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纵观当今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和个体成长,都不仅追求学生“满分”,更要让学生“满足”和家长“满意”。从活动式的“学雷锋一阵风”,到全体国民的“摔倒老人不敢扶”;从觉得德育就是热闹的活动、就是班主任的事,到学科渗透不足到家庭教育力量缺失,甚至片面追求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等现象,立德树人的推进和落实还大量存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目标缺乏系统性,各学段育人目标层次不清,甚至错位,缺乏完整性和有序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脱离生活性,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就会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该有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脱离综合性,我们往往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却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教育事业应该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身心两健、全面发展,不是口头说教、片面追求、机械训练或简单的“大一统”“一刀切”。立德与树人,要有阶段划分,要有课程体系,要有实践体验,它该是人人的、全程的、终身的。
作为基层小学管理者,我想,立德树人要落地,就该从细、小、实上下功夫。有了对立德树人的再思考,我们该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做积极研究和行动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查摆学生品德、教师师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层面的问题、现象及困惑,在学校不同层面,开展座谈、走访、对话等研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科学研判、动态引导和行动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聚焦学生六个维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结合校风、家风、师风、学风要求明确各学段育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的要求,让学校德育工作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落实课程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德育渗透,注重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上阅读”“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
推动集成创新。树立“大教育观”“大德育观”,以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壁垒,集聚德育团队、社区志愿者和公益社会组织的组合拳力量,推进资源“互联网+”,方法“新思维+”,加强战略式合作,推动协作式创新。
完善大德育体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推进校园文化打造的新常态,构建起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立德树人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教育研究的话题总是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在推进学校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我愿意始終用“做好老师”的心态去创新,用“做好学生”的谦卑去合作,用教育家的情怀,让脑袋思考、让脚板研究、让心胸容人,做一名“思想的实践者”和“实践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