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茜
刘春生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激活课堂、技术融合等方面已取得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而作业这块深水区,亟待人们为它打开新的局面。通过作业改革推进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发展和更生动活泼的学生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评价、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每所学校做出努力。
作业变革应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教育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作业作为学生学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应如何转变?学校如何构建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作业系统?
刘春生: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审视作业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我们要改变什么、为什么要改变。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和考试测评一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能够推进课程改革的是教育的评价。由来已久的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使得作业训练体系乱象丛生。在这种目标下,课堂并未真正发生改变,作业也不太可能改变。其次,才是作业应当如何转变、如何与课堂相配合的问题。随着教学评价方向和机制的改变,关于作业功能的认识一定会产生质的变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作业会逐渐契合新的评价要求,在内容、形式、载体和管理方式上,都更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各学科都会加强思辨、实践、创新的训练。新型的作业会更加注重学生在作业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性,强调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关注个性化发展的状态;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实践延展,而不是“两张皮”,从而促进课堂更加丰富多元,让课堂探究与分享有深入且广泛的依托。
概括来说,作业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第一,回归课程的系统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业,不再是应对考试的工具。第二,作业会和课堂一样,引领知识的积蓄和能力的培养协调发展。第三,作业会引导学生积极关联社会生活,创造与世界更精彩的连接,为自由成长的人提供课程支持、多元智能的发展、社会认知和体验的发展等。第四,作业会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样态。
姚琪翔:当下,教育正从“知识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变,学校应坚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以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追求,努力克服传统作业重复性、单一性、机械性等弊端,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后的作业,一定是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要发挥探究思考与动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思考和学习相结合。
为实现作业活动的精准、有效,文晖中學坚持推行“一本作业本”,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精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精选出一本作业资料。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质量、创新作业方式,并进一步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此外,学校还倡导分层作业,坚持以“巩固性、提高性、拓展性”为梯度设计、布置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突破单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层的局限,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思考能力、兴趣偏好和心理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后再对学生科学分类,并根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作业、进行分层批改与分层评价。
《教育家》:作业如何打破学科界限,聚焦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梁丽珠:真正能撬动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转变的是新样态的课程。以汇龙小学进行课程重组为例,“学校门前的司马涌”等新样态课程已成为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我们以五育融合理念和思维方式推进“小河长”课程建设,把“治污、防洪、排涝、保供、节水”等“水主题”内容与学科知识、社区教育资源、科技创新、原生家庭等元素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了自选式的课程群和研学式的作业单,在治水作业中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帮助学生形成基于自主融合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与习惯。
刘春生:这个认识本身就是现代教学与学习意识的进步,认识到了学科领域必然的交叉和融合,更是对人的认知和能力发展的丰富性的认同。打破学科界限,更强调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实际性、实践性、实证性和综合性。当然,聚焦学生能力与培养的实践并不排斥学科性,而是为了避免唯学科性特征,因为任何学科本身并不孤立于其他领域而存在,所以需要引领教师和学生回归学科的本质属性进行作业设计,如实践性、融合性等。
以新型作业促进师生智识共进
《教育家》:学校应如何激发教师在作业活动中的创新性作用?
梁丽珠:我们既关注教师个体在作业设计中的自主创新,更重视学科组、备课组团队在作业设计中的创新性作用发挥。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校各学科组、备课组的重心正在向创新作业设计偏移。例如:共同关注并研发前测性导学案、检测性堂练题组、后测性拓展学案,引领教师系统思考作业在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定位、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定位、学生学习情绪情感中的价值定位,引导教师更新作业理念,把新技术与作业进行深度融合,丰富作业形式,积极创造提质减量的作业新样态。
姚琪翔:文晖中学在教师群体中尤为强化作业的激励作用。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举办一次优秀作业展示活动,利用班级外墙的展板、大厅的展板、每层楼的阅读角等,分学科、分年级、分班级展示优秀作业。这些优秀作业的展示,不仅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的力量,也让教师在观看时可以获得灵感启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此外,为充分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要求教师对于每一项布置的作业,必须自己做过、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例如,英语组采取了归零为整的作业反馈方式。教师在精选作业并适度删减的基础上,对英语作业进行分解。学生每天可以利用在校的碎片化时间完成英语朗读或背诵小任务,如此既可以及时得到教师反馈,也减少了回家后的作业量。
《教育家》: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深入,会为作业变革带来哪些机遇?
刘春生:一是资源,信息化让学生获得资料更为便捷和广泛。基于此,教师应思考如何让作业更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设计什么样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关联比较和迁移运用。二是渠道,信息化让学生作业成果的分享交流也更为便捷和广泛。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用什么样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思辨、分享、合作,让作业的呈现和组织更具有合作性与创建性,并更好地针对新型作业进行评估和指引。三是场景,媒介增多、渠道丰富,让师生更容易将知识与实践关联起来,因此教师应思考设计什么样的作业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四是成长,信息化背景下作业的平行性、交互性,能够促进师生的学习模式从“大手拉小手”变为“手拉手”,互为学习伙伴和引领者。师生智识共进将会成为新常态。
梁丽珠: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为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及评价反馈提供了新途径,注入了新活力。以我校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借助课题研究,提炼出“App混搭式运用”的作业设计策略,根据教学内容需求及学生个体需要,把听说类App、读写检测类App综合运用起来,丰富口语训练情境,增进英语作业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