视频会议的方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效果将会有新的提高。
(文|牛芬霞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中心学校教师)
“听”出活力,“演”出精彩
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教学的新形势,给音乐欣赏带来了新的课堂形式变革,怎样高效地做好线上音乐欣赏教学?
营造“听”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兴趣。首先,课前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在此次云课堂直播中,教师在课前的十分钟播放音乐视频,营造舒适的聆听氛围,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家里上网课,保持坐姿比较累,所以,在每次上课前,引导学生找到舒适的坐姿,调整合适的光线,关注流过自己耳旁的声音,聆听一些安静的古典音乐,创设一个良好的聆听环境,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其次,引入音乐故事引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小故事,把所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开展音乐游戏激发参与热情。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的情绪,新授知识也能在游戏活动中得以消化、巩固。
运用“听”的有效方式,优化音乐欣赏体验。首先,精选素材,挖掘音乐内涵。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种风格的节奏、每一段音乐,都能够表达深意。
其次,乐段链接,听音乐风格。教师在引导学生听赏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对音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音乐中的音乐要素及乐段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古典音乐——走进莫扎特》这一节课时,引入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因为其副歌旋律采用了莫扎特交响曲的主题。在两首作品中进行对比,发现相同的乐段,使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从音乐的速度、力度及音乐特点出发,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深意。
再次,手势参与,悟音乐内涵。手势表演是一种主动参与音乐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音乐作品,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例如进行《国家》这首作品的教学中,加入手势表演部分,让学生深刻体验国的意志和家的情感共同奏响的无可言喻的和谐共鸣曲。
最后,课后作业,促表达展示。每次课后发布作业,教师进行优秀作业的评定。为了使优秀作品被更多学生看到,在课前笔者会利用一些时间,对上期的作业进行展示点评。每节课只需五分钟左右,虽然时间短,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音乐的深刻内涵。把握好音乐欣赏的在线教学聆听方式,在云课堂中,用勁、用紧、用尽线上教学平台功能,以实现课堂效果最优化。
(文|曹艳丽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魏风小学教师)
云端教研:中小学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环境不断优化,教师合作共享联通更加紧密,在线社交互动更加轻松,中小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高线上课堂教学的效率,山西省运城市北城教育集团内部各学校五年级数学学科教研组结合全区青年教师“三师四有”第二阶段专题教育实践,开展了一系列跨校在线教研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在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方面有了新的收获,网络教研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喜爱。
云端教研平台助力集体备课,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必做的工作。疫情期间,借助多种网络平台,学校开展了各学科的集体教研备课。每位教师在网络平台授课前,我们都要对他所教学的这节课进行教学研讨。在传统线下教研活动中,多数教师往往因为时间不够,不能畅所欲言,而线上研讨会议打破了这个限制。为了直播更加顺利,教师还会借助网络技术工具进行微课录制或试播,保证以最完美的形式把课程展现给学生。坚持一段时间后,教师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都得到了提升。由此,不仅解决了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难题,还开辟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云端教研,在交流互动中扬长补短,促进成长。一次教学研讨,就是教师之间的一次思想碰撞,每一次碰撞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们一改以往“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工作效率。每一次教研之后我们都会根据教研中发现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云端教研有效“打开教室的门”,提升资源共享程度。我们注意到,许多网络平台推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我们选用其中优秀的课程资源,节省了教师制作课件或微课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此外,我们会把自己的备课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平常教学中,我注意搜集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把这些案例在网络平台共享,并积极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们发现线上教研有着诸多优势。第一,线上教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查询更加简便,编辑资料更加方便,相互交流更为快捷,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线上教研拓展了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并且,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真正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在研究中教学的工作方式,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第三,在线教研可以让教师远程聆听名师和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远程直播空间,我们聆听上海教育名家的讲座,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讲座中,我们还能通过连麦功能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反思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发扬优秀做法,从而有效提升专业能力。
当下,学校进入正常教学阶段。如果能够将线上教学的经验运用于线下教学,把线上教研作为主要形式,就能让教师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提升教学专业水平。
(文|徐琴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教师)
结语
疫情的突发性事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教学活动被迫转到线上,在长达几个月的实践中,教师们逐渐克服了线上教育的种种不便,体会到了信息技術给教育带来的时代红利。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线上教育是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回归线下教育,线上教育给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教师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线上教育的实践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突破,昭示了未来教育的新形态。未来已来,每一个教育人都在思考着教育的变革与坚守,打开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辑:王梦茜 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