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喜源
【摘要】初中数学应该注重提问教学。而这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注重了每一个孩子,是否注重了孩子的个性解读、独特感悟和多元解读。好问题能够促使学习状态由“沉闷乏味”向“新颖有趣”转变,促使课堂模式由“统一性”向“针对性”转变,促使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协作”转变。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多提一些过程性问题、创新性问题、生成性问题以及一些针对性问题,通过问题的高效解决为课堂增值,为学生助力,为课改平添几分张力、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新颖有趣 针对性 平等协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4-0064-02
都说:“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对此,一线教师都深以为然。的确,好问题蕴藏着大智慧,蕴藏着诸多沉甸甸的真相,能有效激发出孩子们的自由之光、思维之光、创造之光;好问题犹如质量上等的催化剂,推动着课堂不断向着知识的深处挺进,推动着师生演绎一次胜过一次的精彩;好问题,能够问出趣味、问出文化、问出素养,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灵活度,能够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效益。对于跋涉在学习之路上的学生而言,因为高效问题而支撑起的学习空间愈丰富,其学习的劲头愈充足,自然,其收获也就是沉甸甸的。
特别是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更应该设计一些意蕴十足的问题推动课堂向着更深的地方挺进,并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锻造学生、滋养学生。初中生那么鲜活,但又那么好动;那么容易兴奋,但又那么容易消沉。唯有通过一些意蕴十足的问题,才能刺激他们快乐学习、尽情学习或纵深学习。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因为高效问题而打开的数学版图愈开阔,愈能拓宽其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多提一些过程性问题,多提一些创新性问题,多提一些生成性问题,通过问题的高效解决为课堂增值,为学生助力,为课改平添几分张力、活力和生机。
一、学习状态:由“沉闷乏味”向“新颖有趣”转变
好问题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课堂的精彩、进程和纵深挺进都离不开问题的始终贯穿。然而,细究当下的一些课堂提问,总是那么沉闷乏味,总是那么陈旧机械,总是让孩子们昏昏欲睡,总是没有磁力。同样一个问题,有人直白地问出,但有人形象地呈现,带给学生的反应也就不一样;同样的数学文本,有的教师使之形象生动,有的使之陈旧单调。学生也是一样,或在摇曳生姿的问题中趣味连连,或在重复啰嗦的“你问我答”中昏昏欲睡。基于此,数学教师应该由“沉闷乏味”向“新颖有趣”转变,把问题趣味化、情境化、游戏化,为课堂注入活水,为学习保驾护航,以此打造摇曳生姿的理想数学课堂。
比如,在初中数学九年级《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趣问:“话说有四个名气很大的歌星同台演出,但四个歌星同时提出了同一个霸道的要求,那就是要求主办方必须在宣传他们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否则就拒绝演出,面对如此霸道、如此任性的要求,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满足四个人的愿望吗?”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指责四个明星:“太气人了,能不能低调一点?”“不就是明星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随后孩子们陷入了深思:或许真有什么办法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而老师也在旁边吹风:“是呀,抱怨没有用,高效解决问题才是正道,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满足明星们这一个霸道的要求。”而当一个学生提到“图形的旋转”四字时,某个学生大声喊道:“我有办法了!”随后,其他学生也明白了:利用图形的旋转就可解决这个看似无解的要求,老师乘机追问并总结:“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转换一个范围或变换一个视角而成功解决问题的例子呢?”学生纷纷“出谋划策”:“有时平面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立体内就能解决。”“对,一定空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时空的转换中解决。”“静止状态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动态变化中解决。”……老师总结:“是呀,有时只要我们转换思路,另辟新径,换个角度,就能解决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就能创造奇迹,就能发现别人轻易发现不了的精彩的风景。”
瞧,问题蕴含在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一下子精神百倍,激情投入,好不熱闹,犹如投进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经久不散。好的问题就应该和情境联系在一起,就应该“披着花衣”出现,就应该变个面孔出现,就应该以学生真实的律动为出发点,尽可能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为前提。可以是故事提问,也可以通过形象的谜语、蕴含着智慧的歇后语、某段暗含玄关的歌词等等把问题呈现出来。只要是情境化的,一定能强烈地聚焦学生;只要是活泼形象的,一定能打造激情的课堂。而这,离不开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高度警觉,离不开师生的密切配合。
二、课堂模式:由“统一性”向“针对性”转变
传统教学中,提问总是大而化之,总是千篇一律,总是在编者或成人视角下的某个期望中亦步亦趋。比如,此题反映了哪些数学规律?分式和分数的区别是什么?圆的意义和性质是什么?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函数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太大,太笼统,没有针对性。这样的“统一性”中,部分孩子的真实学情被掩盖,思维的灵活性被遮蔽。而事实上,好的问题必须“化整为零”[1],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必须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好的数学课堂不需要太多整齐划一的问题,偏偏是一些小而又小的问题。成功解决这些小问题,已经是课堂之幸,也是学生之幸了。
比如,教学七年级数学“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时,可以“化整为零”提问题:小学阶段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记得吗?分母为零时有意义吗?那么,现在的分式和分数有相通之处吗?(分数中分母是否为零一眼可以看出,但分式中,如果不睁大“火眼金睛”,就不容易看出来)……这样的问题有针对性,能够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内隐的那一部分(从知识的内部来看,分数和分母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有形的数,一个是无形的数。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其本质是一样的,内隐的规律是一样的,给予学生的启示也是一样的,并且是由此及彼的)。
还比如,学习负数时,引领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引领学生把《九章算术》的问世时间和印度以及欧洲提出负数的时间做个对比,并就“十六世纪韦达的著作还拒绝使用负数”这一现象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他们为什么拒绝使用负数?”“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原来我国古人关于负数的研究真的比外国还早吗?”还比如可以引领学生读读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的传记,之后让学生静静思考:“这些名人能够取得成功,究竟靠的是什么?”“攀登数学的高峰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啊?”“成为数学家的首要条件是什么?”这样的涵咏、揣摩和顿悟多了,自然,所谓的“耐心、坚持、刻苦”等精神层面的种子就会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
好的问题设计,应该“基于‘学(学习、学生)来设计、实施、改变‘教(教学、教师)”。[2]这里的“设计”就是问题的设计,就是问题的优化,就是问题的筛选。应该有一个问题顺序,老师应该经常考虑:“我”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孩子们心中的困惑?是否有一个由粗到细、螺旋上升的顺序?是否在古今联通的基础上由浅入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的确,好的问题应该是小而又小的问题,使孩子们的思维有坡度,有方向,有聚焦,让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而又轻松愉快;好的问题还应当是针对具体学情的,是根据学生当下遭遇随机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紧迫性。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有强烈的捕捉意识,应该抱一颗高度警觉和敏感的心,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学习中难得的珍贵的契机,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数学课堂。
三、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协作”转变
“好教师应该俯下身子。”[3]面对一些发散性较强的数学問题,教师更应该俯下身子,促使孩子们的思维朝着开阔、多元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层面说,无论教师所提问题如何,但课堂的中心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学生——问题因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意义,学生思维、数学素养和能力提高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恰恰是生本理念的应有之义。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那么,教师的提问就不应该居高临下,不应该通过话语霸权“俯视”孩子们。相反,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协作”,应该成为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中的一个应有的姿态。只要数学教师善于“低头”,善于“平视”,善于“亲热”,师生关系必将愈来愈和谐,学习历程必将愈来愈多姿。
比如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之“菱形”的教学中,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菱形”图案,就有多种答案(毛衣的图案中、枕巾的图案中、壁纸的图案中、窗子的构造中等等)。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就具有多个答案,意蕴十足。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引领学生尽可能说出多种答案,课堂中不断出现的是“你还有什么方法?”“谁来给老师一个惊喜?”“我看看,谁能考住谁?”“对,老师可能错了,你能不能教教老师?”“谁的方案比老师好,我奖励谁。”“苛求知识的过程中,不说师道尊严,谁有好点子,就听谁的。”等诸如此类的激励性语言。
而学生的答案也因为民主气氛而显得多种多样:“我见过菱形耳环,太漂亮了。”“我爸爸在我10岁时给我做了一个菱形风筝。”“我们家的窗子是菱形的。”“乡下奶奶家菜园中的铁栏杆中有很多的菱形。”“酒店中的屏风图案都是菱形的。”……类似的答案不胜枚举,触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这样的问题解决中,师生像朋友、像知己,有私谊,在平等协作中解决了问题,习得了技能,获得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俯身”,因为教师的放权,有了创新的可能,有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平台,有了创造之光的闪烁;因为师生之间的平等,课堂气氛融洽,课堂温度恰到好处,令人舒服,如春风拂面。沉浸在这样的温度中,灵感都会特别地降临,思路也会自然而然地敞开,自然,问题的顺畅解决和学习上的多重收获,也就在情理之中。而这,不正是数学问题产生和解决中更迷人的风景吗?不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初中数学中的提问艺术一定还有更多探索的地方,无论哪种提问,都应该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落脚点。对此,数学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糅合者”[4]:一个高效问题的设计者——总是能设计出一些意蕴十足的巧妙问题,为课堂的高潮迭起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积极参与的合作者 ——和学生一起真实面对问题的产生、解决和应用,共同走向学习的深处;一个多元拓展的引领者——尽可能促使孩子们发现更多、创造更多、分享更多,当然也收获更多。但愿,数学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通过提问教学收获精彩、惊喜和厚重,并且沉浸在数字的密林中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1]林茶居.文辉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27.
[2]刘金玉.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考[J].江西教育,2015(z3):56.
[3]陈永萍.数学课堂:问题意识不可或缺[J].甘肃教育,2018(7):32.
[4]范春荣.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例谈[J].陕西教育,2017(8):18.